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人轶事] 原创 82年丁玲批评伤痕文学:作家应抛弃个人痛苦,去激发民众爱国热情

4 已有 27 次阅读   2024-07-03 19:03
原创 82年丁玲批评伤痕文学:作家应抛弃个人痛苦,去激发民众爱国热情
浅谈百科 2024-07-01 15:30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绕不过的一位作家——丁玲。
尽管现在的文学青年谈起丁玲,大多是一脸的不以为然。
在我看来,这种普遍的“不以为然”要么是对丁玲的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要么是对丁玲在改革开放后拒绝“诉苦”的行为。
实话实说,丁玲的作品别说放到2023年,就是拿丁玲和80年代的作家相比,她作品都显得浅陋和粗糙。
但是,为什么那么多文学批评家和文学史研究者都对丁玲的作品给予那么高的评价?
难道他们看不出丁玲作品的浅陋和粗糙?
新文学运动时期的作家合影
他们当然看得到,但是他们更清楚知道丁玲的作品主要是在中国近现代文学还不成熟时期所创作的。
丁玲在作品叙事技巧上的粗糙和幼稚,并不是丁玲自己才能不够,而更多的是那个时期作家的共同的局限性。
而丁玲相比同时代的作家而言,在写作上已经相当早熟,甚至可以说她领先了时代半步,排在她前面的女性作家可能只有萧红以及张爱玲。
所以,对丁玲的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所看法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丁玲所处的时代。
而对丁玲在改革开放后拒绝“诉苦”的行为“不以为然”,那我只能说,这些对不理解丁玲所作所为的人,也不了解丁玲是一个怎样的人。
年轻时的丁玲
丁玲,1904年出生于湖南临澧佘市镇高丰村,原名蒋伟,字冰之;毕业于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
丁玲35岁之前可以说就已经名满天下,她被人称为“‘五四’的女儿”、同时也是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中国最著名的女性反叛者,甚至可以说她就是中国最早的女权运动家。
而且丁玲还是被鲁迅称赞过的唯一一位“无产阶级作家”,看清楚,不是女作家,而是作家。
同时,丁玲也是当时第一个到达陕北的文学家,1936年11月,丁玲到达陕北保安。
而丁玲的到来,也极大加强了陕甘宁边区原本薄弱的文艺运动的力量,甚至不谦虚的说,丁玲的到来,使得边区在当时文艺运动中有了全国性的女性旗手。
因为当广大爱国学生和进步青年讨论起文学,尤其是女性作家时,就会谈论起丁玲,而丁玲当时正在陕甘宁边区。
那么对于当时许多对革命理论还很懵懂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只需要知道“丁玲在陕北,那边区一定是进步的,一定是革命的。”就足够了,到达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后,他们会完完善自己的革命理论的。
当然,丁玲更富有传奇色彩的是从1955年开始,丁玲就遭受到了一系列不公正的对待,她的名誉遭到了极大损害,确实可以说受苦受难了20多年。
60年代北大荒
可以说,如果要说谁心里的痛苦和哀怨最大的话,文学界没人大的过丁玲,但是丁玲却从来不愿意谈论自己蒙冤20年时间的苦难,她更多的是谈论自己在过去20年里那些令她感到愉悦的点点滴滴。
比如当有朋友问她过去的岁月里是否养过鸡时?丁玲不但回答自己确实养过,还兴致勃勃的给朋友介绍她当年被下放到北大荒,给生产队养鸡的趣事。
她饶有兴致的回忆着她在北大荒养鸡的点点滴滴,表示在生产队为国家饲养几百只鸡也很有意思,孩子、病人和人民群众都每天都需要高蛋白的鸡蛋嘛。
丁玲的这种回答,令当时周围的人都大吃一惊,还有人很不礼貌的表示一位作家不能写文章,只能去养鸡,还认为养鸡很有趣,自己实在无法理解。
丁玲却只是微微一笑。
不是丁玲自己内心没有苦,没有怨,只是丁玲实在不愿意去“哭哭啼啼”,她觉得那是“没出息”的表现。
丁玲对自身苦难一笑置之的态度,是一贯的。
早在1975年,她给朋友的写信就对自己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有非常理智的看法,她认为在国家的伟大进程中,难免有些人会吃点苦头,有些人会沾点便宜,这都是很正常的,没必要抱怨:
一个大的运动,一个大革命的进程中,总会有某些人吃了一点苦头,某些人沾了一点便宜…把这些作为革命,特别是革命前进中的不可避免的现象去看,就没有什么愤愤不平,就没有什么可埋怨的了。
丁玲不仅自己“一笑置之”,还很看不上当时流行的伤痕文学。
丁玲认为相比个人所受的那点委屈,国家的“伤口”更大更深,不想着如何为国家“疗伤”,反而在那里自怨自艾,这不是给国家的“伤口”上撒盐吗?
不能只看到个人有伤,难道国家没有伤?……住房破了、漏了,你不去补漏,还要去戳,不是漏洞更大了么?
丁玲之所以遭受了那么大的冤屈,怎么不悲戚,不控诉,不怨恨,最主要的原因是丁玲是当时难得有大格局的女作家,加之丁玲的性格就是乐观、孤傲、大气倔强、不服输;两相叠加,就造就了一个不抱怨的丁玲。
丁玲1983年在澜沧江上
丁玲自己都曾经在作品里提到过自己与一般作家的不同:
(我)不是那种一打就倒,一打就跑,吃安眠药、上吊的人。这就与灰色的人生观划清了界限。
1980年,丁玲在一次内部座谈会上谈到自己过去20年的“蒙冤生涯”时,她就表示自己20年以来很少感到空虚,因为她始终坚信社会主义,坚信国家的核心力量是健康可靠的:
我可以说一点,就是二十多年来,我很少感到空虚…因为我坚信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坚信经历了半个世纪复杂斗争的国家的核心力量始终是健康可靠的…因为我走到哪里,到处都看到纯朴善良的人民和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事业,我走到哪里都是热烘烘的。
这并不是丁玲的套话,1982年丁玲受邀访问美国,以丁玲当时在全球的影响力,丁玲完全可以滞留不归,而美国方面也十分愿意为丁玲全家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
但是丁玲在访问过程中没有抱怨过一句,没有说过一句让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想听的话。
丁玲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她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她不愿意让“外人”看自己祖国的笑话。
丁玲与丈夫
丁玲后来还专门提到了这一点:
我到美国去,多少人问我,你怎么受冤枉的,是谁整你的?他们都是明知故问,就想从我这里捞一点去…我说没有这么一回事,我不能让美国人看笑话。
总而言之,丁玲之所以不抱怨,不怨恨,是因为丁玲发自内心认为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相比,个人总是渺小的,作家应该抛弃个人的痛苦哀怨,用作品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一起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中去。
金庸曾说过,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丁玲就是女侠。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