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作赏析] 艺术家笔下的元宵佳节是怎样过的?

6 已有 2242 次阅读   2018-03-03 16:33
小编推荐
艺术家笔下的元宵佳节是怎样过的?

丰子恺漫画作品《新年美景》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对元宵节还保留着怎样的记忆?是一碗热腾腾的芝麻馅元宵,还是家门口小河上漂远的一朵朵河灯。这些珍贵而美好的记忆通过相片、视频被长久地保存和记录下来。那么,在科技不发达的过去,人们是怎样记录这一天的呢?

记忆中,小时候的元宵节总离不开一个“闹”字,这是农历新年的最后一天,全家人又聚在一起,吃着新年里的最后一顿团圆饭。正月十五一过,大家便各奔东西,各忙各的生活了。吃饭时,电视是一定要开的,放着当晚的元宵节晚会。到了餐末,父母会给我们端上一碗热腾腾的元宵,这便是具有仪式性的收尾。

于大武《北京的春节》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保留着关于元宵节的不同记忆,但在科技不发达的过去,人们是怎样记录这一天的呢?对此,艺术家们通过画笔给出了他们的回答。

李嵩《观灯图》

皇宫中的多姿多彩

节日庆祝活动一般与社会整体经济状况息息相关。如果一个社会繁荣昌盛,那人们必定会有更多心思和精力来欢庆节日。这在古代商业相对开放、科技相对盛行的明朝就有所体现。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相传,在明宪宗时期,明宪宗本人虽治国平庸,但他依靠前朝国君治国带来的繁荣境况,仍然乐于享受生活奢靡。他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尤其喜欢绘画。宪宗常令画师们将他的生活以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于是就有了这幅珍贵的《宪宗元宵行乐》。这幅画表现了宪宗在皇宫中欢度元宵的各个场景:赏灯、听戏、看杂耍。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画面展现了众人进行杂耍表演的场景,精彩至极。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画面中,四人手拿刀剑,扮演着《三英战吕布》的戏文故事。

然而,最特殊的场景还属在宫中并不常见的货郎车。这样一个民间才有的集市场景,为什么会出现在森严庄重的宫里呢?其中一种说法是:普通的戏曲、赏灯场面虽然热闹,但在宫中早已司空见惯。明宪宗觉得不过瘾,大臣们为了取悦他,特意将民间街市情景搬到宫中。看见高声叫卖的货郎的明宪宗果然大喜,命令画师将这一场景记录下来,也表“与民同乐”的寓意。

《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卖花灯的货郎车,马灯寓意马到成功,蟾蜍灯寓意蟾宫折桂。

《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卖花灯的货郎车,孩子正在买各式各样的彩灯。

《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鳌山灯棚”,据说是仿照玉皇大帝的巨鳌而建造的。

皇宫里的元宵节,真正能享受快乐的也就只有皇宫贵族了,从位高权重的大臣到贴身服务的宫女,无不提心掉胆,企盼着这日平安、顺利度过。如果节目不合皇上心意、服务不周惹怒了龙颜,那元宵节可能就会变成一场灾难。

清《乾隆元宵行乐图》,绢本设色,302×204.3cm

平凡的快乐

相比之下,民间的活动气氛就轻松愉悦很多。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普天同庆。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什么身份、拥有什么信仰,都有着庆祝传统节日的习惯。元宵节正是这样的一个节日,平民百姓虽不能像皇宫贵族一样尽享奢华,却仍然有着他们自己欢度佳节的快乐和幸福。

《升平乐事》图册,其中记载了各种花灯名录,并配以图片加以说明。

观灯是元宵节的一大主要活动。这一活动最早来源于汉代燃灯祭祀太乙,唐初出现了比较具体的记载;到了两宋,具有一定规模的“灯市”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而产生,观灯活动逐渐兴盛流行起来。根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宋代灯市计五天,由十五到十九。事先必搭一座高达数丈的“鳌山灯棚”,上面布置各种灯彩,燃灯数万盏。

朱玉《灯戏图》

老舍曾把老北京的元宵节看作是“新年的高潮”:“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画家于大武以国画的笔法,再现了老舍笔下的元宵节——众人纷纷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街市,处处张灯结彩,被点亮的夜空,多么祥和与欢乐,一年里的烦恼都抛之脑后,对于新年的希望也化入这热闹的景象之中。

于大武《北京的春节——庙会即景》

在南方,人们的赏灯活动与北方略有不同。没有喧闹、熙攘的灯市,有的是夜晚河畔点燃的星星光火。多河的地理条件使得南方产生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元宵灯火活动:放水灯。将莲花状的彩灯系在乌龟上缓缓放入河中,花灯承载着人们新年祈福、辟邪的美好愿望飘向远方。

闵贞《八子观灯图》

攒动的火苗总会带给人幸福、祥和之感,因此,在人们眼中是吉祥的象征。劳动人民自会把对未来的企盼寄托于这有形之物上,远去的彩灯像是使者,将人间的祷告传送给掌控万物的神明。

夜空下的孔明灯

灯火温暖了人心,然而春寒料峭之日,人们却少了一份暖身之物。赏灯欢闹之余,如果能盛一碗滚烫的元宵是再好不过了。元宵入口糯软香甜,配着略带糯香的米汤,风味绝佳。除了幸福感爆棚,其圆滚滚的形状也高度符合了人们向往圆满的愿望。

丰子恺《春节美景》

现代的转变——现代人的元宵情

元宵节是农历新年中第一个月圆之日,因此被人们看做团圆之日。在这天傍晚,人们走出家门,在微微寒意中点燃灯火,新年的余热再次被燃起。这自然少不了文人画家起兴创作。

丰子恺《春节小景》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的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诗就是与元宵节相关的。我们姑且不论此诗当中包含着怎样的诗意,单就诗句来说,其中“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就成了后世文人画家反复进行再创作的元素。

丰子恺《月上柳梢头》,设色纸本,33×25cm

现代画家关于元宵节的创作已经不再局限于描绘节日场景了。他们往往会选择以元宵节为背景,表达延伸出的额外情感和内含。画面不再以广角来呈现整个社会群体的状态,更多时候,是表现个体的、细微的局部人物和场景。

邱志杰《邱注上元灯彩计划》

农业社会,人们更加依赖于群体性的生活方式。为了提高生产力,众人集体活动,互相分享各自的生产资料。于是,个体的存在价值被弱化,走街串巷、邻里邻外的模式成为主流。到了现代社会,个体受到重视,人们越来越强调个人情感、个人经历,画家的绘画内容和思想也就自然而然发生了改变。

明《上元灯彩图》(局部)

其实,不仅仅是画家,我们每个人都处在这一变化之中。如今,逛灯市、贴年画、赏月这些活动已经不再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元宵佳节除了与家人共享晚餐外,我们度过这段良宵的方式也与以往大大不同。

《元宵婴戏图》(局部)

过了正月十五,民间传统意义的新年就正式过去了。今年的十五,大家又是如何度过的呢?

[监/齐超]

[编辑、文/胡婧宇]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