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圈内公告] 【关注】今日头条:上海博物馆镇馆国宝竟被误读?

10 已有 3784 次阅读   2016-08-06 21:39   标签上海博物馆 
 
本帖最后由 胡明明3 于 2016-8-6 20:59 编辑

77094b36acaf2edd7947e7988f1001e939019309.jpg


    日前,学术界爆出猛料,有一件重要国宝竟然被海内外学术界和相关研究机构长期误读。
它就是上海博物馆“晋唐国宝大展”的头号展品——东晋王献之传世之作《鸭头丸帖》。作者王献之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史称“二王”、“羲献”。
    这件旷世国宝的文物及其艺术价值和学术地位,长期以来,由于人为的错误被大大贬低了!
这是在业界有着“当代福尔摩斯”之美誉的,国际著名文物书画鉴定家、书画家、史学家张紫石先生,继他在破解“天下第一草书”怀素《自叙帖》(台北故宫藏)这一“千年谜案”真相,及解决了顾恺之《女史箴图》(大英博物馆藏)、孙过庭《书谱》(台北故宫藏)等诸多世界级古书画鉴定学术相关难题之后,无私奉献出的又一极其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
    他再次以渊博的学识及其敏锐的洞察力,运用他所创现代科学实证鉴定方法和“以书画证史”理论,独立研究出王献之《鸭头丸帖》背后隐藏的历史真相,指出:目前《鸭头丸帖》流行的结论,说明海内外学术界和上博方面在传藏、版本,乃至所谓唐摹本等认知上,均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疏漏和错误。传世古书画,是承载在“纸绢上的历史”,我们这一代学人,有必要,也有能力通过科学、严谨、客观、实证的研究,撰写出信史,减少并修正误判和误读。不妄自菲薄,要有文化使命感,踏实务实,多做实事,克服困难,排除干扰,敢于解决难题,唯实求是地揭示出这些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真相,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加强文化凝聚力和中国文化软实力,向全世界昭示出中华民族先贤们伟大的文化艺术成就和对世界文明做出的杰出贡献,还其所应有的崇高文化地位。
    上海博物馆是王献之《鸭头丸帖》的收藏和研究单位,在其官方网站原先是这样介绍这件国宝的:
释文:“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此系唐代模本,行草书二行十五字,内容为王献之写给亲朋的短札。行笔流畅舒展,结体妍美质朴。笔迹转折清晰,起落分明,气脉相连,系王献之“极草纵之致”,变通古法,于神驰之际寄兴于万象、潜心于笔端的真趣流露。帖上有元虞集题记,钤有北宋"政和"、"宣和"、双龙,"政""和"、"宣""和"连珠等朱文印记,元"天历之宝"朱文印记,明"典礼纪察司印"朱文半印。帖后有北宋柳充、杜昱观款,南宋赵构(高宗)题赞,明王肯堂、董其昌等题跋。曾经北宋宣和内府、南宋绍兴内府,元天历内府、柯九思,明内府、吴用卿等鉴藏。《宣和书谱》、《清河书画舫》、《画禅事随笔》、《妮古录》、《书画记》、《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著录,《淳化阁帖》、《大观帖》等模刻。
    这段藏品的介绍文字,依据上博方面的说法,主要是根据已故著名古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先生的鉴定意见所撰写的。
    众所周知,王献之传世墨迹《鸭头丸帖》是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历经千载,传藏至今。《鸭头丸帖》绢本,书有行草墨迹字二行,在书法界和学术界享有重要地位。然而,在上述上海博物馆的介绍文字中,表面上看起来波澜不惊的《鸭头丸帖》,其实本身却隐藏着许多学术界鉴定界所长期不知的种种神秘真相。正如《书法》杂志在介绍张紫石《王献之鸭头丸帖“典礼纪察司印”半印辨误》一文时所述:
“王献之《鸭头丸帖》是上海博物馆所藏传世巨迹,上钤古印累累,其中一方神秘残印,长期被学界误为‘明典礼纪察司印朱文半印’,但经此文运用科学实证方法鉴考,该印实为‘南昌县印’,且与一件惊世大案有关并由此掀开此帖的神秘面纱。”
    值得欣慰的是,上海博物馆方面,目前已根据张紫石先生的鉴定意见,在上博官网上删掉了原先错误的介绍文字。
    据悉,此次张紫石先生有关王献之《鸭头丸帖》的一系列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已于前不久,开始在《书法》等专业学术媒体陆续刊登发表。作为文物书画鉴定界又一重要的学术里程碑,相关论文和即将出版的《怀素自叙帖鉴定报告》一样,将与有关出版机构洽商,结集为《王献之鸭头丸帖研究报告》,印行面世,以饗读者。
张紫石先生还表示,在预计2017年举办的有关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怀素《自叙帖》的相关国际研讨会上,还将会有新的重大研究成果公布。

大家来这里一起讨论:
【学术讨论】史上居然有两本《鸭头丸帖》?
http://bbs.artron.net/thread-4319593-1-1.html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