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当然也是等级最高,最有含金量的一个文学奖项。诺贝尔文学奖,已经设立百余年,但自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到目前也为止,我们还有没有迎来第二个获奖的作家,实在是让人感到遗憾。
但是,在莫言获奖之初,就有奖人称,鲁迅也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只不过鲁迅当时拒绝了。
据说,在民国十三年,瑞典汉学家斯文·赫定给另一位汉学家写信,请求他推荐一名我们的文学家,被推荐者,将会被斯文·赫定,推荐到下一届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名单之中。
但是,这位汉学家对当时的文学界的了解不够多,于是又请求领导新文化运动的刘半农代为举荐。但刘半农尚在法国,无暇顾及此事。直到三年后,刘半农回国参加一场婚宴时,才和他的好友台静农说起此事。
而台静农得知后,立马写信给鲁迅,征求鲁迅的意见,实际上就是打算将鲁迅推荐给斯文·赫定。
原本以为,这件一波三折的事情终于平息了,但是一周后,台静农接到了鲁迅的回信。在信中,鲁迅保持了自己一贯的风格,然后义正言辞地拒绝了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提议。
鲁迅的原话是:“我不配”。
在信中,鲁迅也明确说出了拒绝参选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鲁迅认为,不但他不配这个奖项,就连国学大师梁启超也不配这个奖项。
此外,鲁迅还说,他曾经翻译过《小约翰》,对《小约翰》的作者凡·伊登评价极高,(《小约翰》号称是“19世纪的《小王子》”,鲁迅称其为“无韵的诗,成人的童话”)。鲁迅自认自己的写作水平,还没有达到凡·伊登地方高度,因此拒绝诺贝尔文学奖。
可见鲁迅对诺贝尔文学奖也是很看重的,另外,鲁迅拒绝诺贝尔文学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鲁迅自己的身体,当时鲁迅已经开始生病,他担心自己以后恐不能再继续创作。如果得了奖却不能再进行创作,对其他可能获奖的人来说,很不公平。通过此事,足见鲁迅的风骨。
故事虽然令人感动,但故事的真实性却还有待考证。因为这个故事,一开始仅仅是从鲁迅给台静农写的一封信中推测得来的。
当时是1927年9月,鲁迅暂居广州,17日,鲁迅收到台静农的来信,一周后,鲁迅给台静农写了回信,信中的一段原文是“静农兄,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致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的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从表面上看,鲁迅确实是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但这只是一封回信,台静农写给鲁迅的原文到底是什么,已经无从查起。
只是在1989年时,台静农接受采访时,回忆起了一段关于“鲁迅”和“诺贝尔文学奖”的往事。台静农说,那年九月中旬,魏建功在中山公园举行订婚宴,刘半农、钱玄还有他都在。
席间刘半农将台静农叫出,说斯文·赫定是诺贝尔奖金的评委之一,想为我们的作家争取一个诺贝尔文学奖,有人推荐梁启超,但刘半农以为鲁迅更合适,于是请台静农问问鲁迅的意见,结果鲁迅拒绝了,此事也就没有了下文。
虽然大体上和之前的故事差不多,但是鲁迅真正拒绝的,可能并不是诺贝尔文学奖,而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因为从在斯文·赫定心目中,最合适的诺贝尔文学奖人选,应该是胡适。
当时曾经给汉学家卫礼贤写信询问过,卫礼贤推荐三个人,一是梁启超,二是胡适,三是徐志摩,并没有鲁迅。
当时卫礼贤就是和刘半农一起商量这件事情的,所以刘半农会推荐鲁迅,多半是他的一厢情愿。
后来,斯文·赫定多次在其他书信中提到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事情,出现最多的人名,就是胡适。1929年2月,斯文·赫定还和胡适谈过关于诺贝尔文学奖选人是事情,希望胡适将自己的作品翻译成英文,但胡适也拒绝了。
直到是你十年后的1939年,斯文·赫定才正式提名胡适为诺奖候选人,次年又提名了林语堂。
再后来,老舍、巴金、沈从文等作家,也曾获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但最后,都未能获奖。不过,2012年,莫言正式获奖了,也算是弥补了我们的遗憾。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