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作赏析] 中外名画中的父亲,道不尽的父爱!

2 已有 1394 次阅读   2020-06-17 23:46
中外名画中的父亲,道不尽的父爱! 

高尔基说:“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就读懂了整个人生!”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一年一度的父亲节,这个节日始于二十世纪初的美国,现已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今天来看看画家笔下的“父亲”是怎样一种风采?

丰子恺 《兼母的父》

《兼母的父》一画,从侧面画出父亲的担当。在旧社会,生活的重担往往更多地压在父亲的肩上,而此画上的父亲一要艰辛谋生,二要照顾孩子,看到此处,可以感受到浓浓的父爱之情在画面流动。

罗中立 《父亲》

20世纪80年代初,罗中立以一幅《父亲》震惊中国画坛,该作品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画中这位纯朴的农人也许是作者对父亲及终年耕作土地的默默感恩。画家用浓厚的油彩,精微而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挚、纯朴憨厚的父亲画面,即使没有斑斓夺目的华丽色彩,也没有激越荡漾的宏大场景,但作者依然刻画得严谨朴实,细而不腻,丰满润泽。

张洪赞 《父子》

世界上最安全的车辆,原来是父亲的肩膀!中国的父亲,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父亲往往是力量、权威、智慧的化身,父亲的行为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王胜利 《黄河谣》

1996年,油画家王胜利画了一位老农。画家似乎从老农安贫祥和的明亮表情中,感悟到了一种朴素的富贵气质。而那位老农背后的壶口瀑布的跌落声,又仿佛回荡着挥之不去的信天游,于是他给这幅画命名——《黄河谣》。

单国栋《节目之一》

画家单国栋作品《节日》系列,用明丽的色彩,奔放的笔触,表现春意盎然的高原在节日期间,幸福的藏族家庭喜悦、阳光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沉浸在即将来临的高原春天的温暖中。

闻立鹏 《红烛颂》

《红烛颂》中的主角是20世纪中国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斗士闻一多,画家闻立鹏的父亲。“正是父亲以他悲壮的人生影响到我的人生观念,引导我走上了学习艺术的人生道路。”1931年10月5日,闻一多最小的儿子闻立鹏出生了。实际上,这位很忙的父亲在牺牲时也没能满足儿子学画的要求。85岁高龄的闻立鹏回忆了小时看父亲画画的场景。那时,原本学美术的闻一多虽然不再绘画,但只要兴致来了,他就顺手找来一张香烟纸,在反面作画。这些即兴小画引起了幼年闻立鹏对绘画的兴趣。

陈树中《野草滩温润的土地》

《野草滩系列油画》是以中国东北大地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为情感依托,而所抒发的更多的是画家对人与自然、生命的关照。“父爱母祥,儿女成双”,这是中国人最朴素的理想!

王少伦 《父与子》

作者王少伦的目光更多地投在那些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农民这一阶层上,以平静的笔触平铺直叙,他的画面带着疑问,他与自己所表现的人物同呼吸,在赞美中发出声声叹息,他像表现自己的家人一样描写着那些农民。

李自健 《父亲》

1986年 ,李自健为八旬高龄的父亲绘制的这幅普通的写实油画头像习作。凝聚了他对一生饱经创伤 、委曲求全的老父亲那种发自内心的深刻理解与同情 。他用细腻的笔法,平实的语言,刻画出一位中国老人坚忍正直、淳朴善良的鲜明个性和民族共性。

陈逸飞 《父与子》

深深的高原文化情结,给予陈逸飞持之以恒的创作动力,《父与子》在这一系列作品中最具特点,采用近距离镜头方式,满幅仅画父亲与儿子的半身,构图显得格外饱满。

饱含激情的大笔触和大色块,刻画出饱经沧桑的藏族父子纯真与善良,刻意凸显藏民的质朴、野性、粗犷、原始、空灵、神秘。一方面强烈地表现出了藏民的人性化的情感,同时也描绘了他们世界的粗犷纯朴的真实。

刘小东《脆弱小绳》

画家刘小东《脆弱小绳》再现的是一派渔村码头的宁静景象。画中父辈与子辈之间生命的延续在那根从画面上方垂下的纤细红绳中加以暗示,像是分布于身体各处的血管,寓意出一种天然的、不可阻隔的血脉传承。尽管在那根红绳身上,包裹着“脆弱”、“坚守”或是“无奈”等意涵,然而,父亲那饱经风霜的面容、略微变形的身体以及充满慈爱的眼神,与儿子那笃定凝视的双眸之间,本就演绎出一种坚实的传承。

