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家访谈] 怀抱观古今 翰墨写心灵 ——访青年书法家王春之

8 已有 6045 次阅读   2016-02-13 19:50   标签书法家  normal  color  style  古今 
怀抱观古今 翰墨写心灵 ——访青年书法家王春之

2015/4/9 570次浏览 0人评论 分类:书画  来源:神州杂志

暖暖的春季,气候温润,景色怡人,我来到极具文化气息的潍坊,这里兼容并蓄着北方地区的壮美和南方的柔美,雄伟又不失灵秀,广袤又极尽雅致,原始的质朴中充满神秘的气息。正当自我陶醉之时,不知不觉已到了王春之的住所,一缕缕墨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

  

                        

            


                                                       探寻奥妙 走进书法

王春之从艺三十余载,碑帖兼容,初学唐人,后上溯魏晋、秦汉,于宋明清及现当代大师亦广泛涉猎,融会贯通,真、草、篆、隶皆精,尤以行草书见长,自成秀雅古朴之风貌。

初次领略王春之的书法面貌,是2013年他举办个人书法展的时候。那大幅的行草中堂,笔墨淋漓,激情流荡;那小幅的手札、小品,闲雅精致,沉着洒脱,不能不让人感染沉醉。

问及与书法的不解之缘,他说:“昏黄的煤油灯下,奶奶在不紧不慢地做着鞋子 ,摇曳地灯光照耀在旧书纸剪制的鞋样上,上面的方块字象有灵性似的闪动着,点横竖撇捺忽隐忽现,那是一种很神秘的气息,微妙地感觉深深吸引着的我。这是我很小时候的记忆,片刻的画面感到现在还不时出现,这大概就是我对书法着迷的最初原因。从六岁多开始认字写字,到系统学习书法,我感到对书法了解越深,感觉自己要学的东西越多,就会越来越想探究它,这是一个痛苦并快乐的非常矛盾的长期旅程,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数十年来,他工作之余默默耕耘,潜心研习书画艺术,摹碑临帖。他在墨海畅游多年,不断领略各类书家的法度、意趣和神韵。其书法四体精熟,行草尤善,传统功力非常深厚,创新理念十分独特。

                              

                                                   碑帖兼修 文化先行

《神州》:在书法艺术的旅途中是否有过酸甜苦辣,当时是什么信念让您坚持走下去?

王春之:书法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核心是道,而道的核心是阴阳,阴极则阳来,阳极则阴至,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在孤寂与枯燥的漫长地书法练习过程中,有着另一种喜悦,那就是炼心。书法会使自己忘记时间、地点、自我……会使人身心俱静,完全沉寂在点划、知识、文化的氛围里,使个人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古代的帝王将相,大多是书法高手;而流传下来的传世书法作品,大多是文豪巨匠所制,书法的魔力,可见一斑。

《神州》:有人说“书法是一种研究书写者心理与性格的工具”您对此有何见解?草隶篆您无一不精,这些书体的风格有何异同?

王春之: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以毛、墨、纸、砚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以独特的造型和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哲学思想、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古人说“书为心画”。书法是一种表现心灵情感的视觉艺术,它蕴含著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和审美感觉。王羲之的《兰亭序》《丧乱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等传世经典,都能充分感受到作者的感情变化和神情气质,因此,书法把揭示情感世界的奥秘列为第一要务。所以说,在我看来,真草隶篆诸体,只是书写技法的不同以及毛笔在纸上的表现形式不一样而已,它们的内在的东西都是一样的,都是表情达意的。

《神州》:您觉得你还需要在哪方面再下功夫,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王春之:书法有”实”与”虚”两个方面。”实”的方面是有形的。它包括用笔、结构、章法等内容;”虚”的方面是无形的,包括神采、气韵、意境等内容,两方面互相依存,相互为用。实的方面好说,只要在正确的道路上狠下功夫,就能做到。而虚的方面,却是与自身的素养息息相关,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包括文学修养、社会认知、思想意识等,才能更上层楼,达到更高境界。

《神州》:每一幅作品都是有血有肉的,您的作品中是否会融入情感?如何做到心与书相通赋予作品生命?

王春之:唐朝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我感觉,这是说每一幅完成作品,都要有这种状态。而在创作作品过程中,我不会想到会带有什么样的情感去书写,我只会静下心来,认真对待,作品的好坏不会考虑。只有作品出来了,我会有一些感觉:某处写好了、某处写坏了、某处写急了、某处心烦气躁了、某处技法不到位了等等。所以说,作者在创作作品过程中,自己不会想到用什么样的感觉去写,而只有作品出来之后,才能感到自己的喜怒哀乐在不经意间已经融入到作品的每一笔每一划中,自己的气息已经融入到作品的每一处角落。

《神州》:说到书法的创新,就要提到书法的传承,您的书法作品看似随心所欲,实则是在传统书法艺术传承基础上形成的洒脱不羁的创新风格,体现出您独到的书法技巧,您是如何看待书法艺术中的技巧?

