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原创 别再给胡适洗白了,看完他的所作所为,连好友鲁迅都开始讨厌他了

3 已有 148 次阅读   2024-09-13 10:05
原创 别再给胡适洗白了,看完他的所作所为,连好友鲁迅都开始讨厌他了
震旦说 2024-09-12 11:26
自古以来,文人都是风流成性,
胡适虽然已经获得了36个博士学位,但他依旧是一个冲锋陷阵的风流先锋部队的成员,他最为人所知的是现代“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之一,在历史上留下了一笔不小的财富。
如此英俊潇洒、才华横溢的人物,照理说,他的日子应当比一般人要好很多,可为什么胡适晚年却如此凄惨,临终时,他的长子也不肯前来探望?
学习路上与鲁迅的相知相离
胡适一八九一年生于上海大东门外的一个富庶之家,父亲胡传官到台东区知州。
在此必须指出,胡传不但是一位官吏,更是一位读书人,胡适日后能踏上文学之路,除了胡母亲对他的精心调教之外,更与他的家族文化有关。
但是所有的快乐,好像都在胡适三岁时,被凝固了。
在爸爸去世后,妈妈独自一人将他从台湾送回了安徽绩溪县的上庄村。
胡母虽是乡野之女,不识文字,但对于胡适的教育,却是一分一秒都没有松懈过。
胡适回安徽老家后,见他好学,母亲便送他到四叔所办的一所私塾中学习,从此,他的求学之路便正式开启了。
而胡适也不负众望,自小就对阅读感兴趣,并从中发现了自己人生的走向。
一九○一年,胡适十岁,当他看到朱熹在《小学》中引用司马光关于地狱的言论,以及《资治通鉴》中引用范慎的《神灭论,》时,他被深深地感染,并开始变成一个“无神论者”。
其后,他入梅溪学堂学习,并与梁启超、邹容等人的作品有了直接的联系,首次接受了西方先进思潮的洗礼,并在此基础上对《革命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后来进入“澄中”学堂读书时,他与严复所译《天演论》有过一面之缘,并由此开始了对西学的深入研究。
从那时起,“民主”、“自由”和“平等”的观念就深深地扎根于胡适的心灵深处。
一九一零年,十九岁的胡适,为求求得更高的知识、思想和文化,乘着游轮,赴美国求学,踏上了游历海外的旅程。
在当时的民国,激进的思想还没有普及,胡适和鲁迅都是海归的作家,很自然的就认识了。
事实上,在最初,胡适和鲁迅的关系还算密切,在一些观念上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例如“白话文”运动。
一九一七年一月,胡适在美国求学期间,曾在《新青年》上发表过《文学改良刍议》。
于是,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锋,开始了他的文字改革之路,不久之后,他应蔡元培之邀,前往北大讲学。
翌年,胡适再次进入《新青年》编辑部,并以白话文为主要内容,倡导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同年四月,鲁迅来发表自己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二人因此相识两个人的故事由此展开。
以白话文写成的《狂人日记》刊出后,立马引发了学界的轰动,有褒有贬,其中胡适是大力赞扬的。
从一九一八年到一九二二年,胡适和鲁迅都是彼此仰慕的,他们的思想也是一样的,但从那以后,两人的关系就变得很差了。
只因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召见胡适,而后,则是胡适与段祺瑞政府和老蒋集团互递秋波。”
而鲁迅则对这一切嗤之以鼻。
二人的纠纷是多方面的,这也让后人很难评价。
但是对于胡适的风流韵事,后人的评论就数不胜数了,这到底是什么样的故事呢?
