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徐州李蟠状元府年内将开工修缮。因为李蟠是徐州历史上唯一一位文状元,这一消息引起了当地市民的强烈关注。被戏称为“饽饽状元”的李蟠身上有多少传奇故事?1300年科举史上,江苏出过多少状元?本期“微史记”周刊,邀请到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学术顾问、科举史研究专家许友根教授,聊一聊江苏科举状元的那些事。
李蟠状元府示意图 图源:网络
“饽饽状元”
此次引发关注的状元府位于徐州户部山。户主李蟠是清代康熙三十六年状元。据史料,李蟠祖居河北真定,元末迁至徐州丰县,明末定居户部山,晚年他在山势平缓的户部山南麓,背依戏马台,建了这座建筑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的四进院落,如今这座状元府仍完好地保留了静庐、藏书楼和筠香书屋等30余间建筑。
许友根告诉记者,自隋朝创立科举制,到1905年废除科举制,1300年间,能查考确认的状元共计653人。李蟠是籍贯为徐州的唯一一位状元郎。
李蟠小字根大,字仙李,又字根庵,号莱溪,身材魁梧,近似武人,据说食量也很大。李蟠的文章在徐州小有名气,很早便通过乡试,中了举人,康熙三十六年进京参加会试,成绩优异,从而进入最高一级的科举考试——殿试。
清朝的殿试按规定只考策文一项,清晨入殿,日落交卷。李蟠考试当天用篮子装了36个饽饽(麦饼)进考场,这让考官都大吃一惊,把饽饽翻了又翻,终未发现可疑之处,这才让他进入考场。
考场上,其他举子奋笔疾书,文不加点,而李蟠却深思熟虑,审慎落笔,傍晚时,考生陆续交卷,李蟠才开了个头。眼看就要交卷,监考官多次催促,李蟠含泪哀求:“毕生之业,在此一朝,幸毋相促,以成鄙人功名。”监考官见他可怜,发给他几支蜡烛。直到四更,李蟠才交卷。
康熙帝亲自将考官初步选定的优秀殿试卷阅览了一遍,闻听到考官奏报李蟠考试时的情形,又将李蟠的卷子拿来重阅一遍,发现这篇文章见解独特,字迹工整,认为李蟠是一位难得的“苦心之士”,便御笔钦点,李蟠成为状元。
放榜后,李蟠自是喜不自胜,即兴赋诗云:
十年辛苦对青灯,豪气染成万丈虹。
笔架山头腾彩凤,砚池波内起纹龙。
马蹄踏碎长安月,玉管吹消紫陌风。
十二朱楼帘尽卷,佳人争看状元红。
尽情抒发自己中得状元时的得意之情。而该榜探花为“老名士”姜宸英,在“传胪唱名”后,心有不服,信手作五言打油诗《赠李根大》一首,对李蟠大加嘲讽:
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士科。
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
木下还生子,虫边还着番。
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
绛勃,指绛侯周勃,他和萧何都是徐州人。“木下还生子,虫边还着番”是拆解了李蟠的名字。“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夸李蟠的容貌好,笔力好,但这都没什么,最难学的还是带着36个饽饽。讽刺他是靠着这36个饽饽哗众取宠,才夺得状元之名。
由于姜宸英素有诗名,且这首诗又是戏谑新科状元,故而很快流传开来。李蟠“饽饽状元”之名,也由京师传遍各地。
事实上,李蟠是很有见地的一个人。他出身书香世家,祖父李向阳是举人,父亲李弇也是拔贡,李蟠幼承家训,年少聪颖,“读书可一目十行,写文章洋洋数千言,一气呵成、不涂改一字。”是年殿试策文考题涉及有关治水的话题,李蟠自幼生长在黄河之滨,饱受水患之苦,对治河策略多有思考,故而廷试中,对河水治理一事胸有成竹,策文条分缕析,见解独特,且文笔流畅,书法端庄,因而深惬圣意,均有涉猎,康熙皇帝钦点他为状元,不无道理。
李蟠雕像 图源:百度百科
“惟引咎,弗白也”
李蟠中得状元后,授官翰林院修撰,入国史馆,参与编撰《大清一统志》,并为侍读,深得帝宠。康熙帝还让他身穿一品朝服,参与接待了泰国使节。
两年后,己卯科乡试,李蟠、姜宸英被派去担任顺天府乡试考场的主、副考官。
主持顺天府乡试期间,李蟠、姜宸英正直不阿,坚持以才取人,从应试的秀才中挑选诸多有才干的俊彦,如鄂尔泰、史贻直、厉杜讷等。这些人后来成为一代名臣。
不料考试结束后,京城出现流言,指出这次考试存在舞弊行为,甚至连受贿官员,贿赂银两都传得有鼻子有眼。孔尚任还据此创作了戏曲《通天榜》,火上浇油,让此次考试,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
康熙帝震怒之下,“著九卿詹事科道会同将李蟠等严加详处”。十天之后,“议拟将顺天正副考官李蟠、姜宸英等革职”。
