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动态] 古今通衢大运河,千年文脉焕新生!颗颗文化明珠揭开面纱

3 已有 146 次阅读   2023-09-13 09:07
古今通衢大运河,千年文脉焕新生!颗颗文化明珠揭开面纱 

大运河畔碧波荡漾。

万里长城巍峨雄踞。

西山脚下湖光塔影。

北京三条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承载了北京“山水相依、刚柔并济”的自然文化资源和城市发展记忆,是北京文化脉络乃至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2017年发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 —2035年)》将三条文化带列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重要内容。如今,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总体框架下,三条文化带建设正不断取得实效,成为首都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为打造北京文化金名片增色添彩。

悠悠运河水,千载流不息。漂来的北京城,积淀着深厚的运河文化。

流淌着的大运河,宛若一条时光轴,串联起一处处历史遗存和现代都市风光。大运河北京段全长82公里,横跨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顺义、通州七区,沿线文物等级高、分布密集、时代跨度长、类型丰富,众多桥、闸、码头遗址以及与大运河相关的古仓库、古建筑、古遗迹等沿线分布。

如今,北京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断提速,由北向南,白浮泉、万寿寺、什刹海、燃灯塔、大光楼、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一颗颗明珠揭开面纱,绘就一幅生生不息的运河画卷。

白浮泉

源头“活”起来 古景重现展示文化

泉水潺潺,流经七百余年光彩璀璨。元明时期白浮泉“龙泉漱玉”等古景重现,展示了大运河北源头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风貌。

2018年,昌平区开始对白浮泉遗址进行修缮,并规划建设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经过5年文物腾退、环境整治、修缮保护,白浮泉畔基本复原元明时期的历史风貌。今年4月8日,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

走进遗址公园内,作为“燕平八景”之一,白浮泉遗址九龙池“龙泉漱玉”景观重现,九龙池的池壁以花岗岩石砌成,9个龙首均为青石雕成后嵌入石壁,泉水从9个龙口中涌出。从九龙池拾级而上,可以抵达都龙王庙。这是在引白浮泉水济漕工程完成后,龙山之巅兴建起的一座庙宇。不同于别的龙王庙,都龙王庙是北京历史上唯一一座以“都”字冠名的龙王庙。1990年,九龙池和都龙王庙均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已新晋成为昌平区内的网红打卡地。昌平文旅集团大运河事业部负责人芮园介绍,遗址公园自开园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后续该园计划与大运河沿线的35个城市开展跨区域联动,通过研学活动等形式,让白浮泉“活”起来。

补白

昌平区龙山脚下的白浮泉,是元代京杭大运河的源头。

公元1289年,元代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踏遍京郊,引白浮泉水汇至瓮山泊,后导入积水潭,最后到达通州连接北运河。公元1293年,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成为南北交流的重要通道。自此,大运河从南方运抵通州的百万物资,无须车马轮毂,可经通惠河漕运直入京城,积水潭也呈现出“舳舻蔽水”漕运一片繁盛的景象。

万寿寺

古建获新生 “水上御道”又现盛景

自源头出发,顺流南下,长河畔,拥有双重身份的古刹正重焕光彩。

红墙灰瓦的山门前,立着“北京艺术博物馆”的牌子,抬头细看,山门上挂着“万寿寺”匾额。踏进山门,左侧的鼓楼内,墙面装饰着大运河元素的古画,重现“水上御道”历史风貌。进入鼓楼,观众就像登上了游船,坐在木椅上观看万寿寺的纪录片。

历经五年修缮,万寿寺内80%的古建筑重获“新生”,修缮面积约10670平方米。重新开放的展厅和院落面积增加近一倍,馆藏的12万余件文物也有了更多的展示空间。曾经“沉睡”的古建焕发生机,作为展厅依次亮相——中路山门殿经过修复,亮出难得一见的券顶彩绘,72只金线描画的红色蝙蝠穿梭于蓝天彩云间,寓意“洪福齐天”;慧日长辉殿内,经过加固、修补裂缝、贴金的22尊佛造像以原状陈列的方式向观众展示;历史上作为皇室祈福场所的万寿阁展出基本陈列“吉物咏寿展”,70余件套文物蕴含着古人健康长寿的愿望;大禅堂及东西配殿作为书画馆,展览常换常新,今年上新“明清文房雅器展”,200余件文物再现古代文人的雅致生活……自2022年9月16日重新开放至今,已有超过11万人走进这里,感受“京西小故宫”的魅力。

补白

万寿寺始建于明代万历五年(1577年),占地3万多平方米,是集皇家寺院、园林、行宫于一体,中、东、西三路建筑相毗邻的大型古代建筑群。1987年,北京艺术博物馆在此成立,隶属于北京市文物局。

这里曾是皇家礼佛祝寿的场所,也曾作为慈禧太后的行宫,历史上历经四次大修。2017年,万寿寺迎来了第五次大修。艺博馆长陈静说:“万寿寺之前的四次修缮都是为了服务皇家,而这次修缮是为了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为公众服务。”

