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为何没有成为全民偶像,反而遭世人痛骂?

3 已有 4548 次阅读   2021-07-16 09:22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为何没有成为全民偶像,反而遭世人痛骂? 

2020年10月8日,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历史的车轮又滚滚向前行驶了一步,中国人们又重新回想起2012年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成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情景。

他是中国至今为止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在2012年10月,这个消息被宣布出来的时候,全国百姓的脸上无不洋溢着高兴的笑容。但是一个反而疑问却接踵而来,莫言这么厉害,可为何我们从不知晓?

若不是有受众面极广《红高粱》,莫言在老百姓的心中可能是“默默无闻”,于是最初的解释来了——莫言是纯文学作家,相对通俗文学,纯文学本就受众很小。但是,还没等大家接受这种说辞,第二波质疑声很快又来了。

包括著名学者陈丹青在内的文人们都开始陆续发声说,自己从没读过莫言的作品,认为诺奖评委只是识时务而已。而且业内人士古川、北风等15名著名作家也联名给瑞典文学院写信,要求取消莫言的获奖决定。

甚至有不少作家声称这是对民族感情的伤害,是对中国优秀作家的侮辱。作家张一一甚至还过激地宣称是莫言贿赂了诺奖的评委,为此他再也不参加诺奖的评选。不过莫言对此一直都是坦然处之,他说过:“尽其当然,顺其自然。”

不管大家多么闹腾,他依然在默默地写着自己的文章,干着自己该干的事。不过中国百姓们可不会抱着吃瓜的态度来看待这件事,虽然很多人嘴上说着不在乎诺奖,但是真有诺奖颁给中国人时,大家还是蛮“香”的,大概这就是中国人的“诺奖情结”。

看着这么多作家的言行都如此激烈和亢奋,秉着“没读过别人的书,就不该评头论足”的精神,很多人开始默默地买起莫言的书来读。很快国内对莫言的评论就开始两极分化,一方面是莫言写的内容的确非常深刻,他敢于写大多数中国人所不敢揭露的黑暗面,而且文笔也带有批判性。

另一方面,他那魔幻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实在令人难以接受,有一些事情描写得太过于夸张,甚至带有恶心和变态的低俗意味。尽管他的一些作品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但是在中国遭受非议的那些作品都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这也令人质疑诺奖的公平性。

其实,莫言真正能获奖,靠的还是他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但是这种写作手法的根不在中国,而是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的拉丁美洲,为了唤醒被殖民统治的拉丁美洲的奴隶,这一类型的小说顺应时势产生。

同样的,上世纪30年代,中国也涌现了一大批像鲁迅、梁实秋这样的批判性文学大师,所以中国人并不是不能接受讽刺和批评,更多的是不能接受用别的框架来赘述中国的文化。李建军教授也曾说过,莫言的作品赘词太多,是对西方文学的拙劣模仿。

但是,写作本身就是学习和模仿的过程,莫言也在不断尝试着完善自己的意识流手法,这些年也一直都没有停过笔。也许他是中国最初接触并学习西方写作方式的一批人之一,尝试着将不同的文化相互融合本就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相信他之后文字更加成熟,也会给大家带来更好的文学作品。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