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大家分享一下,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与哲学家胡适的故事,他曾经与我国左翼革命文学家鲁迅是同道中人,但是,最后两人却分道扬镳了。
胡适照片
下面就来说说胡适与鲁迅由朋友到最后分手的故事。
一、新文化运动的亲密战友
20世纪初,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发起了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史称“新文化运动”,该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其倡导者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为主要武器,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往圣先贤”,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
鲁迅与胡适两人都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与及支持者,在这期间,鲁迅看到了胡适发表的文章,尤其是《文学改良刍议》之后,引起了他对胡适的强烈认同,对其文学革命的气魄、见识十分敬佩。
此后,胡适与鲁迅就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商定稿件,又书信往来,互借图书资料,成为了关系亲密的战友。鲁迅还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大量具有影响力的白话小说,以此来表示对新文化运动与胡适的大力支持。
鲁迅与胡适
如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出版之前的稿本与出版之后的成书,都先后寄给胡适征求意见。而胡适在写《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的过程中,也多次向鲁迅请教。1922年时的胡适对鲁迅推崇备至,几乎把短篇小说的创作成绩都归功于鲁迅。
在《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中,胡适总结五四白话文学的成绩,称“成绩最大的却是一位托名‘鲁迅’的。他的短篇小说,从四年前的《狂人日记》到最近的《阿Q正传》,虽然不多,差不多没有不好的”。
而鲁迅对胡适也同样怀有敬意,在《无声的中国》《怎么写》等杂文中,鲁迅称胡适是文学革新的最先“尝试”者,胡适的日记“一定该好得多”。读了胡适关于白话文的论著后,鲁迅在1922年8月21日致胡适的信中赞其“警辟之至,大快人心!我很希望早日印成,因为这种历史的提示,胜于许多空理论。”
鲁迅画像
二、因政治主张不同,分道扬镳
可是,鲁迅与胡适的亲密关系在民国十三年(1924年)以后,因两人的政治主张不同出现了裂痕,最终分道扬镳。
由于鲁迅的思想长期在俄苏文化里浸泡,观点自然偏左。而俄罗斯文学是宗教深处流出的声音,本身有斯拉夫文化的痛感之音,明暗飘忽不定里,有坚韧的东西。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与俄国某些地方很像,压抑、单调、毁灭之意多多,只有穿越其间者,方有亮光的闪动。鲁迅就是这样的穿越者,于是成为了左翼的旗手。
而胡适则一直在美国文明中游动(大学与其博士学位都是在美国上的及获得的,还曾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他拒绝血腥、呐喊,把美国制度作为楷模,主张以理性之态度,来处理文化难题与社会难题,这在那时候的中国是不能够被人们理解的,所以操作起来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青年胡适
从民国十三年(1924年)以后,因为胡适主张青年学生埋头读书,少参与政治,加之他宣扬“好政府”主义,又受到逊位的皇帝溥仪、国民政府首脑蒋介石的“垂询”。因此,鲁迅与胡适两人慢慢地疏远、直至分道扬镳。
发展到民国十九年(1930年)代中期,鲁迅对胡适成见日深,写了不少讽刺、批评胡的文章。左翼革命文学家鲁迅与右翼文化泰斗胡适,从此势不两立、水火不容。鲁迅对胡适由褒而贬,由扬而抑,由赞誉而至讽刺、排斥,连原先捧作“警辟之至”的《白话文学史》,后来都指为“也不见得好”了。
三、两人获得的不同结果
胡适照由于鲁迅选择了战士的路,他冒风险而解救他人于苦海,用笔杆子去揭露腐朽的政府与统治制度。所以最终成为当时中国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毛泽东同志给他的评价是:“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 ? ? ?
而胡适则选择在保持人格独立的基础上,做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诤友。试图以学问的姿态和良知的表达,来规劝蒋氏王朝改邪归正,可最终自己则成了不受国统欢迎的异己者。
四、笔者评说:
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与哲学家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曾经与我国左翼革命文学家鲁迅是同道中人,但是,最后两人因政治主张不同而分道扬镳。
胡适与鲁迅由朋友到最后分手的经历启发我们:两人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共同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的志同道合精神值得人们学习与赞扬。个人的政治主张(含学术观念),在腐朽与落后的政府与制度情况下,应该选择顺应历史潮流,敢于破旧立新,像鲁迅那样勇敢地向落后的旧制度、腐败的统治作坚决地斗争;而像胡适那样,采用温和地改良、无用地劝说等方式,事实证明是行不通的。
胡适墓地
本文由“老wu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