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画坛才女——卢平

9 已有 2061 次阅读   2016-01-25 13:10

 

 

画坛才女——卢平
2012-12-12来源于:原创

    卢平上大学时,同学们议论起谁适合哪种颜色,感觉有的人像深蓝色,有的人像黑色,大家几乎一致觉得卢平给人的印象最适合粉红色。这个把人赋予色彩概念的思路还真有意思。粉红色──纯真、美丽、聪明、热情、一帆风顺,甚至富贵、福运……可以去遐想。虽然只是抽象的概念,但是根据我对卢平的了解,感觉相当准确,卢平是粉红色的。卢平是幸运的,她是成功者。然而卢平的成功决非偶然,而是靠她三十多年来艰辛努力的结果。2001年11月1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总理访问四国归来时,在他的专机上接受记者采访,总理身后悬挂的中国画,便是卢平创作的《版纳风情》。

    卢平生长于天府之国的成都,父亲是搞美术的,她的性格从小就比较安静沉稳,听她父母讲,她刚一岁多时,有一次把一大团彩色丝线扔在床上让她玩,半天也听不见一点动静,他们跑过来一看她在那里专心一意的择线,把红的、绿的、黄的、蓝的几种颜色分出来,各放在一起。他们惊讶极了,说“这孩子心真细,真有耐心”。在大人眼里卢平一直是属于乖孩子一类的,从小就喜欢画画,小时候父亲去郊外写生经常带着她,幼小的卢平坐在小板凳上一动不动的看他父亲画画,就象一只很乖的小猫一样在旁边呆着。平常除了画画之外她还喜欢做一些手工,剪纸、绣花,织毛衣,勾勾针等女孩子爱做的事。五岁就学会了做针线,十岁那年她用白线勾了一张很大的工艺桌布让大人们吃了一惊,大家都夸她心灵手巧。童年正赶上了“文革”,在家呆着没事干,八九岁左右就学会了做饭炒菜,白天父母出去上班中午回来时饭菜已经做好了,往楼上搬煤,抬水……各种家务活样样能干,里里外外一把手。后来有很多人都以为卢平只会埋头画画,是个女强人,肯定不会做家务。那是他们太主观了,她实际上是事业和家务两不误。文革那些年中途停了一段学业,69年复课闹革命,大部分时间是学工,学农。他们这一代人属于先天不足,大部分文化知识是靠自学。父亲常对她讲,高尔基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他却成了著名文学家,并鼓励她要向高尔基学习,她的文化知识和绘画技巧主要是跟他父亲学的。她很小就有绘画天赋和丰富的想象力。有一次她看了一场电影“白毛女”回家之后,靠着自已的想象画了一套连环画,虽然很幼稚,但是父亲却看出了她的绘画天赋,开始用心培养她,家里有不少前苏联的绘画杂志,列宾,苏里柯夫的画集、使她入了迷,她经常临摹画集,有时还自编连环画,画了一本又一本。她小时候的创意精神为后来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

    经历十年文革浩劫,成都市文化系统出现了艺术人才后继无人的局面,经成都市委宣传部批准于1971年秋成立了“五七”艺术学校,后改名为成都艺校,共设了六个班,其中有美术。卢平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前去报考了美术班,但在入取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些争议,因为招收美术班学员的年龄都在十七、八岁左右而卢平当时只有十三岁。有人认为她年龄太小不能收,但也有评委认为年龄虽小,但水平不低。后来还是因为成绩优秀被破格录取。刚进校头两年由于年龄小理解能力差,看到别的同学进步很快,自已进步却比较慢,因此而着急。常常偷偷地躲在蚊帐里掉眼泪,卢平生性好强,什么事情都不甘落后。她就每天利用大家午睡的时间外出写生,当时艺校的校址设在杜甫草堂公园内,公园里的景色都被她画遍了,遇到盛夏酷暑,身上被蚊虫叮满了大包,就在皮肤上抹满了防蚊液接着画。别人都已经下课了,她仍在教室里画到很晚,附近的农贸市场和火车站经常能看见她写生的身影。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画技有了突飞猛进。1975年四川省美协组织一批美术工作者去新建的城市渡口,现在的攀枝花市体验生活,表现工农兵题材的画作。卢平也跟着大伙一起到矿区,下煤井画了大量速写。回来之后美协组织看画稿,卢平的一幅表现女矿工题材的作品《庆功晚会》,引起了四川省美协主席李少言先生的高度赞赏,认为构思新颖别具一格。鼓励她把这幅画画成年画参加展览。这幅画画出来之后,组织者为难了。因为当时卢平只有16岁属于未成年人,不知道这幅画是应该送去参加儿童画展还是参加成年人画展,最后还是入选了四川省年画展。这是卢平的第一幅处女作。这幅画先后在《四川日报》、《四川画报》和《成都晚报》等刊物上发表。四川出版社还印成单幅年画在全国发行。从此“小才女卢平”的名字就在川蜀大地传遍了。1976年卢平被成都市文化局推荐到四川美术学院进修,当时还没有恢复高考,只招收工农兵学员,在这一年里卢平进步非常快,在班里年龄虽然最小,但各科成绩却都在第一名。后来恢复高考之后,卢平顺利地考上了四川美术学院国画系。在大学期间除了刻苦训练基本功之外,她每年都有新作问世。1979年创作工笔画《彩笔生辉》入选赴日画展,1980年创作《月下梦》获四川省青年美展优秀奖,并同时获得四川省优秀文艺作品称号。1981年创作《乡花》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并入选全国农村画展。1982年毕业创作,描绘西双版纳风情的《摇蓝小曲》等四幅组画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卢平毕业后被作为优秀人才留在了本校任助教。