罗中立 《渡河赶场》

罗中立《渡河赶场》创作于1991年,是罗中立风格转型阶段的重要作品。他用梦幻般的场景表现出了一种中国乡村生活的特有诗意。在作品中,罗中立将农民与其赖以为生的大地紧密联系在了一起,通过对具体物件的夸张性描绘,展现了他们朴拙而又充满情趣的生活世界。画面中那种跳动的笔触使作品充满民间文化特有的泥土气息和真实的厚重感。

崔英哲 《教父亲认字》

朝鲜画家崔英哲的作品《教父亲认字》中,一位老实憨厚的农民坐着正中,旁边的女儿手把手地教他写字认字。在我们印象中,常常是父亲教导子女写字 ,而画中正好相反,就像长大后的我们,也常常教会父母他们不熟悉的事物。画中的父女在点着蜡烛的情况下还在认真学习,妈妈在后面欣慰的笑着,一家三口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种浓郁的亲情感染着每一个人。

梵高 《人生第一步》

本画是梵高向米勒同名画作的一次致敬。画面是一块农村的耕地,背面是农民的房屋;画的右方一位农妇扶着小女儿帮助她学步;左方女婴的农民父亲蹲在地上张开双手鼓励她向前走。每个看到这个画面的人,笑意都要飞上嘴角:人生的第一步,迈向父亲。蓝黄白绿的自然本色,夸张变形的笔调,让人时时感觉到生命的跃动,平凡中充满大爱深情,倾吐到画作,带给世人来自生命最深处不肯屈服的绘画语言中震撼人心的呐喊。

彼得·保罗·鲁本斯 《西蒙与佩罗》

波多黎各国家美术博物馆门口的在这幅《西蒙与佩罗》,让国人肃然起敬,或者感动得流泪,使这个国家的人以这幅画为傲。因为露着胸部的年轻女人就是这位老者的女儿——佩罗,衣衫不整的老人便是她的父亲西蒙。西蒙是为波多黎各的独立而奋战的英雄,被国王监禁在监狱里,被判禁食刑——让人慢慢的饥饿而死去,临终前刚生完孩子的女儿来监狱探望父亲。看见父亲消瘦的躯体,解开自己的衣裳,将自己的奶水给予父亲。

伦勃朗·哈尔曼松 《浪子回头》

画面以一个大家门户的前厅为背景,画中的老人已是风烛残年,疲弱的视力(或者是因为对儿子的思念已经哭瞎了的眼睛)已不能帮助他更好地辨认面前的情景,他伸出双手接受失而复得的儿子,那双颤动的手在儿子的背上抚摸着,生命的源流在那儿奔涌着。衣衫褴褛的浪子身上留下了流浪的印记:他挥霍尽了向父亲索要的资材,时逢歉年,受雇为人放猪,食不果腹,饲料充饥尚求之不得,遂念及家中无尽的好处,回家跪在老人的面前。

丢勒 《父亲的画像》

丢勒的父亲是一位出色的首饰工匠,丢勒从小就在自家的作坊当学徒。造首饰必须学习装饰艺术,小丢勒在作坊里受到了严格的绘画训练,父亲教他临摹各种图样和人物画,丢勒很快地显露出他的绘画天才,并对绘画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时他鼓起勇气请求父亲允许他不当首饰匠而当一个画家,想不到严厉的父亲竟然依从了儿子的愿望,并将他送到附近一位名画家处学画。父亲的宽容造就了一代绘画大师,在《父亲的画像》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丢勒对父亲无限感激之情。

牟里罗 《圣家族》

牟里罗(1617-1682年),西班牙代表现实主义传统的杰出画家。《圣家族》中耶稣小时候穿着粉色的衣服。历史上,粉色是贵族男性彰显身份的颜色,它并不代表温柔、娇美,而是代表力量、镇定。牟里罗在他的宗教题材画中强调世俗化,表现出人间情趣。现藏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塞尚 《父亲肖像》

1859年,塞尚父亲在埃克斯附近购下维拉尔侯爵在十七世纪建造的热德布芳花园,带着妻子、儿子,两个女儿在那里避暑。塞尚在别墅中安排了自己的第一间画室。他已经决定了自己的前途:不管父亲如何反对,他也要作画家。1861年4月,父亲发现儿子实在没有从商的才能,加上妻子和长女玛丽的敦促, 他终于带着低声抱怨让步了。

画家笔下的父亲

还原的是我们童年中的记忆,

感动我们的是最朴实的感情!

父爱如山,

趁“子欲养,亲正待”的时候,

也给他们更多的爱!

版权说明

综合自网络; 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告!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