美国初恋韦莲司
胡适十四岁那年,母亲就已经为他物色好了妻子,名叫江冬秀。
江冬秀不识字,长得也不算是好看那一挂的而且也不是很高。
她的母亲既未与胡适商量,也未与江冬秀商量,二人更未谋面。
此后,胡适又于一九零四年赴上海读书,并于一九一零年获庚款奖学金,赴美国深造。
胡适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当他走出清末这座“囚笼”时,他的“多情”的本质就显露出来了。
胡适这辈子,总是会下意识地接近那些“般配”的女人,然后一去不复返地坠入情网,直到谈到婚姻大事,他才猛然醒悟:他不能承担责任。所以,让一个人失望,让一个人受伤,擦干一滴眼泪,让自己转过身,成为一个“好人”。
这个“负心郎”的故事,上演了一次又一次。
胡适1915-1917年哥伦比亚大学的两年学习生活中,从未停止过恋爱。胡适在这两年中,与韦莲司女士的书信有百余封。
可最终胡适和韦莲司之爱无果,其根源仍在于胡适的母亲。
胡适是一个胆小而又孝顺的人。
在安徽乡村,江冬秀常常抽出时间到胡适的娘家去服侍她的准婆婆,并且专心研究文学,以便和胡适拉近关系。
到一九一七年胡适回到北京大学,江冬秀已经等到二八岁。
在很多人看来,二十八岁的未婚女性年纪已经很大了了。
胡适不能再拒绝这门亲事了。
自此,胡适与江冬秀的鲜明对比,成了民国时期的一段传奇。
事实上,胡适首先是没有胆量拒绝自己的母亲,然后是不忍舍弃自己的儿女。
正如他在一九二一年八月三十日的日记中所说:“我只是不忍心伤害别人。”
韦莲司爱上了胡适,却没有结婚。
10年之后,也就是1927年,
韦莲司写给胡适的一封信中说:
我怀念您的身体,更怀念您在此的一切。我心中只有你一个人”
1934年,韦莲司在日记里写:“我把你盖过的被子拿过来盖在我的身上,我可以在这样的过程中体会到你的体温”
爱得那么苦,可二人终不了了之。
婚内“偶遇知己”伴娘曹诚英
一九一七年十二月,胡适结婚时,曹珮声以伴娘的身份与胡适相识,自此,她们的爱情便开始了。
胡适的这种“蠢蠢欲动”和“压抑”,并不是因为他忽然产生了这种爱慕的情绪,而是因为他的夫人江冬秀连续的怀孕和生育。
一九二二年末,曹佩声曾向胡适写过一封信,表明自己已经和丈夫胡冠英离了婚,成为一个自由人。
胡适听到这个消息,又是一阵兴奋。
1923年四月二十九日,胡适的第二个儿子刚刚满一岁半,就在这一天,他带着内心的忐忑,和刚离过婚的曹佩声相会了。
曹佩声那年21岁,因为刚刚离过婚,性格开朗,又有些忧郁。
一个略微多愁善感,甚或有一点病态的女子,总会引起男子的特别同情,而这种形象,恰恰是胡适在婚姻中所缺少的。
听着曹佩声不停的叫着“摩哥”,胡适更加焦急了
不久,胡适与曹佩声开始了恋人关系,两人的感情发展之快,连两人自己也感到惊讶:
胡适把烟霞洞当作二人长久生活的地方。
这里坐落在清修寺里,山清水秀,十分安静。
他们住在这里,吃的都是僧人。
胡适告诉夫人,他是来西湖休养的,实际上,他是来和情人约会的,妻子江冬秀并不知道。
二人在烟霞洞过着神仙般的生活,时常一同赏桂、赏日出,有时胡适还会为她题词。
虽说民国是个开放的时代,但一个女子的名誉,还是很值钱的。
一个未婚的女子,和一个男子住在一起,必定会惹人非议。
至于胡适和曹佩声,他们不但没有结婚,而且是“见不得光”的关系,毕竟一个有老婆,一个刚刚离了婚。
