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没说道不同不相互骂,在这一点上,王朔明显倾向于后者而非前者。
作为创作多部畅销书籍的小说家,王朔对于一代人而言是整个青春,但对于文学界而言,他不过是一个小说家。
在文学领域上,王朔似乎十分喜欢评判他人,而其中被评价颇深的就有余秋雨。
在王朔看来,余秋雨就是打着文化幌子的琼瑶,他自己本身就是低配版的席慕容,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
余秋雨一本《文化苦旅》让余秋雨登上了畅销作家宝座,多年以来,《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叹》等作品让许多人都熟知了这位擅长写散文的作家。
人怕出名猪怕壮,余秋雨成名也引来许多是是非非的评价。
因为成名,余秋雨的私人生活被搬上了众人关注的聚光灯下受人批判,也有人据理力争为他的文学作品鼓掌。
当然还有王朔这种一口否认,直言余秋雨不配被称为作家的人存在,但这些都无法剥夺余秋雨在世人心中的文学地位。
对余秋雨而言,他的成名是以牺牲现实生活为代价才换来的,从最年轻的老师到最年轻的院长,余秋雨在文学之路上的每一步都备受人们的关注。
余秋雨的才华是经历了世人火眼金睛以后才被认可的,王朔以个人口吻的评价令人无法信服。
当王朔因为自己和京城女星深陷绯闻的时候,余秋雨却在思考过于沉重的头衔与探索文学之间的矛盾,为此他不惜放下名与利深入西北洗涤自己。
不同于那些以旅行当中找寻自我为借口躲避现实的人们,余秋雨是真实在用自身的经历为思想和文学开拓天地。
在那之后横空出世的《文化苦旅》引来多少人的追捧,销量在此时成为最好的理由。
不过这一切在小说家王朔的眼中看来不过是一场笑话,文人都有傲骨,彼此之间更有批判。
王朔作为批判余秋雨最多的作家之一,在他口中的余秋雨就是传统文化的琼瑶,用琼瑶的方式解释传统文化。
儿女私情与传统文化的搭配十分不和谐,而这份不和谐就是王朔对余秋雨作品的不满之处。
王朔更是表示余秋雨根本不应该成为一个作家,甚至认为余秋雨就是一个低配版的席慕容。
种种激烈言语不得不让所听之人为余秋雨捏一把汗,这样激烈的评判是否会引来余秋雨的愤怒。
在众人的提心吊胆当中,原本以为会激烈迸发的怒骂反而平息在烟火当中,余秋雨并没有像世人所想的那般情绪。
王朔与余秋雨文人可以自傲但绝不能高傲,王硕不懂,但余秋雨懂,这世间的人拥挤在一起就难免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成名不是实力的象征,哗众取宠亦可成名,王朔充满看不起的言语碰上了余秋雨这块毫无动静的棉花。
余秋雨对此一直没有发表自己的态度,后来在王朔被提名为上海文学奖获得者发生争吵之时,余秋雨反而力挽狂澜使其成功获奖。
这件事让世人以为这会成为二人关系缓和的开始,谁曾想到反而加重了彼此的矛盾。
据说王朔在获得上海文学奖之后,反而隔空怒骂余秋雨。
尽管余秋雨还是没有对这样的行为直面评价,但是在几年之后的记者接待会上被问起当年的舆论攻击之时,余秋雨还是表示自己的态度是愤怒的。
尤其是谈到自己会引来如此多的争议之时,余秋雨直言那些看不惯自己的人之所以有这样的态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余秋雨写了很多畅销的书,而且赚了很多的钱。
话虽然没指名道姓,但是指的是谁,对于大家而言是心知肚明。
道不同不相为谋同在文学道路上探索,王朔靠着小说出名,余秋雨凭借散文振奋人心,两者求的就不是一条路,可以说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众人皆知,用傲骨的借口来褒贬彼此实在是一种低级行为,当一个人出名以后,什么样的评价都有可能会出现。
历史是我们最好的教科书,它让我们清楚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够得到完全积极或完全消极的评价,这就是人类的复杂性也是本质的所在。
不能用简单的对错或积极消极来评判一个人的是非好坏,身处于人类群体生活当中必然不可能独立于群体之外。
每个人的性格和是非也决定了其面对人类生活时的不同态度,激动的情绪不一定带来激动的生活,但一定会让自身受到干扰。
与其想要争取统一的评价不如学会平息自己心中的怒火,余秋雨没有在媒体面前直面攻击王朔是尊严的表现。
但王朔接二连三地攻击只能显得个人的主观情绪容易产生波动,这样的情绪也让余秋雨赢得了一些人的好评。
世上烦心事多,扰人清净,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之下的每个人都难逃脱舆论的批判。
也许是时代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赋予了一个天生的任务,那就是如何在这个可能早已隐私曝光的时代与自己和平相处。
每个人答案都不同,每个人的处境也不一样,用温和的言语面对世界的变化是人类赋予自己的善良。
不管是散文也好,还是小说也罢,在这个世界上得到认可的文学作品就有其值得存在的理由。
出言不逊的评价和攻击不会让这部作品在世人的内心减分,但冲动的言语一定会让发出者在世人内心被重新评价。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