    被称为“四川才女”卢平的婚姻问题,时常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她十几岁时就不泛追求者,但是她却很少动心,被一些人认为是只会埋头画画,对爱情,情感方面的事,什么都不懂的“画痴”。实际上卢平是个聪明人,她的事业心很强,胸中有远大的理想。她把心思都用在自已追求的目标上了。在没有遇到如意郎君之前,她决不轻易打开自已的情感之门。1982年的秋天,卢平得知北京画院的著名女画家,中国美协副主席周思聪老师来到成都。卢平一直很崇拜周老师,听说她来了非常高兴,就前去拜访。和她一同前去的还有四名北京画院画家,其中有一位青年画家纪清远,纪清远画得非常好,而且长的一表人才。卢平和纪清远一见钟情,也许是老天爷对卢平的恩宠,把这位才貌双全的优秀青年送到了她的眼前。他俩双双堕入了爱河。演绎了一段京城才子与四川美院高材生,现代版的才子配佳人的浪漫故事。被美术界传为佳话。他们俩谈恋爱时卢平并不知道纪清远是清朝第一才子纪晓岚的后代。纪清远不想显示这些,他只想靠自已的实力来赢得卢平的芳心。他们夫妻结婚到现在已有廿余年,在生活上互相关爱,在事业上共同进步,被称为模范夫妻。画院有位画家看到他们夫妻如此恩爱,非常感慨地对卢平说:我以前只在文艺作品中见到过这种真挚的爱情,现实生活中我在你们俩身上看到了。很多新闻媒体报刊杂志上,记者都把他们俩描写为“艺舟双辑,比翼齐飞”有一次他们在信箱里发现一幅没有属名的书法作品“并驾齐驱”。到现在他们仍不知是哪位大师的勉励。著名戏剧家梅阡先生在后来他们的伉俪画展上送来他的题词:“伉俪唱随,师古通今,彩笔生花,继承创新” 由于卢平的成绩突出,北京画院领导认为卢平很有发展前途,同时也解决他俩两地分居问题,卢平于1985年5月调到了北京画院成为专业画家,与纪清远同在一个画室。北京画院给他们创造了良好的创作环境,他们俩开始了共同的艺术追求。

    做为女性画家,她的作品和许多男性画家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她的绘画题材多以妇女儿童为主,体现母爱精神。当然她也是一位好母亲。卢平的性格温柔恬静,她笔下的许多妇女形象气质都像她自已,她描绘的儿童天真可爱情感真挚。卢平很注重以情动人,她说要想打动别人,首先要打动自己。她做每一幅画都非常投入。有文章评论卢平的画:“观卢平的画有一种温柔、纯美的气质深深打动你,象读一首抒情的田园诗,馥郁芬芳,沁人肺腑。似乎把你带到了芬芳秀丽的田园里休息停留。听潺潺流水和林间的小鸟婉转的吟唱,乡间水边美丽的女子生活劳作,那里还有可爱的孩子环绕在她们周围。如潮如雾的景色中, 缕缕春光露出勃勃的生机。她以一个女人独特的感受,采摘了她们天真纯朴的美的瞬间。她笔下的女子,勤劳又单纯。一边劳作一边细心照料孩子,洋溢着母性慈爱的光辉,散发着生活的情趣和积极的精神,她的人物都处在恬静、明媚的山光水色之中。体现了人与自然溶为一体的境界。在卢平的画中, 并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而是营造出一种温润,恬静的氛围,江南的雨和早春的花,流露出清新的气息。她着意于意境的创造。颜色渲染追求透明和清彻的韵味。有时强调空气中湿度的效果,又显得隐约朦胧,看得出她作画时的心境是十分的安静而沉稳,在她的画里看不到丝毫的火气和噪动的情绪,显得宁静细腻。在她的作品里充分体现了东方绘画的神韵”。

