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作赏析] 朱大可:古代中国人的欲望、恐惧和逆袭(中国人的欲望、焦虑和文艺疗愈之二)

4 已有 2064 次阅读   2019-04-02 08:12
朱大可:古代中国人的欲望、恐惧和逆袭(中国人的欲望、焦虑和文艺疗愈之二) 

讲到中国人的欲望,我还得回过头来讲“四大名著”。其实中国历史上文学名著远远不止这四部,只要对文学稍有研究就会知道,比这个更牛B的小说多的是,比如《东周列国志》《三言两拍》和《聊斋志异》。

但为什么它们没有列入“名著”呢?

这是因为它们全是短篇,欲望叙事比较分散,这篇表达这个欲望,那篇表达那个欲望,不好概括,不容易被读者投射。

长篇小说就不一样了,人物相对比较集中,从头贯穿到底,很容易被投射,所以才会有三国、水浒、西游、红楼。其中,红楼梦是贵族逆袭,其他三部,全部说的是D丝逆袭。

三国演义讲什么呢?东汉是世族统治的朝代,由太子党、高官、权贵统治,他们具有万亩良田,拥有官职和很高的社会地位,金钱、权力、美女都在他们手里,社会结构是非常僵硬的。

但到了魏晋年代,社会发生剧烈动荡,这时底层百姓就可能逆袭上位,夺取这些资源。于是出现了桃园三结义的景象。这是三国里最重要的核心意象。

为什么要塑造刘关张的形象?又为什么要强调刘关张三个不同的姓氏?这显然是作者蓄意要强调的。

三个姓氏完全不同的人物,通过桃园结盟这种方式,跨越了血液关系,跨越了姻亲关系,建立起新的社会联盟,共同打造天下。这就是D丝的生命策略。

世族不需要这些,世族只要通过血缘继承和家族通婚,就可以轻松地建构自己的权力架构。

但老百姓怎么办呢?刘关张,一个是卖草鞋,一个卖肉的,还有一个卖草席的,反正三个人都是最底层的底层人口。但他们找到了改变世界的方式。

桃园是何等的浪漫,桃花盛开,香气四溢,充满女性的美丽气质。为什么要选择桃园而不是神庙呢?因为武力和性爱,在这里构成了隐秘而和谐的对位。

如何突破世族的击败,由D丝建构通过结盟建构自己的帝国,这才是《三国演义》最重要的价值观。它弘扬的就是D丝逆袭的精神,。

水浒完全是三国的翻版,在精神上气质上完全继承了三国。但是它跟三国更多不同的是,每个人物在加入这个组织之前,都有自己的前传,又更多的被欺压和被凌辱的历史。作为底层人口的代表,他们的受难痛苦比《三国演义》展示得更加充分。

同样是D丝逆袭,三国里还有大量的成功贵族,并且成功地架设了自己的国家,哪怕只是三国中的一国。

但水浒的世界,就只有小小的梁山水泊而已,就这样它还被镇压和瓦解了。水浒是一个失败的D丝梦想,它的迷人性是在过程中呈现的,而且跟注重它呈现了D丝的反抗气质。后来的电视剧插曲《好汉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这种水浒精神。

西游的主人公,包括唐僧都是D丝,孙悟空更是无名无姓,从石头里崩出来的,连爹妈都没有,还有谁比他更加低贱?连他都能够成为齐天大圣,我们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他会给青年一代很多很多的鼓舞,它是极好的一味励志鸡汤。

在四大名著里,西游记是被改编最多的。而且它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D丝逆袭,而且只有他变成了超人,这跟其他三部小说完全不同。西游记塑造了一个中国历史上仅有的超人形象,极有现代性意义,很像是好莱坞漫威工作室的影片。在个体价值被普遍忽略的社会里,超人有望变成下一波影视作品的重要主题。

《红楼梦》跟这三部小说有很大的区别,它的内涵比较复杂,作者是贵族出身的知识分子,想的比别人更多。故事从辉煌的家族内部的情爱开始,不断走向挫败。最后因为主人公出家,而出现了脆断的结局。