但很快,康熙就冷静下来,传下旨意,要将“所有举人通行齐集内廷复试”,亲自验看坊间传言真假。复试结果表明,这一科乡试并不存在舞弊情况。康熙传旨,本次科举基本正常,并没有循私舞弊的行为,“至于落第者,在外怨谤,势必所有,焉能杜绝?诸生试卷,朕一一观其大略, 三等以上者, 皆可观”。
但是李蟠、姜宸英仍未能被平反,因为他们要对此次科举舆情负责。最终,年迈的姜宸英冤死狱中,李蟠则因要平息民间的议论,被流放沈阳,直到三年后,其门生鄂尔泰等上书悬请朝廷,李蟠方才蒙赐归里,从此心灰意冷,只知闭门著书,不再出山为官。
但凭空遭遇不白之冤,怀才而不为朝廷所用,让他心生忧闷,在《岁暮南归》一诗中,他写到:
百年何事太匆匆,我已颓然半百翁。
犹幸生还和氏壁,无妨自失楚人弓。
储将村酒千杯绿,买得歌儿一字红。
从此优游甘岁暮,漫劳车马到山中。
1705年,康熙帝南巡,途经徐州时,想起了李蟠,把他召到御前,问他:“何故去官?”李蟠答道:“惟引咎,弗白也。”雍正六年,李蟠以74岁高龄逝世,葬于徐州城南焦山。其死后80年,曾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的蒋攸铦为李蟠写传记,为其澄史正名。
李蟠书法 图源:徐州博物馆
江苏状元知多少
李蟠是江苏科举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他夺得了头名。而在江苏科举史上,又出现多少状元?
许友根告诉记者,大业三年,隋炀帝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
明清时代是科举制度最为完备的时期。这时的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级别,最低的一级叫童院试,通过后成为生员,俗称秀才;然后是省一级的乡试,考中的叫举人;再高一级的是会试,考取的叫贡士,考上的人就有资格参加最高一级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通过殿试的人分为三个等级:一甲三人,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叫进士。
因史料残缺,我们现在已无法得知1300年科举史上所有进士(包括状元)的信息。比如隋代的登科进士,大多已不可考,唐代状元应该有200多人,我们现在已知的也仅有160余人。
江苏是科举大省、强省,自有科举以来,全国共科举史上大约有进士10万余人考中进士,据初步统计,籍贯为江苏的进士约有8000余人,其中至少有95位是状元。
许友根介绍说,在江苏众多状元中,以苏州状元为最多,计50位。我们现在能查考到的第一位江苏状元就是唐代的苏州人归仁绍,自他之后,也开启了苏州归氏家族的“科举盛世”:
869年归仁绍夺得状元,874年他的弟弟归仁泽又金榜夺魁,紧接着,892年归仁泽的儿子归黯,901年归仁绍的儿子归佾,都夺得头名。905年,归氏一族的归系也高中状元,短短30多年间,归氏一门共出现5位状元。这在全国科举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到了清代,全国共有状元114人,江苏49人,其中苏州就有26人。
江苏状元多分布在江南地区,例如自南唐起,南京出过11位文状元,7位武状元。这十几位状元为南京留下了朱状元巷、黄状元巷、焦状元巷、秦状元巷等等地名。
在古代,常州府辖武进、无锡、宜兴等县,常州出了状元9名,榜眼8名,探花11名。
泰州一共出了5名文武状元:王俊乂、李春芳、张兆璠、刘荣庆、刘国庆。其中,刘荣庆、刘国庆是同胞兄弟,分别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五十四年(1789)状元及第,故在中国科举史上有“三科两状元”和“皇榜连标第一家”之说。
南通出过2位状元,一为胡长龄,一为张謇。两人故居均有遗存,张謇还是江苏科举史上最后一位状元,为近代中国的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江苏籍状元,在区域分布上,为何以江南居多?许友根解释说,这主要是因为江南的经济发展远超江北地区。“苏湖熟,天下足”,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的兴盛,以致江南地区尚文重学,文化教育也远超江北地区。经济发展为文化教育的昌盛奠定了坚持的基础,状元多出江南,也就不足为奇了。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