    卢平为人朴实,做事认真、执着有自已的见解,“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是她最坚定的信念。因此在艺术上决不随波逐流。不为过眼烟云所动,有的画家曾给卢平建议,说你的画能不能苦一点辣一点。但是卢平认为艺术作品是要给人看的供人欣赏的,要赏心悦目给人以美感,现在美术界有一种怪现象,越丑、越辣、越怪、越让人看不懂越好,那种闭门造车,无病呻吟的事她绝不去做。她说自己的性格不适合画那种画。在艺术创作中她十分注重对生活的深入体验,强调艺术如果离开生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她对自己最熟悉的生活有一股强烈的表现欲望,她以女性特有的情感画了大量表现以妇女,儿童为题材的作品。感情真挚、细腻,饱含了对自然对生命和生活的无限深情。她笔下纯朴、美丽的少数民族妇女和城市、山村中那些天真可爱的娃娃充满了浓郁,温馨的生活气息。她经常深入到乡村,或者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表现乡村清水边淳朴的川娃儿、郁郁竹林中的傣家姐妹、皑皑雪原中的健壮藏女。她们像大自然的儿女一样,自然、质朴。因为在那里画家更能捕捉到纯静而朴实的风土人情,与之心心相印。使我们生活在喧嚣都市的人们可以从中领略一些自然的芬芳气息。给人以清新、淳朴、典雅的艺术享受。卢平长期的生活感悟和艺术实践形成了这种独特风貌且女性独有的艺术风格,这才是真挚的感情流露。这才是艺术上的“正道”。卢平常说:艺术家如同一只蜜蜂采摘的是花蕊,吐出来的却是蜂蜜,艺术家的高明之处就是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掘出美来。齐白石有句名言“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卢平始终把这句名言做为恒量自己作品的标准,所以她的作品雅俗共赏,即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普通百姓也非常喜欢。
    美术二字包含两个概念,一个是“美”;一个是“术” ,既有艺术思想和情趣,又要有相应的艺术手法、技巧来保证艺术理想的实现,两者既对立又统一,缺一不可。卢平在艺术思想上很有追求,但又十分注重艺术技巧,她认为成熟的技巧手段往往就是思想和情趣的具体体现,是物化的思想。现在艺坛上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就是过分强调观念而鄙薄技术,显得空洞乏味,令人不解,这很容易走向死胡同。有的人强调中国画要拓展“新空间”,提法很对,任何艺术都不是一开始就是这个面目的,都是长期发展变化而来的。但是若没有在绘画基本技能上有所掌握,不过是一句空话。卢平具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较系统地学习过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又研习过油画.水彩等。是她艺术发展的坚实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她不仅有深厚的传统功力,还将“美”与“术”做了完美的结合。又把中西绘画融汇贯通,将中国画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以全新之面貌展现于世人面前。为实现艺术追求与理想,她在艺术形式上做了艰辛的探索。在技法上不拘泥于旧观念,坚持技法服从于表现。在工笔绘画技巧上面不拘泥于传统的“十八描”, 又增加了写意画渍染、点戳等技巧,线条流畅、自然,构图简洁。色彩明快而大气。无论是人物造型还是环境处理,突破了写实局限和旧有传统模式,富有工艺装饰意味。并适当吸收了抽象艺术、民间剪纸或摄影等形式,兼容并蓄。最近她又在工笔画与水墨画相结合的探索方面有了大胆的突破,充分发挥生宣纸的特点,把水墨画淋漓尽致的笔墨韵味和工笔画细致入微的刻画巧妙的结合,从而克服了水墨画不容易深入刻画和工笔画容易画得呆板的缺点,使两者优势互补。画面虚实相间,收放有致。突破了传统工笔画的局限,创作了一大批新颖的工写结合形式的优秀作品,深受观众喜爱,使中国工笔画向前迈出了崭新的一步。
    1993年秋卢平随北京美术家代表团赴台湾举办画展,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在展览会上有一位台湾青年看了卢平的作品非常激动的对她说“你的画太美了,太让人振奋了,说实在的我从前一点都不喜欢中国画,觉得它太古板,太陈旧,我喜欢油画。看了你的画之后我改变了观点,你的画既有传统功力,又吸收了西画的色彩,整体上又有现代感,每幅作品都充满了生气与活力。我太喜欢了!”听了对自已作品如此高的评价,卢平由衷地感到欣慰。
    93年香港出版的《中国画与收藏》一书中把卢平列为中国最有前途的第四代画家之一。卢平是一位优秀的画家,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肩上也承担了许多社会工作。在民革“十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北京市文化系统推荐她为十届北京市政协委员。
这些年来收藏家们争相收藏她的作品,她的画价也不断攀升,就开始有人造她的假画牟取暴利,经常有人拿着她的假画找她鉴定真伪。造卢平假画现象在这些年愈演愈烈。2004年2月,在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的专题发言席上,她结合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而慷慨陈词,披露了书画市场上普遍存在的假冒伪劣现象。呼吁要加大力度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她的发言得到了市领导同志和许多委员的肯定和支持。
    这话还要从她的作品被人侵权拍卖说起。那是在2003年夏天,京城某拍卖行的拍卖图录上赫然刊登署名卢平的一幅作品《摇篮小曲》。她看到后便认出是一幅假画。这幅画不可能出现在市场上啊。自己画过的作品心里最有数,如数家珍。为什么呢?原来这幅画是1982年她的大学毕业创作,一套四幅作品的组画,《摇篮小曲》其中一幅。画心尺寸都是 77×77公分。同年底这四幅画由中国美术馆作为馆藏作品收藏。后又为母校四川美院复制了一套,之后这二十多年自己就从来没再画过第三套!
    她回想起三年前,有一位先生从广东打来电话,告诉卢平他在深圳某拍卖行买了一幅署名卢平的国画作品,画题也是《摇篮小曲》。她心里一怔,所以当这位先生说起时,就问他这张画尺寸多大?对方说66×66公分。卢平当即回答对方:“你买的绝对是幅假画”。
    大约在八、九年以前,画院的一位画家带着学生们在厦门鼓浪屿一家画店里看到了卢平的一幅画,近前仔细观看,技法粗糙得一看就肯定是假画。这位画家当场向老板指出这是假的。那人略显尴尬,说了句:“挺好卖的。”
    但是假画问题历来很难杜绝,她也是无可奈何。有人说你何必这么较真儿?卢平表示这些年有好几个拍卖行发现过她的假画,这种侵权现象实在令人气愤,如果大家都不表示态度,岂不是更猖獗了吗?美术史上流传下来的许多古人作品如果是仿某某前人画家的笔意,都还在题款时予以明示。可是现在有些人道德沦丧到何等地步?非君子之道。假画的泛滥,侵犯了作者的权益,又损害了收藏者的利益。还妨碍了国家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卢平认为做为政协委员必须站出来伸张正义。
   