在同住的过程中,胡适先后把曹佩声介绍给蔡元培等知名文人学士认识。
可纸终究包不住火。
不久,胡适的夫人江冬秀,也就是北京的夫人,得知了这个秘密。
胡适在这段时间里,也注意到:曹佩声有了身孕。
在此之前,她可是被传得神乎其神,“不能怀孕”。这让胡适很是诧异。
曹佩声在怀孕之后,有轻度的妊娠期症状。
她和顾惜玖再次外出游山玩水的时候,就不能坐船了,也不能走很远的路。
原本美好的生活,因为有了一个孩子,一下子变得不一样了。
当胡适告别爱人返回北京的时候,他的爱情故事已是满城风雨。
江冬秀持剪刀逼迫胡适说:“这件事到底是真是假?”,胡适坦白,并在情急之下提出离婚。
江冬秀勃然大怒,走进厨房,一只手拿起一把菜刀,把两个儿子叫到了跟前,对胡适说道:“你可以和我离婚,是我和我的三个孩子就都去死。”
胡适本来还有些迷糊,但被夫人这么一惊醒,顿时惊醒过来。
从那之后,他就再也没有提起过离婚的事情。
曹佩声只能打掉孩子,这段感情,就这样在一片血腥中,结束了。
此后,胡适和曹佩声暗中书信来往,偶尔相会,却没再次回到烟霞洞的仙境中去。
分手之后,曹佩声仍然深爱着胡适,写给摩哥的书信中,充满了柔情。
只是,随着岁月的推移,胡适渐渐失去了往日的激情。
后来,他还特地给她写了一封信,要她“忘记从前,寻找另一半”。
曹佩声拒绝胡适的好意,但她不愿放弃,只愿静静等候。
曹佩声在这场暗恋中,也不是一无所有,她借着与胡适的交情,为自己谋得更好的前途。
抗日战争期间,事业成功的曹佩声和一个曾姓的海归富家公子谈情说爱,但她万万没有想到会是这样。正当二人准备结婚时,男方问起了同样来自安徽的江冬秀,关于曹佩声的事。
江冬秀本来就恨她入骨,所以她也没办法说什么好话。
没过多久,这位公子哥儿就自己跟曹佩声退婚了。
曹佩声很生气,说要到峨眉山去出家。
这件事后来为胡适的门生吴健雄所知,她和曹佩声又是好朋友,立刻给当时美国驻美大使胡适写了一封信。
胡适知道自己的恋人遭遇不幸,仍要出家,心中难免难过。
从吴健雄的信中,他还了解到:她在出家之前,被她的兄长劝说下山,但下山之后,她患上了肺病。
胡适闻讯,写信给曹佩声,托付吴健雄回国。
胡适的来信,使她心情舒畅,很快,她的病情就逐渐好转。
可曹佩声又一次把所有的情绪都投入到了胡适的身上。
遗憾的是,到了这个时候,胡适已经不能再接受这种感情和爱情了。
他对她,更像是一种友情。不仅如此,甚至还心怀内疚,若不是他,曹佩声也不会声名狼藉!
胡适之亡
胡适的后半生,还算安稳。
对于胡适的死亡,后世的记录是“猝死”。
由于死得太过突然,所以临终时,并没有见到自己的夫人江冬秀,也没有见到自己仅存的大儿子胡祖望。
胡适去世后,他的尸体被抬回了他的家里,他的夫人因为无法接受这个打击,接受了两次大剂量的镇定剂。
江冬秀唯一感到可惜的,就是他去世的时候,自己和孩子们都没在身边。
胡适有三个孩子,爱女胡素斐五岁就死了,这也是胡适心里的一块心病。
所幸,在胡适去世之后,他与自己的女儿与二儿子,也算是重逢了。
胡适逝世次日,其大儿子胡祖望,从美国赶了回来,为他的葬礼送行。
胡适下葬的时候,他的包办夫人、“小脚太太”江冬秀,默默的将胡适当年的美国女朋友韦莲司的一张小照片,随葬在棺中。
身后不问身前事,胡适这一生在后人的历史中一览无余,是非对错也全都交由后人评析。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