故事从一开始就是关于石头的梦,它暗示了佛家的空幻主题。你会看到一个衣食无忧的青年贵族,如何从高贵的身份坠落,最后遁入空门,成为低端的草民。

这是另外一个意义上的逆袭,从贵族到D丝的反向逆袭。

现在的《红楼梦》解读,无论是哪一个版本,都过于强调它的情爱战争、子宫叙事或政治影射。但恰恰相反,我更看重贵族逆袭在中国当下的重大意义。

下面我还要谈谈四大民间故事。这是中国民间欲望表达的根文本,又叫民间欲望原型。

原型这个词可以用在不同领域,用在文学领域,叫人物原型或情节原型,也可以用在心理学领域,佛洛依德曾经提出过原型,但他称之为“情结”,诸如“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等等。

但真正提出原型概念的是他的弟子荣格,他提出了好几个重要的精神原型,像“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此外,在神话人类学范围里,还有各种造型原型和故事原型,但我今天只讲民间故事原型。

所谓“四大民间故事”,包括牛郎织女、梁祝、孟姜女和白蛇传,它们全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在漫长的农业时代,除了饥饿和死亡,什么才是农民的最大恐惧?我可以断言,首先是分离。这是农民最大的文化恐惧。

所以中国有这么多的节日,全部是关于团圆的:春节要跟家人团圆一下,元宵在补充性地团圆一下,七夕要跟情人团圆,到了中秋,更是要跟家人团圆,重阳节还要跟老一辈再团圆一次,反正一年四季不停地团圆。

这些团圆节庆说明什么呢?它反过来证明中国人对分离的恐惧,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牛郎织女的故事,最直接地表达了这样的欲望。一个天上的女神下嫁给勤劳的农夫,生下一对可爱的儿女,却被王母娘娘强行拆散,这是何等令人悲痛的家庭惨剧。农夫的欲望、焦虑和恐惧,都在其中展示和投射了。

梁祝表达的是另外一种恐惧,它跟爱情相关。农业时代的爱情跟我们现在一样,都是高风险的。为什么梁祝会以悲剧收场?这没道理啊。我可以告诉你们,这是异性恋爱上同性恋后的必然结果。

你们都很清楚,祝英台是一位异性恋者,但她却爱上一个同性恋者梁山伯。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梁山伯喜欢的祝英台名字叫九官,是个男人。两人朝夕相处,彼此都欢喜得不行。

祝英台喜欢梁山伯很正常,小鲜肉嘛,但站在梁山伯的角度,他喜欢的祝英台不就是一个英俊小生吗?长的比他还俊俏,更可爱,更楚楚动人。

两个人分手时相约,祝英台说我还有一个妹妹叫九娘,正要嫁人,我想把她嫁给你。你明年几月几号到我们家来下聘书,她就是你的了。但是梁山伯对这位九娘毫无兴趣,他只对九官有兴趣,所以他没有赴约,结果祝英台被迫许给了当地的土豪马家。

梁山伯故意逾期不去,摆脱了九娘,但他考上进士、担任鄞州县令后,还是在赴任途中专门跑到祝家去看望心爱的九官,没想到,跑出来的竟然是九娘,还对他遥遥一拜,风情万种的样子。

这弄得他非常恼火,感到受了莫大的欺骗。他无法原谅这个装扮成男人来骗取他情感的女人。从此一病不起,最后一命呜呼,直接就给气死了。

祝英台听说梁山伯去世,还听说他是个同志,起初不大相信,在去马家的路上,专门跑到坟头前凭吊,还跟乡亲打听了一番,一听果然如此,她也气得要死了,感觉是被这个男人骗了,一怒之下,脱下裙子换上男装,立马走人,估计是出家去了。

马家为了圆自己的场,说成是坟墓开裂,人跳进去,裙子留在外面,最后还飞出了一对蝴蝶,叫做化蝶。你们知道的,蝴蝶在全世界都是同志的象征。有一部很有名的香港同志电影,名字就叫《蝴蝶》。

