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朱大可:中国疗愈系的男神们——以电影《芳华》《美人鱼》为例

1 已有 1871 次阅读   2019-04-01 07:44
朱大可:中国疗愈系的男神们——以电影《芳华》《美人鱼》为例 

这些年来,作为娱乐工业龙头老大的电影业,在疗愈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正在走红的《芳华》。这部电影很有意思,冯小刚有两个重大贡献,第一,此前所有电影都把自己的预期人群目标定在90后,认为电影院是90后的天下,但冯小刚改变这个市场大数据的基本框架。据说,现场全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而且在黑暗里彼此亲密握手的,还都不是婚内人物。他们在电影里完成了自我投射,他们当年受挫的渴望,通过电影得到了补救。不仅如此,他们还决定要在现实生活里去做更彻底的补救。所以就有人说,不得了,《芳华》出大事了,它制造了一场新的老年婚外恋浪潮,要是真能这样,这就是冯小刚一大贡献。

还有他的第二贡献,我认为冯小刚最近的电影三部电影,《老炮》(主演)、《我不是潘金莲》、《芳华》,构成了欲望三部曲,他的电影展示了明显的疗愈特征,它们都是专门用来治病的,其他导演好像还没有这样的直觉,至少还不够充分。冯小刚了解中国人的欲望及其焦虑,这是他比所有人高明的地方。

刚才提到,中国电影的过去目标,基本都指向90后,稍带一点80后,但拍电影的人,却基本上是60后的,这就形成了一种怪异“岁差效应”。我演的你看不懂,你想看的我拍不了。但芳华打破了这个僵局,改变了市场的走向。

那么,《芳华》究竟疗愈了哪些人呢?

首先是50后,也就是我这代,是被打压和遗弃的一代。他们被经历的每一个时代所抛弃。先是文革抛弃了他们,被强行弄到乡下去,死去活来;文革后刚刚顶替退休父母的职业岗位回城,却遭遇九十年代,国企改革,全部下岗,经过再培训后,女的成为超市营业员,男的成了新式小区的门卫。他们是被社会不断遗弃的一代。

有一部分观众是越战老兵,数量虽然不多,但是他们面临的困境非常严重,还有一部分观众属于大院子弟,他们也是少数,但跟冯小刚的青春记忆比较接近。

最后才是90后。有些年轻观众看芳华,哭得一塌糊涂,据说连隐形眼镜都哭掉了,因为他们也从中看到了自己正在流逝的芳华。所以,这部电影具有广泛的疗愈性。芳华是所有人的青春记忆。

这部电影在叙事结构上有一些毛病。《敦刻尔克》拍得真好,剧情单纯,没有一个战争镜头,只是讲述撤退过程,仅此而已,却很有力量。回过来分析《芳华》,冯小刚在里面有一个六分钟战场的长镜头,据说他自己很满意,但我认为整个这段戏是个瘤子,完全多余。

第一,冯小刚不是拍战争的高手,那场战斗在视觉上拍得很差,八一厂任何一位战争片导演,像严寄洲这样的,都比你拍的强得多;

第二,这段戏在故事里是冗余的,要想表达男主的伤残原因和战争的残酷性,只要把笔墨放在碧色寨的野战医院就OK了。死者的尸体、惨不忍睹的伤员,鲜血淋漓的救援场景,这些要素具有足够的说服力。

这段多余的战场戏的结果,首先是削弱了文工团芳华主题,制造了一个新的战争主题。虽然也有电影会就双主题,但需要极高的驾驭能力。第二,冯小刚不应该扬短避长,战争不是他的强项,反而会露怯的。

冯小刚电影很少有深刻的隐喻,也没有涉及深层反省和批判,但是他懂得人性及其弱点,懂得人的欲望、焦虑和痛苦。这是冯小刚比较聪明的地方,他比同时代的张艺谋和陈凯歌,看起来都更接大众欲望的“地气”。

但《芳华》还是制造了一个价值分裂的状态,一部分人说好,一部分人说不好。说好的感觉像登天了似的,说不好的,骂得有些不堪。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因为任何疗愈,针对的病患是不一样的。它也许可以做一些头疼脑热小毛小病的疗愈,但是它无法做大手术,切开人的内脏,挖出深处的恶性毒瘤。可以肯定,凡是有一定思想深度的观众,就会对电影有所不满。

