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著名作家乔叶:为什么写当下是最难的?因为容易“灯下黑”

3 已有 94 次阅读   2024-10-22 20:34
著名作家乔叶:为什么写当下是最难的?因为容易“灯下黑”
极目新闻 2024-10-21 20:06
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摄影记者 肖颢 邹斌 王永胜
作家是怎样写出来的?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乔叶的文学精进之路,可以说是非常励志的。很多报纸副刊读者见证了作家乔叶的成长。她从在基层教书时开始给各大报纸副刊投稿,凭借情感细腻的散文,让读者记住了“乔叶”这个名字。随着时间的磨砺、岁月的变幻、光阴的流转,乔叶的写作一步步上台阶,创作有《认罪书》《拆楼记》《藏珠记》等多部长篇小说,直到凭借《宝水》摘取茅盾文学奖。
这次,乔叶受邀来湖北参加“长江文学周”开幕式,活动中她接受了极目新闻记者的专访。
谈生活场域对创作者的影响——
《宝水》里面的情感基因是河南,背后的精神气场无疑就是北京
乔叶
极目新闻记者:您是什么时候从河南到北京工作的?对于一个文艺创作者来说,所生活的地域对其创作影响是很直接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影响着作家的创作。生活地点的变化,对您的创作和文学上的思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乔叶:我是2020年到北京的,这也好几年时间了。尽管之前也常来北京出差和学习,但客居和定居的体验感受还是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几年间,北京的生活和工作对我的写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提升和成长。我明显体会到,北京确实拥有全国最优质最集中的文学资源,这种体会以前只是理论上知道,但现在我切身体会到了。大家探讨文学的深度和广度和我在地方上很不一样,比如我以前对素材的处理可能只会从A面看,但现在我可能就会知道从B面、C面来看,这对我都是很好的熏陶和滋养,让我能以各种渠道和方式学习。这真是很大的思想福利。就拿《宝水》而言,如果说《宝水》里面的情感基因是河南,那么《宝水》背后的精神气场无疑就是北京。
一直以来,我写作长篇时的习惯是:既要沉浸其中,也要不断抽离。在这个意义上,必须感谢北京。“故乡是离开才能拥有之地”,忘记了这句话从何听起,却一直刻在了记忆中。自从工作调动到了北京,在地理意义上距离故乡越来越远之后,就更深地理解了这句话。人的心上如果长有眼睛的话,心上的眼睛如果也会老花的话,也许确实需要偶尔把故乡放到适当远的距离,才能够更清晰地聚焦它,更真切地看到它——在河南写《宝水》时一直在迷雾中,尽管基本东西都有,却不够清晰,在北京这几年里写着写着却突感清晰起来,最终在北京抵达了我心目中比较理想的完成。如果没来北京,这个小说可能不是这个质地。现在回头去想,北京和故乡有接近性,同时又有差异感,这个尺度还挺美妙的。
谈《宝水》——
70后作家笔下的乡村必定不同,这种差异性是时代的赋予
极目新闻记者:您的《宝水》获得茅盾文学奖,紧扣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主题,乡村书写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宝水》的写作中,您认为您面临着怎样的新的挑战和机遇?
《宝水》
乔叶:诚如你所言,乡村书写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近年来,因为《宝水》被广泛关注,我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认识我和乡土文学传统的关系。我的回答是:承接传统是毋庸置疑的,但随着时代更迭,传承中也应该有新变。比如诸多前辈的乡土写作比较关注乡村权力,因为他们在盛年所拥有的经验就是乡村和城市二元对立,乡村有相对闭环的运行体系,种地、提留款、交公粮、宅基地……各种利益都在乡村内部。而我作为70后在成长中的所见所感,就是大量农民不再种地而进城务工,与此同时,土地开始流转,计划生育不再成为问题,基层干部职能向服务型转化,工作焦点和难点经常发生转移,需要他们不断调整姿态去面对。还有,因为城乡之间的频繁流动和边界变动,人们普遍拥有的是城乡混合叠加的复杂体验,城乡身份难以简单厘清等。我跟前辈们的乡土写作因为代际、生活背景、成长路径、性别身份、审美趣味等各种不同,写作必然也会呈现出各种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正是时代的赋予。
这当然意味着挑战和机遇,但话说回来,这也意味着要克服诸多困难。为什么写当下是最难的?因为这个当下的点正在跃动弹跳,难以捕捉。也因为很少有现成的创作经验可做参考,其情状类似于“灯下黑”。对这些困难,除了耐心去面对,我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我真就是一个笨人,所谓的经验都是笨的经验。那就是:听凭自己的本心和素心,尽量不给自己预设,只是到生活现场去耐心地倾听和记录,再对素材进行整理拣择,然后保持诚实的写作态度,遵从内心感受去表达。
谈阅读和写作方法——
就像炖大骨头汤,一定要充分炖,营养才会出来
极目新闻记者:您早年刚开始从事写作时,也为报纸副刊写作过大量的散文,后来开始写小说,从您个人的成长经历来看,您觉得一个作家怎样才能不断成长,不断超越?可以给青年作家一些建议吗?
乔叶:有些悖论的是,我觉得每个人的写作之路其实都是蜿蜒曲折的小径,很难有可以复制的大道通途。当然,有些基本经验是可以共享的,比如阅读经典。如果自我表扬一下的话,我有一个优点,就是很爱学习。从过去到现在,我一直都是在阅读和写作中学习。以我的体会,对于很喜欢的作家们,最好的致敬方式,就是到他们的作品中去学习。作家一定是将其生命最精华的东西,最有光彩的东西放在了作品中,所以如果你想和这样的作家靠近,就去精读作品。读者大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读完作品,欣赏一番、感慨一番就放下了。另外一类就是,钻进去看看内部结构,进行敲骨吸髓式阅读。第二类是像我们这种职业写作或者专业写作的人应该做的事。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就应该是个很专业的读者。阅读和写作的深度,一定要特别匹配。有时候我跟青年作家分享写作经验的时候就会说,遇到你喜欢的小说,感觉自己的精神胃口与之特别契合,那你一定不能够放过它,不要饶了它,一定要反复读。就像我们炖大骨头汤一样,一定要充分炖,它的营养才会出来。
(来源:极目新闻)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