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人轶事] 川端康成:获诺贝尔奖后,他却最终口吞煤气自杀,有何苦衷?

1 已有 1055 次阅读   2020-05-13 14:16
川端康成:获诺贝尔奖后,他却最终口吞煤气自杀,有何苦衷? 

“呼——”的一声,他猛转方向盘,以一个极刁钻的角度险之又险地避开右面驶来的巴士。巴士司机立刻急刹,吓得面如土色,车内不少乘客惊叫起来。

他全然无视,拐过路口便将油门一踩到底,车顶的警铃急响,道路上的车流闻声纷纷避让。片刻后,他单手挂挡,点刹,车速逐渐下降,最后恰好停至医院门口。

他迅速下车,转到车后打开门,帮助护士们用担架抬着老人下来。老人微微睁眼,瞧着他,呼吸面罩内的嘴唇翕动。

他有些奇怪,凑近,竟听到老人在说:“……路这么挤,真辛苦你了。”

这是川端康城死前的最后一句话,弥留之际竟还记得感恩救护车的司机。他的所作所为实在让人感动又惋惜。

这样一个站在文学巅峰,并对所有生命心怀敬意的老人,为何轻易就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早年经历

川端康成1899年6月14日出生于大板市的一个医生家庭。他仿佛便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天煞孤星”。

两岁时,父母患肺结核身亡,八岁时,祖母病故,十一岁时,姐姐夭折,十四岁时,与他相依为命的祖父也撒手人寰。他在殡仪馆出出进进,长期披麻戴孝,旁人称他为:“参加葬礼的孩子”。

祖父死后,他沦为孤儿,后来被母亲娘家的远方亲戚接去收养。

他自幼好学,立志要当个小说家。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博览群书,在中学二年级时,就尝试写新体诗、短歌、俳句、作文等,并编纂成册,题名为《第一谷堂集》、《第二谷堂集》。

祖父辞世后,他开始以其弥留之际的生活为蓝本,编写了《十六岁的日记》和一些散文作品。

1915年,他离开亲戚家,开始过宿舍生活。他在课余时间经常出没于附近的书店,博览古今中外各类经典文学。

1916年4月,他在宿舍楼邂逅了小竺原,不可自拔地爱上了她。一段时间的相处后,两人开始热恋。同年春暮,川端康成开始给当地的报刊杂志投稿,过审发表了大量文章。

1917年3月,川端康成中学毕业到东京读大学预科,期间一直住在朋友的亲戚家中。

次年10月末,他趁着假期到伊豆旅行,邂逅了一群巡游艺人。这段经历,为他之后写出的《伊豆的舞女》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1920年7月,他从预科毕业,同月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文学系英文专业。1921年4月,他在《新思潮》杂志上刊载了《招魂节一景》,收获了大量的的好评。

大学初期,他在一家咖啡店邂逅了女招待伊藤初代。两人迅速坠入爱河,经过短暂的热恋后便订婚。然而即将结婚前,矛盾爆发,两人没休止地争吵,伊藤初代一怒之下撕毁婚约,这段爱情就此结束。

基于这种体验,川端康成写了一系列小说及散文。这期间,他经朋友介绍交识了芥川龙之介、久米正雄和横光利一等极具影响力的新锐作家。

1924年3月,川端康成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

成名之路

大学毕业后,川端康成开始专职写作,闲暇时四处旅行。

1925年5月,他在伊豆结识了松林秀子,与之结为了夫妻。之后的几十年,川端康成开始大量创作,发表并出版了《伊豆的舞女》、《雪国》、《水上情死》、《浅草祭》等一百多部各类文学作品,期间还与朋友一起创办了多本杂志期刊,并参与了“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等文学运动。

他的前期作品主要描写自身的孤儿生活,失恋的痛苦感受,以及舞女、艺妓等社会底层妇女悲惨的命运,用词造句还有些稚嫩,对人物的刻画也稍显片面。

二战过后,他的笔力产生变化,走向成熟与完美。笔下的故事递进时,他会深度解构各个人物的内心矛盾,并用浪漫优美的字句将之不着痕迹地描写出来,相比从前的作品来说,显得更加深刻且悲情。

战后,他的作品越来越受推崇,其浪漫哀伤的独特文风引领了新一代的学习浪潮。

短短数年间,他一跃登临日本的文学神坛,荣获了多重荣誉头衔,奖金奖章更是拿到手软。

1968年,他成为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人,12月初去瑞典领奖,被表彰:以卓越的感受和高超的技巧描绘出“日本人内心的精髓”。

荣归故里后,川端康成继续写作,又发表了《睡美人》、《我在美丽的日本》、《竹声桃花》等多部文学作品。

1972年4月16日下午2点,川端康成出门散步,直到深夜还未回家。他的家人立刻呼朋唤友,四处寻找。9点45分,川端康成的助手守敏惠在工作室里发现他口含煤气管,躺在盥洗室的地上,气息奄奄。

她立刻叫来急救车送他去医院,却抢救无效死亡。

医院门口,他对急救车司机说出了人生中最后一句话:“路这么挤,真辛苦你了。”

一个心怀善念的老人却对自己如此无情,这让许多人感到不解,各式各样的心理解析顺势跳了出来。有人说是朋友的自杀导致的精神创伤,有人说是年岁渐长之后对政治事件以及日本民族整体状况的失望,还有人说是因为文思枯竭愧于面对世人。

其实何必非要深剖他的心理呢?一言以蔽之,他选择自杀只因为他的悲伤。这并非突如其来,而是长年累积所致,作为“参加葬礼的孩子”,他在幼年时期就已形成了消极型人格。

他笔下的作品更是非常清晰地表明了自己的情感倾向——字里行间尽是些哀伤的意味,并且几乎全部都是悲剧结局。但他作品的魅力却正在于此。

所谓:痛苦不安才能出艺术。

古往今来有数不胜数的艺术家,像川端康成这样最终走上了自杀这条路。毕竟,艺术创作从根本上来看,就是一种源于自然,发于心灵的物质具象。

文/枕猫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