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作赏析] 林语堂《京华烟云》:所谓的命运,都是因果报应

4 已有 36 次阅读   2025-03-26 15:38
林语堂《京华烟云》:所谓的命运,都是因果报应
洞见 2025-03-25 21:51
2025年3月26日,林语堂先生逝世49周年。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林语堂的创作既有东方的智慧,又有西方的幽默。
钱钟书曾评价他的《京华烟云》,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小说,融入了中西文化的精髓。
在《京华烟云》中,林语堂以姚、曾两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描绘了从清朝末年至抗日战争期间的世事浮沉。
八国联军、军阀混战、北伐、抗日战争……
时代的巨浪滚滚而来,将一群性格迥异的男男女女,推向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读完这本书,不由得感慨:原来一个人的命运,其实冥冥之中早有定数。
任由欲望操控
任由欲望操控
就会沦为欲望的囚徒
光绪年间,京城姚家,可谓首屈一指的富户。
姚家老爷姚思安,坐拥数家药店、茶行与当铺,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他有四个儿女,分别是长子姚体仁,长女姚木兰,次女姚莫愁,四子姚阿非。
其中,姚体仁最受父亲姚思安重视,是姚家的第一继承人。
为了将他培养成才,父亲为他请最好的老师,还教导他结交品学兼优的年轻人。
然而,仗着母亲的过度娇惯,姚体仁整日偷懒耍滑,心思完全不在功课上。
平日里,他经常读书读到一半,就跑去同朋友们嬉闹,或跟下人们逗乐。
父亲不在家时,他还会骑着烈马满街跑,一直玩到太阳下山才肯回家。
到了情窦初开的年纪,他更加无心学习,整日跟丫鬟银屏厮混在一起。
眼看他与银屏越走越近,父亲决定送他去英国留学,让他换个环境静下心来学习。
谁知,脱离了父母的管束,他更加放纵自己的欲望。
刚一到中转地香港,他就被灯红酒绿迷了眼,天天往妓院、舞厅里钻。
父亲得知后,气得写信来骂他,要求他立即回家。
为了惩罚他,父亲将他关在书房,不许他跟外人接触。
可他依旧收不了心,总是趁父亲不注意时,偷偷跑出去找乐子。
他赌博、逛窑子、抽大烟,还跟丫鬟银屏生了个私生子。
见他始终耽于享乐,父亲忍无可忍,坚持要与他断绝父子关系。
害怕失去财产继承权的他,这才慌了神。
他立即向父亲忏悔,发誓一定会改过自新,重拾学业。
可他的内心,早已被欲望腐蚀,战胜不了一丝一毫的诱惑。
还没用功几天,他又忍不住放下书本,骑着烈马去郊外游玩。
不料,马儿突然失控,他不慎摔下马背,一命呜呼。
控制不了欲望的他,最终草草地被欲望无情吞噬。
而他贪图享乐的短暂一生,浓缩了现实中无数普通人的影子。
有人在该努力学习的年纪,选择了唾手可得的快乐,白白浪费了大把的时光。
有人在该提升自我的时候,选择了庸碌无为的安逸,眼睁睁错过了更好的机会。
还有人不满足生活的平淡,选择了纸醉金迷的热闹,狠狠透支了自己的身体和精神。
作家高吉迪说:人一旦成为欲念的奴隶,就永远也解脱不了。
当你被即时满足的欲望所操控,心就成了无底洞,拥有了依然不满足,得到了还想要更多。
而一时的享受、短暂的快乐过后,生活便会毫不留情地朝你扇来巴掌,让你遍体鳞伤。
只有懂得控制欲望,你才能享受心灵的富足,重获生命的自由。
执意要走的老路
执意要走的老路
终成困住你的南墙
京城中还有一个有名的家族,是世代为官的曾家。
曾家老爷曾文璞,位高权重,见多识广,早早就在宫廷中跟洋人打起了交道。
但他思想保守,性格固执,始终坚守着老观念,不愿意接受新事物。
他将革命派称为“野蛮人”,反对他们宣传的男女平等、自由恋爱等观点。
他格外痛恨西洋的先进文化,斥责西方观念是教坏年轻人的“异端邪说”。
他还不许家里的女眷逛公园、看电影,阅读新文化相关的书籍。
曾家长子曾平亚染上风寒时,喝了十几副汤药依旧不见好转。
可曾文璞不肯更换西医疗法,反而要为平亚娶亲冲喜。
他急匆匆地安排婚礼,让平亚迎娶了青梅竹马的表妹曼娘。
成亲后,平亚的病依旧一天比一天重,不到一个月便不幸离世。
年纪轻轻的曼娘,则稀里糊涂地成了寡妇,被迫承受独守空房的寂寞。
而曾文璞也只能把传承曾家的希望,寄托在二儿子经亚和三儿子荪亚身上。
当时,眼看朝廷没落,很多大户人家将孩子送到国外研读医学、生物学等专业。
曾文璞却一味推崇四书五经,坚持让经亚和荪亚在衙门里谋差事。
很快,随着朝代更替,衙门的官位、朝廷的庇护都成了过去式。
曾文璞失去官职,两个儿子也先后赋闲在家,一家人只能坐吃山空。
他们先是节约日常开支,紧接着遣散仆人,最终不得不搬离豪宅。
在时代车轮的碾压下,曾经响当当的巨富之家,无可奈何地走向了衰败。
人活一世,怕的不是外界的变化,而是自己框住自己。
总有一些人,以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抱着一成不变的态度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他们固守着过去的经验,徘徊于狭隘的认知,不仅会误伤别人,也让自己陷入了囚笼。
