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动态] 在这个肖像展,除了毕加索、杜菲、玛格里特……你还可以遇见谁?

2 已有 85 次阅读   2023-09-03 17:37
在这个肖像展,除了毕加索、杜菲、玛格里特……你还可以遇见谁? 

何为“肖像”?艺术家如何以肖像作品呈现他人与自我、性别与族群认同?几个世纪以来,肖像艺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肖像,暗藏了不同时代下画中人的身份,通过观察人物的手势、姿态、服饰、背景等,我们能够从中推测其从事的职业或所属的阶层。回溯肖像艺术的历史,你会发现,肖像作品本就在艺术属性之外,承担着诸多社会功能,或彰显身份地位,或诠释个体和群体的关系。但无论如何,“肖像”都是生命与时代真相的忠实记录。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常设展“肖像的映象”,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

摄影:Alessandro Wang

近日,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推出重磅常设展“肖像的映象”,继广受好评的常设展“时间的形态”、“万物的声音”之后,西岸美术馆“现当代艺术史三部曲”于此进入终章。

作为国内首个系统开展国际合作的美术馆机构,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的常设展系列深耕现当代艺术史,从“时间”、“万物”到聚焦于“人”,以这三条线索梳理艺术发展脉络,并沿着20世纪以来的时间轨迹,以扎实、深入、生动、有温度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呈现“现当代艺术史三部曲”。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常设展“肖像的映象”,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

摄影:Alessandro Wang

全新常设大展以“肖像”为线索,探索现当代艺术发展史,通过呈现不同身份、领域或社会地位的肖像讲述社会的发展过程,同时描绘了“肖像”这一创作手法的历史发展及在艺术史中的转变。虽然大师毕加索的作品共有四幅,但此次展览的主角并非如他这样声名赫赫的大师,而是每一个作品中的“他者”。

“肖像的映象”集结了1895年至今的近300件蓬皮杜中心珍藏,涵盖绘画、雕塑、影像和摄影作品,为西岸美术馆历次展览呈现作品数量之最。在为期16个月的展期内,展期内将进行两次作品轮换,观众可以在超长展期内饱览“肖像”包罗万象、极具启示意义的艺术风景。“肖像的映象”将开启一次前所未有的“面对面”之旅,让观众有机会从对人类面部的认知,进入对生命、社会、时代的深刻洞察。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常设展“肖像的映象”,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

摄影:Alessandro Wang

展品创作时间跨度长达一个多世纪,但并未按惯常以时间线展开,而以15个主题章节贯穿叙事。展览从“色彩”启程,历经“扭曲面部”、“声名显赫与籍籍无名”、“肖像与艺术家自画/自拍像”、“面具”、“上镜者”、“家庭肖像”、“幽灵”、“怪诞者”、“到街头去”、“世界女性”、“致敬”、“镜子”等主题章节,至“脱帽致礼”结束。通过勾勒20世纪以来的众生百态,“人的肖像”在展览中被进一步拓展为“社会的肖像”。”因此,展览展出的肖像作品原型,既有声名显赫的“大人物”,亦有籍籍无名的普通人。

展览没有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策展,而是划分了15个章节,对此,费雷德里克解释说,“由于此次展览会在西岸美术馆的两个展厅呈现,所以首先会考虑动线的问题。我希望通过这15个章节,可以陪伴并引领看展的观众在这段艺术史中漫步。从头至尾,观众可以通过不断地观看作品产生某种求知的欲望去推动他们往前走。第一个章节‘色彩’像是对所有观众的欢迎仪式,欢迎他们走进这段艺术史当中。最后一个章节‘脱帽致礼’,则是向他们挥手告别。”

费雷德里克·保罗(Frédéric Paul),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策展人,“肖像的映象”策展人

