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发布时间排序
-
待秋:
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方复会其数法,
(02-14 20:07)
回复
-
待秋:
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粗可仿佛其状,纲纪其辞。冀酌希夷,取会佳境。阙而末逮,请俟将来。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祛未悟。
(02-14 20:07)
回复
-
待秋:
孙过庭认为,要创作出好的作品,必当经过“三时三变”的学习过程。他以为初学书法宜求平正,进而须求险怪奇绝,最后复归平正,通过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三步曲,便能达到艺术的化境,也就是“人书俱老"的境界。
(02-13 16:50)
回复
-
待秋:
对于这四种基本的创作方法,宋曹在《书法约言》中以问答形式予以进一步解释:“客谓射陵子曰:‘作书之法有所谓执,可得闻乎?’射陵子曰:‘非深浅得宜、长短咸适之谓乎。’曰:‘其次谓使,可得闻乎?’曰:‘非纵横
(02-13 16:49)
回复
-
待秋:
至于书法创作的具体方法,孙过庭提出了“四法”,他说:
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祛未悟:执,谓浅深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瑕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
(02-13 16:49)
回复
-
待秋:
。中国美学强调妙悟,但并不排斥人工。明代谢榛说:“一速而简切,一迟而流畅。其悟如池中见月,清影可掬。若益之以勤,如大海息波,则天光无际。悟不可恃,勤不可间。悟以见心,勤以尽力。"
(02-13 16:49)
回复
-
待秋:
。惟智巧兼优,方能心手双畅。在这里,孙氏提出的妙悟与人工并重的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一定价值。
(02-13 16:48)
回复
-
待秋:
在孙氏看来,高妙的书法作品应该如自然那样妙用天成,不劳人力。然而,孙过庭又认为,书法不能忽视工巧。悟出于心,巧形于手,虽有悟而无巧,心手相分,神不能统手,手不能出心,则心手必难双畅
(02-13 16:48)
回复
-
待秋:
孙过庭认为,在书法创作上要使手能准确地表现心,就需要在长期涵养之后的妙契神悟。书法不仅是“形学’’,更是“心学",不仅要察究自然,妙悟自然,更要融入自然,师法自然,使自然“人化",从“人化的自
(02-13 16:47)
回复
-
待秋:
尝有好事,就吾求习,吾乃粗举纲要,随而授之,无不心悟手从,言忘意得,纵未窥于众术,断可极于所诣矣。
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
(02-13 16:46)
回复
-
待秋:
手到”这一境界是在临帖过程中最具基础性的环节。不仅是指临得形似,而且要神似。事实上,“手到”的境界对于一个学书法的人来说,可谓是难途了。在众多临习者中,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并不太多。
(02-12 16:19)
回复
-
待秋:
又要在动态上理解点画间的呼应关系。在结构上既要看到线条本身在空间中的安排,又要对空白的分布予以重视。而在整体章法上,要注意原法帖的字间行距,欹正关系,润燥疏密等因素。
(02-12 16:18)
回复
-
待秋:
先来谈谈“眼到”。这一层次即是唐代孙过庭所谓的“察之者尚精”。对法帖中字的用笔、结构、章法要详察细审,既要在静态上把握笔画形态,又要在动态上理解点画间的呼应关系。
(02-12 16:18)
回复
-
待秋:
先来谈谈“眼到”。这一层次即是唐代孙过庭所谓的“察之者尚精”。对法帖中字的用笔、结构、章法要详察细审,既要在静态上把握笔画形态,又要在动态上理解点画间的呼应关系。
(02-12 16:17)
回复
-
待秋:
大体说来,临帖境界可分为三个境界:“眼到”、“手到”、“心到”。其中后两个层次是当前认识比较模糊的地方,如果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势必影响到以后的创作水平。
(02-12 16:17)
回复
-
待秋:
怎样练好字?创作有境界的差别,临帖高精亦然;临帖境界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以后创作境界的高低,这一点往往被书法爱好者所忽略。
(02-12 16:17)
回复
-
待秋:
大多数人虽然都知道临帖的必要性,但是对于临帖本身却未必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02-12 16:16)
回复
-
待秋: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有效手段,是通向创作自由的不可或缺的桥梁。只有在临帖这一阶段打下坚实基础,择取到前人创作的经验和精华,才有可能创作出“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好作品。
(02-12 16:16)
回复
-
待秋: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要求首先能达到与古人相似,否则的话,“纵欲搪突羲献,诬罔钟张,安能掩当年之目,杜将来之口。"他以为书法艺术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经历一个临摹钻研的过程,
(02-11 07:34)
回复
-
待秋:
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余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问临池之志。
(02-11 07: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