王春之:说到书法技巧,就一定要说一说临帖。每一位书法家,都是临帖高手。我们为什么要临帖,就是要从古人那儿拿东西,拿什么,拿他们的书写技巧、书写状态和精神内涵,这是提高书法技法的捷径,当然,做这些必须要有好的老师引导,不然会走很多弯路。我们临帖就是与古人对话,与自己对话,是一种自我修行的过程。选择哪一家、哪一体、哪一帖,就是与哪一家对话。自己深入进去了,就会带有这一家的痕迹,如王铎与赵孟頫的字,一看就带有王羲之的神采。这些都是某一家技法带来的表象的东西。而风格,是自己长年对技法的理解积累以及自身综合素质的集大成的表现,如宋四家之一的米芾,就是在“集古字”的基础上终成大家的。

《神州》:近些年,您的书法作品成就可谓不菲,然而生活中您一向行事低调、不事张扬,秉性淳厚、与人为善。您从艺之真,为人之诚、为学之纯,处处彰显着中和之美,您如何定义中和之美?

王春之: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根就是汉字,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道,道讲的就是阴阳平衡,讲的就是中和。在中国,不管是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和文人情怀、哲学思想、为人处世等方面,说的都是阴阳平衡,中庸之道。譬如,书法中最具代表性的书体——草书,创作时要制造矛盾,解决矛盾,然后再制造矛盾,再解决矛盾,最后达到矛盾的和谐统一,这才是最完美的作品。如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等经典草书作品,都达到了书法的制高点,处处体现着传统文化“圆融”的精神内涵,处处彰显着中和之美。

                                   

                                                    博学多才 挥洒性情

他注重做学问,对文史、哲学、书史及书法评论颇有研究。王春之诸体皆能,尤擅行、草书。行书既有“二王”高韵深情、坚质豪气之韵味,又尽显群贤众妙、浑然天成、独成一家之特点。草书不但有“旭、素”的狂纵奔逸、飞动变化、恣意散怀之风神,又不失自我含蓄多变、神怡气润、飘逸俊丽之个性。他主张“师古而不泥古”,创作要求严谨,摈弃违背传统的所谓“自我创新”。对于书界出现的以“丑、怪、奇”为美、群众难以欣赏的现象深恶痛绝,坚持秉承传统书法加以适当创作而推陈出新,绝不沽名钓誉、好高骛远!

王春之说:“艺术家真正需要涉猎的东西很多,博了才会厚,厚了才会高,不博不厚就不会高”,而且“很多艺术家在创作出非常优秀的作品时他并没有精心的设计,而是发自内心真性情的自然流露。”他告诉记者,艺术在于实践,艺术在于平常生活中时时处处、点点滴滴的积累和体悟。书法艺术是流动的,是时间的、也是空间的,艺术家要把生活中感性的事物以理性的高度提炼出来,再以感性的形式呈现出来。“艺术家是通过笔墨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这最重要的就是朴素、真诚,当一个艺术家能随时随地展露自己真性情的时候,他会用任何一种他想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这也就无所谓“博”与“专”了,也无所谓风格不风格了,也只有这样才能展现自己的真性情,才能打动自己、打动别人。

就这样,王春之认真研究一笔一划,用心聆听每字每句,怀着饱满的精神和丰富的心情去创作。在他的笔下,横、竖、撇、点、折不再是单纯的墨迹符号,而是别构一种传承和思考,是其精神和心灵深处的真实写照。细观之,可以说是笔酣墨畅、点画专精、挥洒自如。他的字写得轻松随意,信手拈来,其间的钩画牵引,正侧轻重,一任自然,信然天成。从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出他长期的专业素养和技法功底,感受到他对书法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本刊记者  曹秋香

                                                      

                                                  王春之·艺术简介


王春之,原名王春才,笔名愚夫,男,1969年7月出生;九三学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楹联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胡抗美、曾翔导师工作室书法家,中国老子道教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东镇书画院副院长兼书法研究院院长,美丽中国书画院签约艺术家、中国兰棠汇书法研修班特聘导师。作品多次在国家及地方报刊发表,并被国家相关单位及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际友人收藏,央视书画频道及省、市、区三级电视台对个人事迹进行专题采访。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