在策展人费雷德里克·保罗(Frédéric Paul)看来,展览名“肖像的映象”(Mirrors of the Portrait)中的“镜子(Mirrors)”,有很多面,不同角度看到的镜像是不同的,“‘肖像’作为一个单独存在的、独立的艺术类型。当我们提及肖像,首先想到的是古典绘画的一个种类。对我而言,肖像(或肖像画)并不是只有一个单独的历史,它有很多不同的历史线索和路径。而“镜子”则代表着我们对于‘肖像’这个艺术形式有多种不同的、各种类型的阐述及呈现,每个人站在镜子面前,镜子所反映出的画面和场景也是不一样的。”

观众从中可以透视一个世纪的社会发展进程,亦得以一窥百年来的社会关系变迁:家庭、爱情、友谊、同行、自我、他者。观众将在展览中看到“声名显赫”与“籍籍无名”的人物比肩,通过林林总总的肖像一览从显贵到社会底层的众生相。与之平行的展览线索是,参展作品的艺术家中既有大批青史留名的明星艺术家,亦不伐诸多被忽视和遗忘的艺术家。两条平行的线索在特定的语境下相交叠,为展览的主题带来更多解读纬度。

马夏尔·雷斯 《一种自由的形式》,1969年,醋酸纤维塑料、玻璃、投影机、金属、上漆木板,尺寸可变

展览涉及诸多艺术史维度,如色彩的流变、写实与表现、绘画与摄影、静态与动态等,也涵盖了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野兽派、原生艺术等诸多现当代艺术流派。20世纪诸多教科书级别的艺术家代表作将出现在展览中,从巴勃罗·毕加索、弗朗西斯·培根、亚历山大·考尔德、乔治·德·基里科、雷内·玛格里特、曼·雷、黛安·阿勃丝、奥古斯特·桑德、让·杜布菲、阿尔贝托·贾科梅蒂、布鲁斯·瑙曼、史蒂夫·麦昆、吉尔贝和乔治等西方现当代艺术史上大师级艺术家,到赵无极、黄永砯,张晓刚、张培力等享誉国际的中国艺术家,东西方艺术家共同谱写了一部星光熠熠的“肖像艺术史”。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常设展“肖像的映象”,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

摄影:Alessandro Wang

与此同时,你会发现诸多时代名人肖像将出现在展览中,从毕加索为摄影家朵拉·玛尔等缪斯的名作、瓦伦丁·雨果的毕加索肖像,到吉赛尔·弗罗因德为詹姆斯·乔伊斯拍摄的肖像、曼·雷镜头下的勋伯格肖像、弗朗西斯·培根的梵高肖像等等。而展览也不乏超出常规认知的“前所未见”的肖像,从黄永砯的《蒙娜—芬奇》、布鲁斯·瑙曼的“艺术化妆”肖像,到雷内·玛格里特的怪诞肖像、吉尔贝和乔治的亲自出演等。“世界女性”、“肖像与艺术家自画/自拍像”、“上镜者”、“怪诞者”等主题章节,也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看视角。

奧古斯特·桑德 《艺术商人山姆·萨尔兹》,1927年,明胶银盐印相,30.5×22厘米

而在此次展览的众多作品中,费雷德里克透露,在整个策展过程中来自德国摄影师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的一系列作品给予了他最大的影响。“他在1892至1954年间拍摄了500多张照片,并构建了八个类型的社会阶层,每个社会阶层都反映了当时那个时代和社会不同的面貌。我们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去理解桑德的作品,他对每一位他所拍摄的人都给予了最大的尊重,因此赋予了作品《20世纪众生相》(People of the 20th Century)这一标题。”费雷德里克解释道,“然而,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虽然他可以一视同仁,平等地去对待这些被摄者们,但马戏团的这些表演艺术家并没有名字呈现在作品中。”

