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散文·杂文] 佛教语丝

5 已有 8739 次阅读   2011-08-03 13:26   标签佛教语丝  朱恒易  甲骨文 
 一.尚形、修道、布文章

放下贪、嗔、痴,觉性当下现前。

相好不如道德好,道德好不如度量大好。

          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以文济世:佛教是劝善的宗教。平等友好、互相尊重是学佛的基础。学佛当自修,勿盲信;当精进,勿懈怠;当智信,勿迷信;要多读佛教典集,要勤学大德、大师朴素的行为;真正做到迷时师度,悟时自度。要像爱护自己生命一样保护住佛教这最为宝贵的人类遗产,只有这样,人类的未来才真正有救。

佛教是最早探索人类及生命未来命运的宗教,佛教先哲们大胆、质朴,以勤修、苦行度众生。他们的思想宝藏是人类进化思想中真正的最宝贵的财富!!!!!!他们的思想宝藏就是最为宝贵的人类遗产!!!!!!

信佛绝不是简单的烧香、拜佛,而是真正的自我道德品质、意志的修养、修行,用句佛家语讲,就是佛在众生中,众生皆可为佛!!!!!!不必拘于形式!!!!!!要想入门,只有三门:觉门、正门、净门。

九华山:地藏菩萨;普陀山:观世音菩萨;五台山:文殊菩萨;峨眉山:普贤菩萨。修行重在悟,一心不乱,不在感应、神通。

糊 涂 学 十大法则

第一法则:大智若愚:大智若愚,若愚非愚,非愚若愚,则大功成焉!

第二法则:以忍为上:立身处世,以忍为上;与人为善,能忍则安。天下之大,唯忍为大;江河虽宽,唯忍最宽。诚所谓忍能纳江河百川,忍能容悠悠万事,如此则诸事顺遂,千祥云集也。

第三法则:宽容为怀:为人之道,当以谦让为先,宽容为怀。待人宽则人亦持己宽,容人者则人亦容之。倘世人均能永秉宽容之道,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国和国兴,天下太平矣。

第四法则:吃亏是福:吃夸是福的前提,一个是“知足”,另一个就是“安分”。世上千好万好,惟有吃亏最好;人间这福那福,只有吃亏是福。有道是吃亏一事,得益十事,吃亏一时,安乐一世,可知吃亏这福无尽也。做事要想做到不受外界牵制,就要做到无功不受禄。换言之:吃亏是福。但吃亏是福也是有限度的,我父亲吃了一辈子亏,到老了我眼睁睁地看着他无可奈何地故去,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在一九九一挨耍之初就说过,这个仇,我十年内报不了,二十年肯定能报!!!!!!

第五法则:密藏不露:世上计谋万千条,藏密不露是高招。牢记凡事三缄口,慎言慎行勿招摇。须知树大必遭风,须知枪打出头鸟。自古真人不露相,大智若愚乐逍遥。

第六法则:明知故昧:祸从口中出,轻言是非稠。明知应故昧,看透不说透。

第七法则:假痴不癫:不怕世人笑我傻,只忧世人惧我精。痴痴癫癫装糊涂,真真假假隐我性。含怨隐辱避暗箭,笑到最后是英雄。

第八法则:匿壮显弱:夫天下万物,有柔必有刚,有弱必有壮。人生亦是如此。当诸事于己不利时,务须匿壮显弱,等待时机,进而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且不要显一时之壮,为逞一时之勇,而虚张声势,骄傲自大,如是则必遭灭顶之灾,害己之患,前车之鉴,不可不慎矣。

第九法则:忘记自我:做人做到佳处,须是清心忘我。不计成败得失,不计荣辱功过,一切但求自然,且勿过分执著。无为即是有为,非我之中现我。

第十法则:随机应变:古今成大事者,无不善随机应变也,或水来土掩,或兵来将挡,或见风使舵,或扮傻充愣,或明知故昧,或借题发挥,能刚能柔,能屈能伸,能进能退,既不固执自见,亦不违势逆行,凡事均能随势而作,当变则变,以变应变,如此则无事不可为,无往而不胜也。

糊 涂 学 十大戒律

第一戒律:耍小聪明:人愚我也愚,人醒我也醒。宁可作笨伯,不耍小聪明。纵有五斗才,仍似小学童。虚心复虚心,平安保一生。

第二戒律:锋芒毕露:古语云:猛虎藏于山野之中,伺机而动,俊才隐于众生之中,待机而行。是故真人杰也,不彰,不矜,不显,不明,不扬,不呈,如此则外可保其才,内可养其性,为凡人所不能为之事,成凡人所不能成之大业!