影片里的文工团员,大多数是一些加害者,有严重的道德缺陷,他们集体欺负一个小姑娘,而且对无偿帮助他们的活雷锋被诬陷完全无动于衷,而且事后毫无悔意。在电影的结局,导演也没有进行任何反思或谴责。很多观众不满的是这个,认为你这样讲故事无法疗愈我的伤痛,因为你对加害者没有任何说法,这就跟于红卫兵对文革中的暴行没有任何忏悔,是同一个道理。

芳华的疗愈能力有限,它只能疗愈一部分人,这部分人很满意,非常高兴,感动得热泪盈眶,但还有一部分人没有被疗愈,反而被他的故事撩拨了创伤,痛得无法忍受,所以就出现了一种价值撕裂的场景。质疑者批评说,痛点被你触动了,但是你的药不行,根本治不了我。

但我还是觉得,不要对冯小刚过于苛刻,在如此严厉的审查环境里,能够做到这个份上,已经算是疗愈系的男神了。他是玩太极的高手,很少有人能有像他那样戏里戏外、声泪俱下地表演,一看就是难得的高手。

中国电影要想掌握市场,就必须研究原型,而不是大数据。大数据是表象,是浮云,只有欲望原型才是最本质的东西。

就讲讲最基本的中国电影原型吧。先说说灰姑娘原型。灰姑娘原型在电影《美人鱼》里充分被表达出来,这个《美人鱼》曾经破了当年的最高票房记录,很多一线观众一边看一边骂,但是小镇青年特别喜欢这部电影,他们是这部电影的观看主力。

什么原因呢?就因为女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灰姑娘,在其他的网络小说或电视剧里,她的变体叫做玛丽苏或者杰克苏。

玛丽苏长得很漂亮很可爱,所有男人喜欢她,集人间之爱于一身。杰克苏是男生,所有的女生都喜欢他。这是对灰姑娘原型的现代发展。在最初的原型里,只有王子喜欢她就足够了。

在《美人鱼》里,女主不但被一个巨富所爱,而且这爱还是高纯度的无性之爱。这个电影试图告诉我们,只要你足够纯洁,你就有逆袭和上位的机会。这就是电影的基本主题。它打动了那些在小镇里渴望翻身的青年人。

《美人鱼》是双重的环保主义,一个渴望大自然的纯洁,一个是渴望心灵和肉体的纯洁,这个就是周星弛的个人意图。我们看到了周星弛个人欲望和大众欲望的一次交汇。这是双重焦虑的疗愈,因为周星弛本人也需要自我疗愈。透过影片,你可以反推出他的内在焦虑。

作为欲望疗愈经济的龙头产业,这些年来,电影票房不断飙升。2011年《金陵十三钗》6亿,《美人鱼》33.9亿,《战狼》是55亿,已经非常离谱了。我想先说说票房这块。

《战狼2》的票房跟《美人鱼》不一样,《美人鱼》是纯粹的商业票房,而《战狼》有很大一部分是政治票房,是组织观看,而且它把上映时间拖得那么久,还占据了每天黄金时段,这是严重违规。就像大家参加考试,所有人都在一个半小时内交卷,而他过了五个小时才交卷,最后的成绩当然比别人好了,这还用说吗?这是行政部门授权下的一场不公正竞争。但是不管怎么样,它确实是今年的现象级作品,可以成为文化研究的年度样本。

影视作为疗愈工具,确实显示出极其强大的功能。今天,肉身欲望、明星经济和颜值经济,支撑着我们的娱乐工业。娱乐新闻现在被各种线,什么事业线、马甲线之类所纠缠。不管是什么样的线,都紧密团结在身体这个核心的周围,是对身体的无限赞美。这是身体消费市场的现状,它安慰着那些饱受性欲望煎熬的观众。

本文根据朱大可先生在2017年12月24日季风书园演讲“中国人的欲望、焦虑和文艺疗愈”之录音稿整理修改而成,这里刊发的是第四部分。

本文图片皆来自互联网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