在谈论梵高之前,我想让大家思考一个现象:在我们中国的画家群体里,有很多的这个“院长”、那个“大师”。可惜的是,尽管他们尽力地装模作样,他们的作品也很难为人们所知。但他们就是自己成立一个“画院”,也要当个“院长”,仿佛这样他们就是“画家”,或是“著名的画家”了。与此相反,一个叫梵高的外国人,什么头衔也没有,只活了37岁,可他,却是享誉全世界的画家。为什么?只因为他在真实的画着,用生命在画。他的大部分画里,都闪烁着生命和灵性真实的光辉。
向日葵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
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著名与昂贵的艺术作品行列。他是个热爱自然并能从简单的事物看到纯粹之美的画家,他说他宁可画从窗户向外看到的树影而不画想象中的美丽幻像。
梵高生性善良,同情穷人,早年为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他曾自费到一个矿区里去当过教士,跟矿工一样吃最差的伙食,一起睡在地板上。矿坑爆炸时,他曾冒死救出一个重伤的矿工。他的这种过分认真的牺牲精神引起了教会的不安,终于把他撤了职。这样,他才又回到绘画事业上来,受到他的表兄以及当时荷兰一些画家短时间的指导,并与巴黎新起的画家(包括印象派画家)建立了友谊。
1890年7月29日,梵高终因精神疾病的困扰,在美丽的法国瓦兹河畔结束了其年轻的生命,是年他才37岁。
十四朵向日葵布面油画 100.5 x 76.5 cm
这些简单地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辉煌。凡·高以重涂的笔触施色,好似雕塑般在浮雕上拍上一块黏土。黄色和棕色调的色彩以及技法都表现出充满希望和阳光的美丽世界。然而在画此作的同时,画家死命想抓住的这个世界还是缓慢却无情地溜走了。或许这画的表面反映了他悲剧性的短促一生接近终结时期的心理状态。
梵高的螃蟹
阿尔勒卧室
梵高在阿尔勒创作的作品可不只那十幅丰收的风景画,这幅《阿尔勒卧室》,就是那十幅风景画之外的又一幅佳作。从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梵高在尽力营造一种紧张的氛围,构图极为的紧凑,颜色也是如统一的一股力量般。画面中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所有的物体都没有投影,给我们一种失重的感觉,这也应该是梵高可以安排的,为的是让画面更为紧张。
月夜(一译星夜)
很多人看到这幅画的第一感觉是又安静又热闹,炫动的笔触给人流水般的动感,而这些笔触有规律的排布又让画面显出几分静谧;而在色调上梵高也是大面积的蓝紫等偏冷偏沉的颜色来营造出一个安静的夜晚,但他又在安静中来了一些活泼,这些橙黄色如精灵般跳动在沉寂的夜空中,给人兴奋快乐的元素。
本作品创作于1889年6月的圣雷米一家精神病院里。这幅画中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歪曲的长线,一是破碎的短线。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种眩目的奇幻景象。在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火焰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现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星空》中红褐混合的火焰预示着要从情境内逃出的痛苦,与画布顶点的距离也是绝不能逃出的理由,云层和夜空形成漩涡,不断的吞进吐出,困惑、解脱、痛苦不停缠绕。平静的村庄上方占据了大篇幅的疯狂与悲伤。画布没有真正的如“流动的星夜”中说的那样流动,是悲伤在缠绕着作者,不是画布,画境永远是静止且立体的,每一笔都体现着作者当时的心情。时间不同,心境不一。星星、月亮和希望的光晕,不停挣扎着释放,可终究没有到达村庄里面。仿佛幸福没有照到悲伤里那样。
远处的田野
有房舍和農夫的景色
落日下的深秋
夕陽下的播種者
夜间的咖啡馆
夜晚露天咖啡座
一篮子苹果
房子
从床头望去的教堂(奥维尔教堂)
1890年6月,凡高在奥维尔一边接受加歇医生的治疗,一边进行创作,这幅梵高油画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他所描绘的是奥维尔当地最主要的教堂,建筑是 12,13世纪的,融合了罗马式与哥特式的风格。直到今天,他仍然矗立在那里。
