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作赏析] 冷军:场景写生可让超写实绘画不丢失“画意”

7 已有 2436 次阅读   2019-03-27 17:48
冷军:场景写生可让超写实绘画不丢失“画意” 

来源 写生啦

冷军

(LENGJUN)

1963年出生于四川

1984年毕业于武汉师范学院汉口分院体育艺术系

武汉画院专业画家

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研究员

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湖北省文联副主席

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武汉市文联副主席

武汉美术家协会主席

中国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我为什么越来越喜欢那种直接对景写生的绘画状态

场景写生可让超写实绘画不丢失“画意”

冷军说:现在是这样,过去一直是画些带一定内涵或有一定意义的主题创作。画久了容易让人的感觉变得迟钝,需要一点凭直觉的快手写生来调剂自己,保持创作意识的新鲜状态。我也画些中国画的大写意,除了本身很喜欢,也都起到调剂的作用。最后哪知道调节出来一批“场景”画的作品,我觉得很有意思,实际上也是在积蓄另外的感觉,所以“感觉就是力量”。

冷军说:看画的大致可分为三类人,超写实的作品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往往会起到误导作用,看作品时他们很容易去与照片做比较,往往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作品。其实我希望有更多的观众能站在绘画的角度上来看画,站在艺术的角度来欣赏。如果也是从事写实绘画的画家,他们来看作品肯定不会迷恋画面的表象,而是会从画面的形式语言,比如画面的组织结构、色彩的关系、画面的丰富性等,画面是否传达出一种情感、美感来解析作品,这或许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内行看门道吧。还有一类就是从事理论研究的,他们的角度又不一样,会站在历史、文化、甚至更高的哲学的角度来解读,主观意识先入为主,与艺术家真实的表达其实也不同。而场景的快速写生,更接近绘画的本质,它是书写式的。这些即兴完成的写生作品,画意更浓,情感的表达更直接。我相信这类作品在景德镇更能找到共鸣。

场景写生的作品与以往的超写实绘画,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冷军:关系非常大。从九十年代开始,我一直在从事超写实绘画的创作,一画就是几个月。超写实绘画中的技法基本都是在一种重复“制作”的过程中进行,慢慢地“制作”久了,就会把绘画本身的“画意”在无意间丢掉,这样很容易让人的绘画感觉变的迟钝起来。如果艺术家在创作时没有了绘画感觉,时间久了就会出问题。那么我平时会有意变换一些手法或画种来进行调剂,写生也算其中一种。特别是这样的“现场”写生,其高难度更能调动我的作画激情,保持感觉,为超写实绘画提供精神动力。而且恰好我有这么好的机会,每年春节期间能和几位朋友在一起画一些这样的作品,同时也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现在我的超写实画我舍得卖,而这部分“现场”的作品我反而舍不得卖。

怎么看待写生与创作之间的关系?

冷军:写生和创作,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没有明确的界限。比如,我这组场景绘画,把它叫做创作也未尝不可。西方印象派之后很多都是有对象的写生,那么他们的作品究竟是创作还是写生呢?特别是印象派全都是写生。梵高的作品哪一件不是写生?所以写生与创作之间我个人觉得没有明确的界线,也没有必要去区分它们。出好作品是硬道理。

什么是好的艺术?

冷军:艺术的本质自古到今表面上有变化,实际上并没有变化。值得看下去,有回味,越看越耐看,越看越爱它,不是看一眼就想把它弃之。比如,看齐白石的画,功力很深,一招一式,越看越觉得他比你高。

画室写生之一

2011年作

50×70cm

画室写生之二

2011年作

50×70cm

画室写生之三

2011年作

50×70cm

画室写生之四

2012年作

50×70cm

画室写生之五

2012年作

40×80cm

画室写生之六

2012年作

40×80cm

画室写生之七

2012年作

30×100cm

湖北省美术馆写生

2011年作

50×60cm

武汉市美术馆写生

2011年作

50×60cm

纽约写生之三

2010年作

45×60cm

画室写生之二

2009年作

50×70cm

画室写生之一

2008年作

50×70cm

塔什库尔干写生

2007年作

40×60cm

纽约古董店之一

2012年作

纽约古董店之二

2012年作

纽约古董店之三

2012年作

纽约古董店之四

2012年作

纽约古董店之五

2012年作

纽约古董店之六

2012年作

纽约古董店之七

2012年作

纽约古董店之八

2012年作

纽约古董店之九

2013年作

纽约古董店之十

2013年作

纽约古董店之十一

2013年作

纽约古董店之十二

2013年作

纽约古董店之十三

2013年作

纽约古董店之十四

2013年作

纽约古董店之十五

2013年作

齐白石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