     这些年来卢平曾有上百幅作品入选国内外各种大型画展。她的作品挂在北京站国家领导人接待大厅和中央组织部新办公楼内,得到有关领导同志的好评。作品也经常到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展出,多年来在国内外各种报刊杂志,电视媒体里经常能见到她的作品和她的身影。他和她丈夫纪清远曾一起在成都和北京中国美术馆、新加坡、台湾和澳大利亚悉尼等地举办过伉俪画展。受到社会上广泛的好评。作品《巴山新市》、《彝家情》、《假日》和《竹韵》先后入选第六、七、八、九届全国美展;《蕉林晨晖》等五幅画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春消息》入选第23届蒙特卡罗国际现代艺术展览;《春光》、《泉水清清》和《西山红叶好》获北京市美展“优秀奖”;《 汲水图》参加香港“亚洲女画家作品展”,获优异奖;《傣乡五月》入选“中国第三届少数民族画展”获民族百花奖;《戴月归》等三幅作品获中、日、韩98`BESETO国际艺术节两项奖(1)国美会奖(2)中文民俗博物馆长奖;《山妹》获`99韩国国际美术交流大展“优秀奖”。出版有《卢平画集》、《卢平写意人物画技法》VCD教学光盘。卢平的传略已被编入《世界名人录》《世界华人美术家年鉴》以及《中国当代书画名人大辞典》等多本辞书。 卢平所取得的成功证明一点:天道酬勤。任何事业的成功,不能靠一朝一夕,是靠长期的实践磨练,亲身体验着探索的迷惘与顿悟、失败的苦闷和成功的喜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艺术家人生的价值,也就在于此。她这三十年的艺术历程,是稳步前进的,这位画坛才女必将会迎来她更加辉煌的艺术人生。

                    
慧文
2005年2月于京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