什刹海

重现原风貌 西海“静”了还湖于民

当年的积水潭,变成了现在的什刹海。盛夏,什刹海西海湿地公园里,柳林环堤,千顷荷花,芦苇丛丛,水鸭为群,蝉声鼎沸……老舍笔下的老北京什刹海,如今风貌重现。

“我们营造了约2万平方米的水生种植区,包括荷花种植区、菖蒲、芦苇区等,水生植物50余种,其中仅荷花品种就多达30余种。”蓟城山水集团西海湿地负责人李慧介绍,园内不仅植物景观赏心悦目,还新增500平方米的野鸭岛和2个约800平方米的生态浮岛区,通过丰富的水生植物群落及多种鸟类生境的营建,共同构建出城市湿地的生态系统。“现在,公园里经常能见到绿头鸭、鸳鸯等野生鸟类,像黑天鹅这样在市区不常见的鸟类也曾到访。”

近几年来,什刹海西海通过拆除违建、疏通堵点亮出岸线,还湖于民,让西海“静”下来。西海湿地全线共新建7处总计1000平方米的环湖观景栈道,成为市民休憩观景的亲水之地。

补白

元代时,积水潭是漕运的总码头,各地的货物到了这里才算到了终点,久而久之,发展成了当时北京城最重要的商业区。

燃灯塔

塔影辨通州 承载运河文化历史

初秋,通州区北运河段,游船载着游客从2号码头出发,十公里的运河水路,沿途古今风景交织,游客们举着手机拍照,感受大运河的文化魅力。

“古时候从南方到北京的漕运要经历半年之久,途中还要面临多种风险,当南方漕船和商队看到燃灯塔时,就意味着船队到达目的地——京城的东大门通州。”通州区文旅局大运河文史专家任德永介绍,如今的燃灯塔已成为运河文化的象征,2248枚铜铃高悬塔上,精美砖雕遍布塔身,通州文庙、紫清宫、佑胜教寺等建筑环绕,形成了“三庙一塔”景区。

纵观运河两岸,大运河文化点位星罗棋布——通州文庙是南方学子进京的第一站,学子们在此学习,祭拜孔子,历史上培养出了状元、进士、举人等人才;燃灯塔下的葫芦湖,是金代闸河遗址,因形似葫芦而得名,明代时,葫芦湖改成转运码头,在这里大船换小船,再由小船经通惠河进京城;葫芦湖边上的大光楼,被誉为“大运河边第一楼”,明清时期,这里既是漕船北上的终点站,又是扬帆南下的始发地,北运的漕粮在此验收交付,故此楼也被称作“验粮楼”。

作为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运河及两岸文化遗产的保护从前期建设中就得到了重视。自2004年起,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的修缮修复工程启动;2019年以来,通州区实施了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景区整改提升工程,对景区文物进行了修缮,对景区环境、公共服务设施、智慧管理进行了提升。截至目前,通州区不可移动文化点位达238处,其中燃灯塔已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都是承载大运河文化历史的重要符号。

补白

元明清定都北京,南方的漕粮、丝绸、茶叶等物资,要经过大运河北上京城,那些堪称古都北京标志性建筑的皇家园林与九坛八庙,所用的材料大部分是通过大运河运来的,老百姓的生活也与大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支塔影认通州。”清代诗人王维珍在《古塔凌云》中提到的“一支塔影”,说的就是大运河北端的标志——燃灯塔。

副中心三大建筑

大门将开启 生动展示北京发展

特约摄影 马文晓

一条千年古运河,讲述着传承与发展。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西北部,副中心三大建筑——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浮现”在浓绿的树荫之上。目前,三大建筑进入工程全面收尾阶段,预计本月底竣工验收。

北京艺术中心由音乐厅、歌剧院和戏剧场等三个独立部分组成,加上小剧场和露天剧场,总座位数将达到5700席左右。中心运营管理部负责人江涛介绍,剧院项目将由国家大剧院运营,作为其“一院三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届时,大剧院演出的剧目可以在此无缝衔接、同步上演。

北京城市图书馆大厅内,两座三层高的书山相对耸立,书籍与坐席依“山”而布,将为市民游客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该馆未来将由首都图书馆运营,设2400个坐席,藏书能力达800万册,通过自动分拣机、智能送书机器人等设备,书库只需15分钟就能在数百万册图书中拣选出指定文献并送至读者手中。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由观众共享大厅和主楼两座相对独立的建筑组成,观众共享大厅屋顶造型似“船”,主楼屋顶造型似“帆”。“首都博物馆、大运河博物馆各自侧重从‘都’和‘城’两个角度阐述北京的历史文化。”首博办公室主任兼东馆筹备处主任张宇介绍,大运河博物馆主楼由藏品库房、文物修复、陈列展览、社教活动等区域组成,展陈同时侧重展现北京城与运河之间的关系,主楼二层将设有“北京的大运河”基本陈列以及“北运河长卷”专题展厅。

目前,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正在结合实际使用需求,稳步推进建设。不远的将来,三大建筑即将开门迎客,作为展示京城发展的生动窗口。它们将充分展现文化设施集群辐射的巨大潜能,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一串闪耀的明珠,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添彩。

补白

“文化粮仓”北京艺术中心,外立面幕墙由4000余块折叠铝板搭建而成,设计理念源自通州运河沿岸的古粮仓。

“森林书苑”北京城市图书馆,采用“临山间、于树下、勤阅览”的设计理念,馆内银杏叶片堆叠造型的天花板和银杏树干造型的室内立柱令人印象深刻。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如同一艘正待扬帆的“运河之舟”,其设计理念融入了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