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美国留学期间的笔记
我认为最值得与年轻人谈的便是知识的快乐。一个人怎能使生活快乐?
人生是为追求幸福与快乐的......人生的快乐,就是知识的快乐,做研究的快乐,找真理的快乐,求证据的快乐。
-- 胡适谈读书
提到胡适,你会想到什么?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北大校长、“驻美大使”……诚然,这些都是他,但是《胡适留学日记》告诉你,他也曾是一个如你我一样,一个在懵懂中长大的少年。
2020年10月16日,《胡适留学日记》以1.3915亿元成交,刷新世界最贵日记的成交纪录。
何以卖出如此天价?让我们从1910年那个秋天说起。
1910年8月16日,一名年仅二十岁的中国青年从上海坐船启程,踌躇满志地踏上了奔赴美国的旅程。同船的旅客谁也不会想到,七年之后,这个文质彬彬的年轻人声名远播,成为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从此,“胡适”的名字享誉华夏。
青年胡适
胡适于当年7月考取了清华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官费生,9月进入康奈尔大学,选读农科。时逢国家内忧外患之际,胡适等中国留学生肩负着救国自强的重任。1917年,胡适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留学于胡适而言,绝不仅仅是学问和知识的累积,更重要的是寻求改变中国命运的思想与出路。所以,读书,思考,著述,成为胡适留学生活的主要部分。
1917 年初,胡适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吹响了“文学革命”的号角,他也因此得名。经陈独秀推荐、蔡元培聘请,胡适于当年9 月到北京大学当教授,那时的他只不过才刚刚二十六岁。
从1910年赴美留学到1917年留学归来,从19岁到26岁,正是一个人求知欲最旺盛的青葱岁月。七年的最好时光,彻底重塑了胡适。这些思想变迁,向后世之人呈现了胡适之所以成为胡适的因由。
后来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他已然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成为一个集文学、史学、哲学、教育学、红学、教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问于一身的大学者。
胡适之所以如此具有影响力,一生著述颇丰,不得不说,得益于其阅读涉猎甚广。
让我们来看看胡适的书单。
狄更斯的《双城记》,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大仲马的《侠隐记》(即《三个火枪手》),司各特的《尼格尔的家产》,乔治•艾略特的《织工马南》,果戈里的《警察总监》,弥尔顿的《Lallegro》、《Penseroso 2》,歌德的《赫曼和多罗西亚》,济慈的《圣艾妮丝节前夕》,华兹华斯的《Tintern Abbey》,亚历山大•杜马斯之《铁面王子》,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培根的《学习》、《科学和技术》、《建筑》、《花园》、《财富篇》、《友谊论》,《兰姆书信集》,爱默生的《友谊》、《爱默生文选》,麦考利的《爱迪生传》,《神话》,《阿波罗》,《Minna》、《Minna传》,Burke的《The Age of Chivalry is gonel 》,德文著作《虚馨传》、《Huhnchen》、《Kleider Machen Leute》、《Lyrics and Ballads》等。
中文传统诗词涉及《古诗十九首》、《王临川集》、《陶渊明诗》、《谢康乐诗》、《杜诗》、《诗经》、《稼轩词》等。其次是史哲类著作,计有《左传》,《荀子》,周星誉的《鸥堂日记》,《顔习斋年谱》,格洛特的《希腊史》,柏拉图的《柏拉图的道歉》、《Crito》、《Phaedo》、《理想国》,《马太福音》,班洋的《天路历程》,马可梨的《历史》、《强森》,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安德鲁•怀特的自传和《石台传》等。
从胡适阅读的书籍可以看出,他涉猎广泛,以文学、历史、哲学为主。胡适一生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
在梁实秋《怀念胡适先生》中就曾叙写其与徐志摩同在胡适书房翻看胡适日记的情形,发现胡适的日记“除了私人记事之外,他每天剪贴报纸,包括各种新闻在内,不同的剪贴来源和载体呈现出胡适博杂的兴趣,和开阔的视野。
胡适很喜欢中西比较对读,如果他一三五读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二四六肯定读西方文学作品,比如今天读《左传》,明天肯定要挑一部狄更斯,后天读古诗十九首,大后天又读莎士比亚,并且喜欢把托尔斯泰《安娜传》和《石头记》、《罗密欧和朱丽叶》和《西厢记》进行比较,写评论,训练自己的书评式写作。
可见,所谓的时评高手,就是这样一步步修炼出来的,不断锻炼自己对语言的感受力,思维方式不断拓宽,一点一滴雕琢出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师。
可见,所有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