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作赏析] 《石门颂》的风格特点

7 已有 10268 次阅读   2011-06-20 17:49   标签朱恒易  石门颂 
《石门颂》的风格特点 我国书法史上,作为东汉时期摩崖书典范的作品当首推《石门颂》,它那丰富而自由的线条风格与结构趣味,是我们最称道的。作为一种全新的隶书范型,它介乎汉碑与汉简风格之间,没有所谓“蚕头雁尾”的装饰性技巧,剩下的只是圆浑、奇肆而又充满含蓄的特点,看似静态的书法特性中蕴涵着变化。线条起伏却丝毫不显其迹,在我国书法史上突显着重要的学术地位和技巧价值。
 《石门颂》,其险峻的书刻环境下所传递给我的舒展、泰然之势,令人感动。有人说它是“野鹤闲鸥,飘飘欲仙”,亦有人说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确实不为过。纵观《石门颂》全篇,结字疏秀、宽松、圆润的用笔与舒展的态势,与篆籀之法通灵,故其能将浑厚奔放、劲挺秀逸、宽松圆润寓于一体,而给人以高古超逸的审美感受。
  首先,我们对它的环境印象最为深刻,矗立在巍峨而又苍茫的褒斜道旁,刻凿环境非常艰苦,真可谓穷山恶水。可以想象,刻凿者决计是徒隶,不会是文人士大夫,所以从一开始,它就有着某种野性。我想,在这种环境下想产生至善至美的书法追求已是不可能的,当徒隶们悬在崖壁上凿刻时,所谓的美也好,善也好,怕都是被对生命的祈祷而替代了,所以想它与《礼器碑》、《曹全碑》之类的风格类似,也是不现实的。
 《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楗尉杨孟文颂》,题额有“故司校尉楗为杨君颂”。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11月刻于陕西城县城东北褒斜石门崖壁上,其文22行,每行30至37字不等,王升撰文,其内容为对杨孟文开凿石门通道功绩的颂扬。清人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字大如《孔宙》、《泰山》、《都尉》、《孔庙》碑铭,而纵横劲拔过之”。清人王昶《金石萃编》记:“石高九尺九寸,广七尺七寸”。有翻刻本。杨守敬《平碑记》云:“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另外,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也称其:“高浑劲挺有姿,与《开通褒斜道》疏密不齐,皆具深趣”。可见其艺术价值之高。
  从《石门颂》的结字上看,其具有疏朗开阔、松宽潇洒的特点,用笔以中锋为之,圆润厚重而舒展,是典型的大篆笔法。从整体风格上看,此碑浑厚奔放、自然天成,疏秀劲挺、高古超逸、趋于博大。正因为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物质载体所囿,故而能充分体现出摩崖书的灵活自如,绝无雕饰之气。如若细品,我们还可以看到,其结字布局的疏密大小,随意致极,且尽显安然之态,畅达率意。不过也正因其所处野外,故少庙堂气,而多山林野逸之妙。《石门颂》这种行笔忽高忽低,字体忽大忽小左右欹斜,点画弯曲如枯藤老树的特点,正是书写者超高水平与自由性情的发挥,所以被康有为称为"隶中草书"。此石刻书写较放松随便,不刻意求工而流露出恣肆奔放、天真自然的情趣,其结字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爽劲沉着,故笔画含蓄而富有弹性。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