第三戒律:争名夺利:做人应知恭谦让,争名夺利定招祸。和与人处受人敬,退后一步天地阔。不贪钱财不贪功,清心寡欲自安乐!

第四戒律:斤斤计较:世间多少失意人,幡然醒悟须谨记:错、错、错,错在斤斤计较;莫、莫、莫,莫再耿耿于怀;了、了、了,了了一了百了;好、好、好,好在不好亦是好!

第五戒律:患得患失:既得之,则安之;既失之,亦安之。不患不得,亦不患得而复失,如此则凡人亦可为神仙矣!

第六戒律:心胸狭窄:我本汉家人,生于天地间,虽为一凡夫,胸中能撑船。花开花自落,得而又复散,世事无定数,惟吾心依然。

第七戒律:怕受冤屈:自古人生多磨难,蒙冤受屈实难免。苦到尽头甘自来,守得云开见雾散。

第八戒律:形于言色:为人处世,最忌得意忘形,喜怒溢于言表,最贵不动声色,成败掩于心中。有道是:得意忘形失天下,不动声色定乾坤,古今兴衰多少事,露与隐时见真因。

第九戒律:得陇望蜀:人生诸多烦恼,多由一个贪字引起;人间诸多祸患,亦多由一个贪字招致。因此,为人处世,贵在乎从心底戒除这个贪字,勿贪名,勿贪财,勿贪权,勿贪色,总之,一切勿贪,如此则烦恼烟消,祸患远避,快乐不召而至也。

第十戒律:求全责备:人至察来则无徒,水至清来必无鱼。立身切勿太苛刻,求全责备是大忌。睁一只眼闭只眼,宽以待人严律己。

中华特异神功口诀:

(此功由曾被台湾判了一年多刑期的张颖女士所传,也就是当年中国大陆特异功能师张颖女士!!!!!!此人功德极高,不可以简单用功夫来评价。)

1.内五行推穴排病法:

宇宙阴阳心内装,五行推转保安康。心平气和呈妙境,且喜灵根正滋长。

2.接  气  排  石  法:

天门地户都打开,清风徐入病气排。贪嗔痴慢全扫尽,都教慈悲养圣胎。

3.蠕动通络排病法:

阴阳转化动静兼,练功修德养浩然。私心克尽气禀化,舍得二字用心参。

4.忍步颤海排病法:

悟字彻地又通天,休将信愿只口谈。种下佛因结佛果,福慧圆满座金莲。

净  心  十  要

1.修行人戒淫心,淫是六道轮回根,色如毒药迷心性,淫心不断难出尘。

2.修行人戒杀心,吃人十两还一斤,不和众生结冤恨,一切众生皆亲人。

3.修行人除偷心,偷心本是邪路因,大公无私走正道,莫为色身去骗人。

4.修行人去妄心,言真语实近道心,未证不能说证得,说大妄语断佛根。

5.修行人戒贪心,莫忧身贫忧道贫,贫到立锥无余地,遍虚空内皆家珍。

6.修行人戒瞋心,小心火烧功德林,忍受辱骂积功德,心平气和道心活。

7.修行人莫痴心,无所执着随缘行,来来去去无牵制,无所求后自由人。

8.修行人要虚心,心骄功德化烟云,一切众生皆菩萨,只有自己是凡人。

9.修行人莫动心,喜怒哀乐六道因,动静无碍无妄念,人情疏远道情深。

0.修行人放大心,莫用自身锁自心,本有无量光和寿,十方法界在心中。

十  不  求

一不求  身无病,身无病苦贪心生要。以病苦为良药,厌离娑婆菩提行。

二不求  事无难,磨难更使道心坚。踏平坎坷成大道,一次挫折一层天。

三不求  心无障,心无障碍易自狂,心田常除烦恼草,无明化作无量光。

四不求  利于我,执着利我三途车,应替众生受病苦,令褚众生得欢乐。

五不求  不招魔,无魔磨炼不成佛,魔是修行好法侣,德高自能降众魔。

六不求  事易成,人处顺境难修行,逆境顺境无分别,事成事败应等同。

七不求  名和利,贪图名利堕轮回,常觉名利如梦幻,甘作默默无闻人。

八不求  人报答,望人报答路偏差,随缘了业了生死,无欠无余好还家。

九不求  申屈冤,忍辱受冤旧债还,别人打骂是助行,宠辱全忘功德全。

十不求  人帮我,自力更生不攀缘,有所求是都是苦,无所求后得自由。

青石殿堂常思过,月德甘露自滋润,三家七兄团团坐,归家入室静赏月。

二  十  精  要

⑴丛林以无事为兴盛                ⑵修行以念佛为稳定

⑶精进以持戒为第一                ⑷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⑸烦恼以忍辱为菩提                ⑹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⑺留众以老成为真情                ⑻执着以尽心为有功

