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谦 |《无为,皆大作为》
2016-04-16 西子谦 散文品读
点击上方散文品读,品味一份文化的盛宴!
无为,皆大作为
文 / 西 子 谦
说到大作为,遂想到老子的“无为而治”。在这个词汇里,很难想象出它的境界,套用在道家的哲学上的一句话,最合适莫过于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深奥吧。
某些所谓的“无为”,实际上就是大作为,大气象。纵观千百年来的历史人物,有大作为的帝王将帅,能够纵横天下看来也秉持无为中成就。最后,他们在征战江山时从魂魄上气吞山河,在精神里气宇轩扬,在志伟上气势如虹都表现淋漓尽致。若去由内察觉,就会发现隐匿于内在强大,平常绝不轻易去显山露水。
真正的强大,心灵质地的底蕴浑厚夯实的,心胸的容量是足够辽阔旷达的。行于世不形于色亦不抒于情,敛于声觉于势。归结来说,他懂得大局,也识得形势,一切动向了然于心胸。
我尤其是欣赏这样的人,他们内敛也只不过就是一种低调罢了。不需要去表白与张扬,暗地里韬光养晦,蓄势待发。这种低调是人生另一个层次上的境界。
这样的人也应该是秉持于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所以,一直葡蔔在人生求知的路途中吧。实际上就是一种厚积与蓄势的需要。当然了,蓄积到了一定力量,自然一发不可收拾的迸发。
通常来说,存高志远的人看似无所作为,实际上,他们的“无为”就是前贤所说的大智若愚,大勇若怯;藏巧若拙,善辩若讷了。大智大慧的人,向来知道聪明不逞,才华不示的谦怀才网罗得高人众生的提点。把自己放得越低,心胸与才能愈发盛装。
浮躁的心,所看太大作为。从未沉淀过自已,自然过于宣张。把自已看得太高,却也从来不会去潜伏,棒高了自已,也会摔伤了自已。直到最后,经过岁月的痛苦洗礼,才真正彻头彻尾发现了自已,归回率真。
但凡大作为。成,把持得住自已不飘浮,败,沉淀得了自己不躁动。很少去留意轰轰烈烈的事。把无为的缄默抹黑成了无能。无能的表现与真正的无为不相干。
越王勾践从政治抱负上来说,是一个有着政治抱负,有着政治眼光的一个君王,在他战败吴国后,自我检讨,抚国安民,以养生息,图日后东山再起,所以,俯首甘愿沦为百姓一般去体验民生的生活,从而励精图治。
于是,就有了当代蒲松龄的撰联,传承到当今脍炙人口的诗词“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所以,从政治的角度来说,越王勾践是个有抱负的君王,还是个能以民为本的君王,当然他的以民为本还是没能跳出他当时那个历史的范畴,是狭义的以民为本。
不过,这点还是应该值得肯定的。至少,当他败落到无从是处时也能沉得住气,图谋大的作为。至于,他灭吴后的种种事迹上的荣辱说法,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在这不作往下的评论。
虎行似病,鹰立如睡。智者,把事情捏拿得不偏不倚,不声张作势,不哗众取宠。遵循的有一点就是:在一定的位置上敛于心身,吐納恒常。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真水无声。古话说得好:光明的道好象暗昧,前进的道好象后退,平坦的道好象崎岖;高尚的德好象河谷,广大的德好象不足,刚强的德好象懦弱,充实的德好象空虚;最洁白的好象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 最大的音乐没有声响,最大的象没有形象。
圣贤亦有云:“轰轰烈亡,默默者存”。不是无为,而是蕴藏着大作为,无形胜似有形,它们只是润物细无声,一切在萌生催化中。
真正的大作为是孤独是寂寥中产生的智慧,并付诸一切无声的行动来反复千百次的验证,其后修检与论正中,一鸣惊人。
前提就是,从不停止思想的前行,从不放弃梦想的追求,从不畏惧娄次的失败。即便,生活在人生的最底层,思想一定是放在至高的境界,行动一定是彻底的奋前。
若残缺,就是通过修正得以圆满;大作为,就是替伏在无声后骤见磅礴。
高山,从不以为巍峨,可以伟岸苍翠,江海从不声张度量,可以容百川;大地从不表白浑厚,可以载得众物,长城从不傲然,盘旋着万里的宏伟,经天纬地大学家,从不恃才傲物,同样博览浩瀚书海。
孤云出轴,曲谬而美。凡人行世,无声则形,大作为者在无形中就有大气象,因此无需表白。
最大的作为,是无为,却是有为。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