在展览的筹备过程中,费雷德里克并没有按照八个社会阶层来做策展,他遵循与延续了桑德在创作中的思考,即“这些社会人群的共通之处有哪些?”,并将这群人分成了两个大类,“声名显赫”与“籍籍无名”。“虽然有关这两类人群的摄影作品有很多,但我主要考虑的是把对比最鲜明的照片放在一起。比如《艺术商人山姆·萨尔兹》(Art dealer Sam Salz,1927年)和《火柴小贩》(Matches vendor,1927年)这两幅并列呈现的作品,我特别想通过这样的对比告诉观众桑德在他作品中体现的这个特殊性。”

现当代艺术史三部曲,并没有局限在艺术史的学术框架,而是力图以视觉文化链接时代社会发展,连接与当代观众息息相关的议题,同时注重呈现东西方文化共通相融的部分。例如,在此次展览,呈现了五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分别是黄永砯、张晓刚、常书鸿、张培力和赵无极,他们各具特色,风格大相径庭。他们的作品分布在不同的篇章当中。在第二个篇章“扭曲面部”中看到的是黄永砯的作品;在“家庭肖像”中,有两位艺术家(常书鸿和张晓刚)的作品,而赵无极和张培力的作品则分别在“致敬”篇章和“世界女性”篇章中呈现。

张晓刚《父女 1号》,1999年,布面油画,106×86.7×5厘米

其中,《沙那肖像》是常书鸿为女儿常沙娜所作的肖像画,也是父亲笔下的女儿形象。张晓刚的作品一直以来都是各路藏家的“抢手货”,此次他的《父女1号》亮相展览,让观众有机会走进他的“血缘”系列,感受他从老照片中汲取灵感的创作魅力。而赵无极的作品《10.03.72–纪念5月》展现了那个时期艺术家开始探索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将所思所想在画布上体现。

黄永砯《蒙娜-芬奇》,1986 – 1987年,布面油画切割,木、金属、玻璃、纸、灯泡,灯箱:33×28×13厘米,画布:165×126厘米

黄永砯的作品《蒙娜-芬奇》,在融合中强调了《蒙娜丽莎》本质的模糊性。这幅作品的灵感来自于透光效果,当黄永砯无意中将略微透明的两幅画重叠在一起时,他被这种操作产生的效果打动了。两幅著名的肖像《蒙娜丽莎》和《达·芬奇自画像》因为重叠而产生了一幅新的肖像。

而十分有趣的是,在张培力的《水—辞海标准版》中,艺术家让播音员机械地重复朗读辞海中关于“水”的词条,从而将“水”的语义抽空。这些看似荒谬、单调的“打碎”、“粘合”、“清洗”以及“朗读”,在时间线上不断卷积。

“这些中国艺术家在法国的知名度各有千秋。其中,赵无极和黄永砯是五人中最为法国人熟知的,而对其他三位的熟悉程度相对低一些。这些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作为此次‘肖像’展的一部分,首先是为了体现中国艺术家在肖像这个艺术领域和发展过程中的所起到的作用,以此与他们同时期的西方的艺术家进行对话。”费雷德里克说,“另外,我也有一点私心,将五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纳入,让我自己以及其他法国艺术界人士能够对这些艺术家和他的作品有更深的了解和学习,最终想体现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对话的过程。比如展览中,赵无极和陈列在他对面的马格里特向路易·大卫致敬的那部作品,其实都是以一种隐晦比喻的方式去向某人致敬、缅怀的一个过程,形成了一种非常巧妙的对应。”

阿兰·赛沙,《嫌疑人》,2000年,聚酯纤维、丙烯颜料、音响、射灯,音乐:阿尔弗雷德·舒尼特克《平安夜》,220×360×70厘米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常设展“肖像的映象”,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

摄影:Alessandro Wang

肖像,是人关于自身的视觉定义。通过丰富多彩的肖像,人,既定义了他人,也确认了自己。此次展厅里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在阐述或是描述这幅肖像过往的历史或是故事,同时这些故事的种类非常丰富,它们不是一个单一的故事,每一幅作品都在讲述着不同的故事,而形形色色的肖像也成为了人类精神的“大合唱”。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