⑼语言以减少为直截                ⑽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⑾学问以勤习为入门                ⑿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⒀老死以无常为警策                ⒁佛事以精严为切实

⒂待客以至诚为供养                ⒃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⒄凡事以预立为不劳                ⒅处众以谦恭为有礼

⒆遇险以不乱为定力                ⒇济世以慈悲为根本

警  世  语  二  十  最

⒈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⒉人生最大的失败是自大

⒊人生最大的罪过是杀生            ⒋人生最大的愚蠢是欺骗

⒌人生最大的可恶是淫乱            ⒍人生最大的可怜是嫉妒

⒎人生最大的痛苦是痴迷            ⒏人生最大的羞辱是献媚

⒐人生最大的危险是贪婪            ⒑人生最大的烦恼是争名利

⒒人生最大的债务是受恩            ⒓人生最大的欣慰是布施

⒔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            ⒕人生最大的破产是绝望

⒖人生最大的佩服是精进            ⒗人生最大的缺欠是智慧

⒘人生最大的享受是学佛            ⒙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念佛

⒚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          ⒛人生最大的行为是奉献

十  善:

1.与人为善:为人应尽量拿自己的长处去彰显别人的弱点。不要故意表现自己的善心,去显示别人的恶意。见人有过,尽量宽恕。见人小善,也要表扬。要念念不忘为大众着想,去维护真理。

2.敬爱存心:敬爱众人也等于敬爱圣贤,能了解众人的立场,即合圣贤之道。因为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3.成人之美:凡发现有人行善,其志可嘉,就应该设法给予扶持,以成人之美。

4.劝人为善: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

5.救人危急:遇人痴迷处,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难处,出一言解救之,虽贫无以济物,也是无量功德。恩惠不在大小,能救人紧急为贵。

6.兴建大利:协建公共设施,救济贫困。

7.施财作福:

8.护持正法;凡是见到佛堂、神庙,或经书典籍,皆应敬重并加爱护整理,至于宏扬正法,以报佛恩更要认真去作。

9.敬重尊长:凡是年高、德重、长官、前辈都要敬重。奉待父母应柔声下气,毕恭毕敬。服务社会国家,也不可因为天高皇帝远而放肆胡来。有刑于犯人时,也不可作威作福,这些都是关系阴德的。

10.爱惜物命:自养者不食,见杀者不食,闻杀者不食,专为我而杀者不食。最好能吃长素,戒吃荤、腥,还生命以自由!

①荤辛:荤辛是指有恶臭和有异味的蔬菜,如蒜、葱、韭、芸苔、胡荽、桃、李、薹、蒿、芥等。荤菜生食生嗔,熟食助淫。

②腥:腥是指各种动物的肉体,甚至蛋。

十  恶:

1.杀生:

2.偷盗:只要不是自己的东西,拿来使用或占为己有都属于偷盗。

3.邪淫:违背伦理道德,在正式夫妇之外,贪图淫乐,乱搞男女关系等。

4.妄语:说谎、伪证、不守信。

5.恶口:以凶暴、或恶毒的话骂人。

6.两舌;挑拨离间,搬弄事非。

7.绮语:说黄色淫秽的话使人想入非非。

8.贪:贪求名利财色各种享受,迷恋不舍。

9.瞋:稍不如意就生气怨恨。

10.痴:邪见、不信因果。

八  种  后  悔:

1.逢师不学去后悔: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2.遇贤不交别后悔:贤人、益友、良妻难得。

3.事亲不孝丧后悔:生前一滴水,胜过死后百金泉。

4.见义不为过后悔:见义不为,错失良机,懊恼也于事无补。

5.见危不求陷后悔:超过自身承受力的一切注定要崩盘的,到时危及的不仅仅是自己。

6.有财不施失后悔:有机会要及早做,良机难寻。

7.因果不信报后悔:

8.佛道不修死后悔:

八  正  道

1.戒学:

①正语:纯正的语言,合乎佛法的言论。不妄言、不慢语、不恶语、不谤语、不绮语、不暴语、远离一切的戏语。

②正业:身、口、意合于佛教的法则,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作一切恶事。

③正命:正当的生活,简朴的生活,没有非份之想,最有益大众的生活。

2.定学:

④正念:常忆佛教正确见解,使正念不忘,失而常现。

⑤正定:在正见思想的指导下,修习进入无有烦恼和苦恼的清净的禅定。

3.慧学:

⑥正见: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磐寂静,因业缘起。

⑦正信:离开世俗的主观分别,离开迷惑的妄想,作纯真智慧的思考。

⑧正精进:身、口、意毫不松懈地努力向正见所指引的目标前进。这是最基本的学佛的态度。

    八本: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中国诗文最讲声调),

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就是永远和颜悦色承顺父母),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贵勤劳、贵谦恭、贵信实),治家以不晚起为本,

居家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智慧。

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无碍 ,常驻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登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问,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强调保持不分善恶,对外无所追求,对内也无执着的心理状态。)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觅。

八邪:邪见、邪思维、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五不争:不与居积人争富;不与进取人争贵;不与矜节人争名;不与简傲人争礼节;不与盛气人争是非。

三言永励:励俭勤、薄享受、广仁慈。

九字谨持:凛因果、戒杀淫、严义利。

四恶欲:好胜、自夸、怨恨、贪欲。

华严经: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二.佛教雨丝:余智不生,余果必存,预知、预见更确切说是圣人智慧见。乱世当保护文化,盛世当宏扬文化。

1.大德见性:藉益大师:真能念佛。佛祖苦行六年而终于得道,在于执着;佛树历经天灾人祸而不灭,在于心诚。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百日筑基,十月怀胎,三年哺乳,九年面壁,自古功到自然成。

华严经:一切诸报,皆从业起。一切诸果,皆从因起。

《大毗婆娑论》:“有信无智者长愚痴,有智无信者长邪见。”

法句经:妖孽见福,其恶未熟;至其恶熟,必受罪酷。祥祯见祸,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

正知正见导正行,心净正觉,少走弯路。觉正净心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并依戒定慧三学,以求达到此目标。

放下心身世界,即大布施。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

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不稍间断爽乐,即大精进。

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不为他岐所惑,即大智慧。

生命如海上行舟,众生如海上行舟,随时有被打翻的可能性,而佛法如巨轮,众生信佛就是登上佛法这艘巨轮,一有了目标,二有了安全的保障。换言之,人生最大的科学是生命的科学,放弃生命自身而求索无非是虚幻和梦幻,尤如沙上建塔。

2.何为禅:迷人口说,智者心行。

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禅字是无所拘执的最上乘的实修,他是直指根本,切中枢要,毫无滞碍的定慧双修,德智双修。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要以枯坐为功夫,止念为清净。沉空为解脱,深定为悟境,修行的真实成就,是智慧的成就。智慧越深入透脱,就越不受妄念散乱习气及浮生境相的牵引扰动,定力自然同时增强。

禅的本来性是自然智,禅的普遍性。不存界限。禅的亲证性,如上顶峰。禅的突破性,迥超已知境。禅的顿悟性,转念了生死。禅宗不讲神通,只要达本,禅之大定,动静自由。佛门戒律,不持不犯。大智无智,只是无惑。

顿悟之机,毫无局碍。未懂经文义理,未必不能悟;梦中动念浮想,也能使人发悟。而深钻经典文义,无自己的真实发现,则不可能真解佛经。

3.修行:什么叫修行?吃苦就是修行。什么是学佛?利乐有情就是学佛。真正有修养,守持戒律的出家人也应力求不吃非时食的。修道人若是不能改过,就等于没有修道。

我们修行,群居防口,独坐防心。修行就是要“养拙”,修行要越笨越好,笨得什么也不知,一点妄想也没有。修道人要忍人所不能忍的事,要让人所不能让的物,要吃人所不能吃的饭,要穿人所不能穿的衣,总而言之,需要受人所不能受的。

证严法师: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是孝顺,二是行善。

学习佛法,目的为求智慧,是一天比一天有智慧,不可一天比一天糊涂,有的人越学越贡高,越学越我慢。学佛的人,先要学吃夸,不占便宜,任何事物都要舍离,因为能舍方能得。要念不生气的经,念不骂人的经,念不发脾气的经,有这三种经,很快就成佛了。