穿蓝衣的女子
暴风雨的天空
埃顿花园的回忆
阿姆斯特丹的海边
有星星的夜空(塞纳河上的星夜)
天空的星光与岸边灯光的倒影,互相响应。这种光线的处理方式,反应了梵高独特的视觉美学。而画中使用分色性的笔触,可以上溯到"拉杰特塞纳河大桥"的作法。
在一个温暖的9月夜晚,梵高前往罗纳河的堤坝上,突然,他灵感迸发。在这幅《罗纳河上的星夜》中,星星和天空悬在上面,城中的煤气灯闪着小仙女般的甜蜜,倒映在河中。他将这夜的瞬间转化为自己长久以来的信念:人间和天堂的边界消弭不见。阿尔勒缩减为细长的一条,几乎无法隔开缓缓拍打的水面和星空。一对中年夫妻,手挽手,全神贯注,望向天际,就像他笔下的播种者,似乎在水面行走,并要进入奇迹的核心,在无限的门口拥抱。梵高和他们一起,和那天空一起,到达了自己惊人的想象:他们感受到的,就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我们看到的,是令他们心醉神迷的景象,捕捉下这景象的,不是平淡无奇的人物描画,而是完全无法用言语形容、无法测量的感官陶醉。
卧室
乡村小路
寻找
鸢尾花
梵高在医院中所画的最初的油画中,画满了这里的花或植物。其中最出色的显然是在花园里画的一幅大油画,这幅梵高油画,其画中的鸢尾花好像是由花和叶子精致编成的纺织品,上面几乎既看不见地,也看不见天。整个画面构图以相同形状的花、相同形状的叶子、相同的颜色反复出现来表现百花盛开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情景。
舞厅
单纯
割耳后的自画像
风车小镇
水果静物
吃土豆的人 《吃土豆的人》展现出贫苦的一家人劳作一天,晚餐桌上的主食却只有土豆而已。画中右手边的老妇人,生活的重压剥夺了她全部的生趣,她机械地倒着手中的咖啡,目光不与餐桌上的任何一个人交接;画中左手的中年男子,他小心翼翼地注视着对面的母亲,似乎为自己的胃口充满了负罪感。昏黄的灯光下,围坐在餐桌边的一家人眼中却仍然透露出饥渴的神情,此时无声胜有声,他们似乎在静静地诉说着他们的哀伤……。
这幅《吃土豆的人》是梵高接触印象派之前的最重要作品。与前面以织布工为题材的作品相比,这幅画的明显不同在于人物成了主角。虽然因为离模特太近,导致透视比例产生了偏差,但是,梵高在这幅画中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而不再拘泥于写实主义的“冷静旁观”。一家人身处如此悲惨境遇,却是那样的安详和平静,令观者对人生、对命运产生无限的感慨。梵高说:“我要努力学会的,不是画一个比例正确的头像,而是画出生动的表情。简单地说,不是描摹没有生命的东西,而是画鲜活的生活。”
大街上
聚会
有垂柳的公园是诗人的花园
在阿尔勒的梵高住所的周围,有三个公园,梵高为此画了一些草图和油画作品,梵高分别从不同的视角画出了公园的一角。这幅画绘于1888年,色彩极其艳丽而清新,使人观之眼前一亮、心旷神怡,绘制的应该是春季的景象,是梵高为数不多此类作品中的典范。
麦田云雀
麦田云雀画于1887年夏天,此画一见即令人联想到梵高他在奥维尔所作的《麦田群鸦》,但与后者比较起来,有完全不同的感觉。这幅画让人感到清闲明朗,好像可以听到远处清晰婉转的歌声。梵高采用修拉与西涅克的色彩分割理论,又从印象派画家那里学习到短促笔触的并置以及从光线中捕捉色彩的瞬间变幻,以色彩的礼堂混合手法来表现。
这幅画的彩度高,向上向下的短促笔触,使画面洋溢着勃勃的生气; 云、麦田、草地均富动态,云雀的声音暗示了在画面上所看不到的垂直轴。麦穗顺着风向俯偃,仔细观看会有一种写实的感觉,同时又让人觉得在遥远的彼方有一种虚无缥缈的憧憬 。
小餐馆
塞纳河上的大杰特桥
静物鱼、水果
田园村落
成熟的向日葵
果园
小树林
小船和渔翁
丰收的季节
收获
风雨桥
树根
多比尼花园
风起云涌
皮鞋
庭院
有云雀的麦田
乌云密布的天空下的麦田
这幅画含有深深的冥寂, 好像要呑没梵高的一切。在地平线那一端所表现, 不再是德伦特时期作品中可以看到的灵魂的憧憬, 而是要将他的身心召回的凄病态而恐怖的压迫感。
似乎是要突出表现奥维尔得天独厚的富饶的自然条件, 这些横长形画面上的构图一般都是侧边敞开并且延伸的余地。除了多比尼家花园那个隐蔽处, 其他作品的的场景基本上都没有围栏之类的东西。田野是自然的存在——它们不属于任何人, 大地看起来广袤无垠。
暮色苍茫的氛围显得颇有浪漫色彩, 这苍茫的暮色笼罩着奥维尔庄园的田野。
