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动态] 中华瑰宝“丝绢画”、魅力誉满海内外!

6 已有 2106 次阅读   2018-09-16 15:36
中华瑰宝“丝绢画”、魅力誉满海内外!
2017-4-23

四幅“丝绢画”山水画 徐瑞明 画
(北欧时报驻丹麦记者雪华摄影报道)徐瑞明画家是当代沪上最负盛名的丝绢画大师,自喻“江海居士”,生于1946年,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上海魏晋书画院院长、中国天津当代书画院画家协会会员。


徐瑞明从小对绘画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幼时自学素描,初中起钻研油画,20岁后又开始自学国画。擅长山水、花鸟、人物及伟人肖像。上世纪60年代起,受其父亲“丝绢转移艺术”影响,走上了丝绢工笔画的艺术道路;并结合油画艺术的特点,独创出“丝绢重彩名画再现艺术”。

丝绢画即帛画。帛画起源于战国中期的楚国,至今约有2300年的历史;消亡于东汉,前后流行约600年。此乃中国古代画种,因画在帛上而得名。帛是一种质地为白色的丝绢品,在其上用笔墨和色彩描绘人物、走兽、飞鸟及神灵、异兽等形象的图画,约兴起于战国时期,至西汉发展到高峰。后社会发展到普遍用纸绘画后,丝绢画多数是在宫廷中由高级画师绘了供皇上赏玩,或成为民间绅士收藏的珍宝。丝绢画材料一般须用100%头道丝织成,再用胶矾原料整理后才能绘画。在绘画过程中,构线上色也是十分讲究,一幅作品从最初的构思布局到动笔绘就,再到最后装裱完成,每一个细微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精心创作。

徐瑞明对丝绢画已有半个多世纪的摸索和研究。在宣纸上作画,大、小写意通常是在生宣上作画;工笔画是在熟宣上作画。而徐瑞明从大写意、小写意到工笔画,在丝绢材料上,能不分生熟质地,自如挥洒,这是极难能可贵的。不同于目前社会上流传的单一工笔画画法,徐瑞明的丝绢画创作,则善于将小写意和工笔画进行完美结合。

徐瑞明的丝绢画,在吸收历代名画家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注入了自己对当代生活的深刻认知和独特视角,并完美吸收了传统油画与工笔画的艺术精粹。他的作品风格忽而清新雅丽,忽而遒劲幽深,忽而潇洒壮阔,其高超的绘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国内外画坛独树一帜。

2016年2月25日,徐瑞明受邀携带部分丝绢画画作,在上海参加了中韩国际文化交流座谈会,引起画界专家的强烈关注,并一致认为:丝绢画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当代中华绘画领域的一朵奇葩,应该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扬。

2015年6月,徐瑞明应邀参加了2015米兰世博会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其作品也先后流传至欧洲的意大利、法国、丹麦、德国、斯洛伐克和亚洲的韩国、印尼等国。他本人因其杰出的艺术成就,被意大利宋庆龄基金会聘为荣誉理事、被丹麦宋庆龄基金会筹委会聘为名誉主席、被丹麦上海总会聘为名誉会长。

2016年10月,徐瑞明的丝绢画专刊《楚帛艺术》第一辑正式出版。

丹麦上海总会朱会长说:我与徐瑞明院长是在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彼此结缘,徐院长的“丝绢画”作品深获老外的赞美。他积极为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丝绢画”不断推陈出新、大放异彩、巧夺天工……更有信心肩负起传播中国文化大使,结合当前“一带一路”的主旋律,讲好中国故事,彰显文明中华,造福人类文明,创造新的辉煌!让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走出国门,发挥“丝绢画”瑰宝的魅力,把“丝绢画”誉满海内外……丹麦上海总会愿意同上海魏晋书画学院携手合作,在北欧美人鱼故乡举办首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丝绢画展”。我们要手牵手保护文化遗产,心连心共筑精神家园。爱我锦绣中华文明,领悟中华遗产真缔,让中国更有魅力!


扇面“鱼乐图” 徐瑞明 画

徐瑞明院长访意大利期间向中国驻意特命全权大使李瑞宇赠送丝绢画卷!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