这个悲剧故事试图告诉我们,爱,一定要爱对人,弄清性取向,不要冒冒失失地乱爱。这是典型的情欲恐惧。

下面我要简单说一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在一个长达两千年的专制社会里,人们畏惧暴政,渴望出现明君和仁政。但往往事与愿违,所以会有孟姜女这样的哭长城的故事。这是典型的暴政恐惧。

今天的中国人出现了价值分裂的状态,一方面大家都去朝拜长城,每年景区门票两个最高的,据说一个是长城,另一个是杭州灵隐寺,现在可能被迪斯尼超过了。

一方面朝拜长城,一方面又对它所代表的暴政心怀惧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也是一个民间欲望和恐惧交织的重要产物。

最后一个是白蛇传。我想问一下,你们知道,什么东西构成了中国民间文化的基本成分?我的回答是,50%是道教或者道家,30%是佛教,最后20%属于儒家。这是中国社会文化的三重比例。

道家制造的最大生命神话,是永生或长寿,这在东汉以后逐渐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生命欲望。反过来,它也构成了中国男人的核心恐惧——阳衰恐惧。

中国传统的说法是,十滴血不及一滴精。男人丢掉他的精液,是一场不得了的灾难。

在西方,人们普遍畏惧的是失血,所以产生了吸血恐惧症,由此派生出大量的吸血鬼故事。

但中国人才不在乎吸血呢。要吸你就吸去吧,随便吸。我们要捍卫的不是鲜血,而是精液。这是白蛇传故事说要表达的秘密主题。

宋元话本最早的版本,讲的是白蛇和青鱼,专门诱拐年轻男子,骗到府上,以做爱的方式吸精,直到对方只剩下一张皮囊,下半身都化成了水,读起来非常恐怖。

这类故事到元代以后发生了一些变化,虽然还有一些凶暴的细节,却出现了爱情。

尽管如此,吸精还是变得不可避免。这导致了那个叫做许仙的男人,出现了严重的肾亏现象,被法海和尚一眼看穿。这在中医叫做望诊,一看脸色就知道了。

法海代表着护精的纯阳势力,他要设法营救许仙,于是双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前些年有人做一个修订本,说法海是同性恋,他看上了许仙,所以才千方百计破坏他们的爱情。这种阐释虽然也符合故事逻辑,但已经不是故事原型说要表达的那种恐惧。最初的原型恐惧,就是吸精恐惧。

吸精的妖怪在聊斋里叫狐狸精,这是北方农夫最害怕的生物。聊斋是山东人写的。

南方更多河流湖泊,尤其是杭州,属于典型的湖岸文明地带,妖精品种也就因地制宜,明清时期叫做“五通神”,大都是蛇妖、鱼鳖之类,这是南北地域的差别,但是吸精恐惧的主题是一致的。

阳衰导致一个很重要的后果,那就是阻止了中国人长寿或者永生的欲望。长生是中国道教文化的重大特色。道教试图通过炼金术炼丹术,通过制造内丹和外丹,达到长生或永生的目的。

在这里,外丹指的是红汞的化合物,而内丹指静坐、调息和观想,这方面的最高代表是彭祖,据说他至少活了八百年。

这就是民间的四大欲望,以及相应的四大恐惧。通过这四个民间传说,我们可以基本了解农业时代中国人的爱恨情愁。(未完待续)

本文根据朱大可先生在2017年12月24日季风书园演讲“中国人的欲望、焦虑和文艺疗愈”之录音稿整理而成,这里刊发的是第二部分。

本文图片皆来自互联网

上传与管理:杰夫

——————————————————————————————————————

《华夏上古神系》为朱大可先生耗费20多年的研究成果。全书以跨文化的全球视野,运用多种学科工具,独辟蹊径地探研中国上古文化和神话的起源,发现并证明,全球各地的上古宗教/神话均起源于非洲,这是继美国学者发现全球智人源于非洲、新西兰学者发现全球语言源于非洲之后,第三个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贡献,有助于修正人类文化起源的传统观点,向西方主流人文阐述体系注入“中国元素”。这些观点颠覆晚清以来的学界定见,为认识华夏文化的开放性特征、传承本土历史传统、推动中国文化的未来复兴,提供了富有卓见的启示,可视为1949年以来中国学术的重大收获。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