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人生就是一场对种种困难无尽无休的斗争,一场以寡敌众的战斗。——泰戈尔。
民国时期,才子佳人层出不穷,比如徐志摩,鲁迅,胡适,林徽因等人,都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同时,也留下不少著作。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人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力也不小,他就是泰戈尔,1861年,泰戈尔出生在印度,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父母和哥哥姐姐们都对他十分疼爱,从小受到家庭的影响,泰戈尔对文学方面很有天赋。
他先后经过东方学院,师范学院,以及孟加拉学院,13岁时,泰戈尔开始创作诗集,比如《野花》,《诗人的故事》等长诗。1878年,泰戈尔依照家里的要求,远赴英国求学,原本父母是想让他学习法律的,但泰戈尔对于法律一点都不喜欢,于是就转成了英国文学专业,开始研究西方音乐,在国外待了两年,泰戈尔完成学业后,开始回国专心文学创作。
19世纪末,正是泰戈尔创作最旺盛时期,他先后发表了60多篇短篇小说,揭露了现实社会的生活百态,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封建压迫的不满,另外还发表了5部抒情诗集,逐渐成为了当时小有名气的人物,但是到了20世纪初,泰戈尔的人生就发生了很大的变故,他的妻子,女儿,父亲都相继离他而去,这使他悲痛万分。
1916年,泰戈尔开始访问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国家,亲眼目睹了东方和西方国家主义的差距。1924年,泰戈尔访问中国,当时我国正处于抗战前夕,各地军阀暴乱,国内局势十分紧张,但泰戈尔早就听闻我国是一个古老且富饶的东方大国,于是想要亲眼见证一下,在得知英国向我国发起的鸦片战争后,更是写文表达自己对西方殖民主义的不满。
当时在我国也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家,泰戈尔来到中国后,受到了他们热情的招待,其中就有徐志摩,林徽因等人,在泰戈尔访华时,徐志摩亲自担任他的翻译,因兴趣爱好相同,而且泰戈尔当时的社会地位,也比徐志摩这些后人要高,所以民国时期,这些年轻一辈文学家都十分仰慕他,徐志摩和林徽因更是在泰戈尔在中国期间,一直陪伴左右。
为了表达谢意,泰戈尔在离开中国前,准备宴请一些文豪学者,鲁迅先生可以说在当时,已经是一位声名远扬的文学家了,他别具一格的个性和犀利的文学风格,令他成为了民国时期独树一帜的存在,在收到邀请后,鲁迅先生并没有拒绝远道而来的客人,并且,作为文学家,他也很欣赏泰戈尔所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可是到了那里后,鲁迅先生却不顾礼仪,当场拂袖而去,并且还留下一句:“一塌糊涂”。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虽然鲁迅先生为人耿直,但也是个知礼数的人,为何刚一赴宴,凳子还没坐热就走人了?其实这也不能怪他,一来,泰戈尔在这些才子文人面前,算作前辈,二来,他的文学著作影响力颇大,所以当时敷衍的才子文人都想要向他讨教一番,就避免不了要说些好话,夸赞一通了,通俗一点就是阿谀奉承。
而鲁迅先生看到后,不免大失所望,在他看来,文人学子要有文人该有的傲气,虚心讨教可以,但用不着贬低自己来太高他人,作为中国人,谦虚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但是谦虚过了头,就是另一种意思了,所以鲁迅先生才会当场离席,并且评价这场宴会为“一塌糊涂”。
1941年,泰戈尔80岁那年,在家中安详的离世,他死后,成千上万市民自发为他送葬。而他死后,他所留下的文学著作,对中国现代文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周恩来曾评价他“不仅是对世界文学作出了卓越贡献的天才诗人,还是憎恨黑暗、争取光明的伟大印度人民的杰出代表。”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