凡高的线条像舞台上的音乐,含有律动感。柔软的笔触时而强、时而轻,那种缓急轻重感,变得很自在。
《有乌鸦的麦田》曾经被认为是梵高最后的一幅作品,但具体怎样也是众说纷纭无法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不管它是不是梵高的最后一件作品,我们能在画面中看到的是这样一幅场景,黑压压的天空压着金黄的麦浪,沉重的让人透不过气来,一群狂躁的乌鸦配合激荡的笔触,更是加重了画面的压迫感。由此可见当时作者是极度的压抑和痛苦。
收获景象 这是一幅梵高描绘收获时的风景画,这张作品与梵高大多数的作品有些不同,笔触较为柔和,颜色上没有非常强烈的对比,构图也较为平和。这幅作品是梵高在阿尔勒写生时创作的十幅作品之一,画面中,梵高以精准的用色以及几何形的构图收法来表现丰收时极具纵深感的景象。给观看者以高视点远眺景色的印象,并且可以让天空只占到画面的六分之一,让蓝色手推车成为画面的焦点。
有妇女在洗衣服的阿尔勒吊桥
梵高晚年的时候(相对于他只有三十几岁的寿命而言)住在阿尔勒这个小镇上,画了这个吊桥来表达他对家乡的热爱。春天的一个傍晚,几个洗衣妇在河边洗衣服,身旁是绿色的,黄色的小草,镜子般的水被洗衣妇搅起一道道波纹,阿尔勒的吊桥在洗衣妇的旁边,在桥的砖上有不下三种色彩,桥是由铁索吊起来的,马车正从桥上走过,马的前蹄还在动,这就是“阿尔勒吊桥”的景色。
这幅画可以说是梵高的色彩实验,画家大量使用蓝、橙补色,整张画在三原色调的展现下,达到画面平衡和谐的效果。光影的感觉在画中不太明显,全然以颜色为主导。笔触纵横交错,细致入微,赋予作品浓郁的日本风格。
梵高在阿尔勒的家
曳起桥与打伞女士
1888年,梵高生活在法国南部阿尔勒。阿尔勒的朗格卢瓦桥,即曳起桥与打伞女士,梵高以它为主题画了四幅油画,另外还有一幅水彩画,这一时期梵高将了常规绘画技法和创造性进行了融合。充分利用的镜框透视,用他在海牙时创建的精确线条和角度,以表现事物的独特视角。
此幅画画面呈现一片宁静,宽阔的天空和水面上几个稀疏的物体,在他的安排下成为色彩的实验;画上的主题只是让颜色得以伸展的景物罢了,颜色彷彿是这些物体的第二层表皮。从堤防上远眺,天空向四周延展,水的面积相对的渺小,曳起桥在正午的阳光下左右相对,桥上的人成了几个影子,以及用白色调表现的日光等,都是印象派画家的画风的痕迹,梵高在这地方显然深受影响。
午睡
米勒是法国最伟大的田园画家,一位现实主义大师。梵高一向对米勒推崇备至,他对米勒的敬仰终生未改。梵高像米勒一样关注世人疾苦,内心蕴藏着深厚的爱,并借助作品来传达爱。梵高对米勒画作的临摹和再创作,人们能够体会到二者对同一主题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表现手法,也能看出两种绘画风格的鲜明对照。从两两对应的作品中,既可以领略梵高是如何将米勒的简练、朴素、凝重演绎成梵高的色彩鲜明、生气勃勃、狂野奔放。
在圣马迪拉莫海边的渔船
梵高在这幅画中,用轻亮的色彩,明快的笔触,表现自然界的景象;用浓重的色彩,细致的笔法,描绘人造的船只。
有丝柏的道路
梵高自创的短碎笔法在这幅画中展露无遗。梵高在阿尔勒时期的色块运用,在此全转成了线条。中置的柏树主控整个画面,道路、稻田、野草相互辉映。马车和人物的位置则有平衡画面的效果。
“这是一次最新的尝试。一颗星星发出了被夸张的光,在群青色的天空中,呈现出玫瑰色与绿色的柔和的光辉,一些云朵匆匆掠过天际,天空下面有一条边上插着一些黄色长棍的道路,黄棍子后面是画面上显得较低的阿尔卑斯山;一家古老的客栈,它的窗户透出黄光;一株很高的、笔直的黑色丝柏;路上有一辆由一头带着挽具的白马拉着的黄色二轮马车和两个走夜路的人。如果你愿意,你可以说这是非常浪漫的,但是我认为,普罗旺斯本来就是很浪漫的。”
大树下
蹒跚学步
这幅作品是梵高临摹自米勒的同名作品。画面是一个农村的耕地,背面是农民的房屋。画的右方一位农妇扶着小女儿帮助她学步。左方女婴的农民父亲蹲在地上张开双手鼓励她向前走。
这虽然是梵高临摹米勒的作品,但是整幅画都显露出梵高个人的风格。画面用色鲜明,多用蓝,黄和绿色。这些高明度及属于自然界的颜色,让人感受到活跃的生命力。他让画中的人和物框上厚实的黑色线条,这明显是受到日本艺术的影响,亦让画面增加实在的感觉。
另外,他亦以弯曲旋转的笔触绘画树、灌木和农作物。这是他成熟画作中常用的手法,也令这画增加生气勃然的气息。整幅农村景象让人感到农民的实在生命,平凡但跃动又充满亲情。
桃树花开
此画又名《盛开的桃花》。是1888年梵高为了纪念他去世的表兄而画的作品。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