①我们学习佛法,首先去脾气,你脾气若不去,学多佛法,都是种修罗因,将来修罗果。绝对不发脾气,就是有智慧。爱发脾气的人,多数愚痴,无明很重,没有涵养功夫。要是有人骂你,你要向他叩头。无论谁毁谤你,不要为自己辩护。不生烦恼莫疑心,总要管己少管人,多认不足少争理,安然清静智慧生。明心没有碍难事,见性哪有忧患心。佛光不是不普照,忧思恨怨心搅昏。心垢莫不出反省而知,由忏悔而除。

为僧应知三藏(经、律、论),为人当晓五常(仁、义、礼、智、信),僧人则当兼晓“三”“五”。学佛人,做人最为重要,不通人性,哪来佛性。

人若沦为欲望的奴隶,便会丧失心灵的平衡。

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恶,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

②为下根说施,为中根说戒,为上说寂灭,常应修上者。空性妙法虽是甘露妙药,但也不能不看根器随便地授予,否则,反害其人。

③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心为外境转,而失大智慧,引发贪嗔痴,伤身损功德。境随心转,而不是心随境转。发菩提心,长大智慧,苦行磨心志,无论境如何,善增罪不生。应于一切时,勇猛大精进。换言之,不论发生什么,都能生善趣,顺延着正确的思想走,就是到了极乐世界。

4.化缘:缘聚则生,缘散则灭。良辰吉日,良缘易结,随缘了缘,安家立业。境来不拒,境去不留,一切随缘,放下即得解脱。世人说遵命不如从命,佛教说万事皆随缘。

①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其心正直则使用的刀剑就不会邪恶,其心邪恶则使用的刀剑就不会正直。

佛教首先提出无念为宗旨,无相为本体,无信为基础,所谓无相的意思,是接触形相而又脱离形相;所谓无念的意思,是有念头而不执着于念头;所谓无住的意思,就是指人的自我本性了。定是慧的内在本质,慧是定的效用功能,在出现智慧的时候定就存在于智慧之中,在入定之时,智慧也就存在于定之中。

②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善知识,归顺信奉觉悟,就是福报和智慧圆满的两足尊;归顺信奉正确教义,就是消除贪欲妄想的离欲尊;归顺信奉不染俗尘的清净,就是受到天神和世人尊敬的众中尊。)

5.三种法门指的是阴、界、入。阴是五阴,即色、受、想、行、识。入是十二入,包括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等六种感官。界是十八界,包括六尘、六门和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如果想要获得一切智慧,必须要通达一相三昧和一行三味。如果不迷恋偏爱一切可见有形的现象,对于那些事物和现象没有厌恶和爱恋之情,没有贪取和摒弃之念,不计较利益得失,等等。心中无牵无挂,安闲适意,虚怀若谷,宁静淡泊。这就叫一相三昧。如果在任何地方,无论行住坐卧,都保持着没有偏执的心态,不必在行道之处有什么举动,就已使那里真正成了极乐净土。这就叫一行三昧。)“一相三昧”是讲主观上对一切现象没有偏执,“一行三昧”是讲无论或行或坐时,都应保持这种心态。

6.何为佛?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来种种法灭。(众生似指人的错误思想和不良情绪)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是魔王(贪婪、愤怒、愚昧)。

岿然不动连善也不追求,逍遥自在却不有意去做坏事,宁静寂寥无见无闻,胸中坦荡无念无求。真正的快乐是无求的。到无求便无忧。你无所求,这才是真正的快乐,真正自性的稳定、平安。

以戒为师,不仅要吃素食,而且要吃清清爽爽的素食。爱是内心招唤的感应,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才是真出家。信佛要文武双修,不执一偏。振兴佛教,首在培植僧才。人能宏道,得人则兴。续佛慧命,依赖教育。塑像必须符合佛教历史、佛教教义和佛教艺术三原则。

有多少人才,就有多大的企业;有多少朋友,就有多么宽广的路;有多少支持,就有多么伟大的胜利;有多少涵养和度量,就能统帅多少的军队,普遍加上重点,就是这样简明的道理。

醒时是我,迷时是谁;长大是我,小时是谁;生时是我,未生是谁;此时是我,来生是谁。

回上层目录《国立读书笔记》导读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