史铁生说:“生命就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
人生的阅历固然重要,但有时也会成为一堵高墙,把你我困在绕不出去的死胡同里。
以空杯心态去认识世界,用成长思维去理解生活,明白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只有这样,你才能懂得转换方向,顺应时势,在时代的潮起潮落中游刃有余。
你对他人的包容
你对他人的包容
会换来生活对你的善待
夹在姚、曾两家之间的,是姚家长女姚木兰。
她自幼聪明懂事,善于换位思考,处处体谅他人。
小时候,哥哥体仁不学无术,还经常欺负她,甚至当众打她耳光。
但她并不记恨哥哥,而是劝他改过自新,缓和与父母的关系。
她还一边帮忙打理家事,为母亲分忧;一边刻苦学习,以宽慰父亲。
她的体贴,都被父母看在眼里。
原本重男轻女的母亲,将注意力转移到她身上,手把手地把她教导成了大家闺秀。
父亲也愈发重视她,把她当作继承人培养,后来还分给她几家店铺的股权和经营权。
到了适婚年龄时,木兰遵从父命,嫁给了曾文璞的三儿子荪亚。
虽说姚、曾两家门当户对,但她的妯娌牛素云骄横跋扈,总是对她阴阳怪气。
为了不让公婆为难,她从不与牛素云针锋相对。
任凭牛素云百般挖苦,她始终不动声色,维护了一大家子的平和。
她的包容,也被公公婆婆记在了心里。
一向古板的公公,从不干涉她的自由,允许她戴洋表、穿洋装。
婆婆也格外器重她,让她当家作主,掌管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
人到中年时,木兰的丈夫荪亚,移情了女学生曹丽华。
木兰得知后,并未大哭大闹,而是第一时间自我反省。
她自责平日里只顾着孩子,忽略了荪亚的感受。
她还主动约见曹丽华,站在对方的角度,劝她另寻良人。
曹丽华折服于她的气度,不再与荪亚纠缠,并与她结为了朋友。
荪亚也感动于她的谅解,心甘情愿地回归家庭,比从前更加爱护她。
无论是遇到家庭矛盾,还是婚姻危机,木兰总能体谅别人的感受,顾全大家的体面。
而她的包容,最终也成全了自己,让自己赢得了尊重,收获了幸福。
其实人活着,难免都会遇见无理的人或事,若是处处计较,只会不断内耗,让自己心力交瘁。
真正的智者,懂得站在对方的角度,体谅别人的难处,放过别人的过失。
不抱怨、不愠怒,当你冷静下来解决问题,自会成全一场皆大欢喜。
杂剧《幽闺记》中说: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任何关系都是双向的,给别人一份体谅,其实也是给自己一份体面。
懂得与人为善,不互相为难,你自会结下善缘,收获善果。
极致利他的格局
极致利他的格局
其实是最好的利己
《京华烟云》中的故事,跨越了30年间的风云变幻。
京城名门望族先后没落,姚家却始终屹立不倒。
这背后,离不开姚思安顾念他人的格局。
清朝末年,不少银行家、退休官僚和商人,趁着时局混乱投机倒把。
凭借高价倒卖政府公债、金条,他们一晚上就能净赚上万元。
可姚思安认为这门生意很不道德,宁愿错过赚钱机会,也绝不坑害外行人。
他安心经营药铺和茶行,常为穷苦百姓赠送药物,还在家门口摆上茶缸,供过路的车夫解渴。
没想到,世道变了又变,不少人投机失败,赔了个底朝天。
姚家的药铺和茶行却始终不受影响,还凭借行善的名声,生意愈发蒸蒸日上。
除了眼里装着别人,姚思安的心中也藏着大爱。
他深知有国才有家,支持二女婿参加革命,鼓励小儿子阿非去禁烟局工作。
他也格外欣赏进步青年,邀请他们来家中集会,并积极为革命大业捐钱。
而通过这些进步人士,姚家结交到了各界名流,包括美国艺术家董娜秀。
北平沦陷后,姚家人被迫选择南迁,一路上危险重重,也提不出足够的现金。
紧要关头,董娜秀小姐挺身而出,买下姚家豪宅,为他们提供了路费。
担心他们被日本人扣留,董娜秀还亲自陪他们坐火车,护送他们平安离开。
而在逃难途中,姚木兰也传承了姚思安的格局,一路收养孤儿,四散家财,助危扶困。这些孤儿成为新的希望,支撑姚家人熬过颠沛流离之苦,亲人离散之痛。
想起稻盛和夫所说:利己则生,利他则久。
有大智慧的人都明白,利他就是最高级的利己。
因为命运是有轮回的,你获得的一切福报,皆源于你为别人创造的价值。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谁可以单独存在,难免需要彼此照应,相互扶持。
你越是愿意为他人着想,舍得对他人付出,就越容易获得好运的青睐。
与人相处时,把格局打开,凡事顾及别人,最后保护的也是你自己。
林语堂先生在《京华烟云》中,说过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话:
在人的一生中,有些细微之事,本身毫无意义可言,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事过境迁之后,回顾其因果关系,却发现其影响之大,殊可惊人。
世间万事万物,都不过是一场因果循环。
每一次好运的降临,都是对正确选择的奖励;每一场厄运的到来,则是对往日过失的补偿。
倘若你不肯努力,又不知变通,只会不知不觉地陷入命运沼泽。
可如果你心存善念,且顾念全局,人生便会步步顺遂,扶摇直上。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