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李小山:当今艺术的商品属性淹没了它的学术性,许多批评家成为了吹鼓手、轿夫和广告人

4 已有 2252 次阅读   2019-09-15 09:34
李小山:当今艺术的商品属性淹没了它的学术性,许多批评家成为了吹鼓手、轿夫和广告人 

高敬:被“宠物化”的艺术明星看重的是艺术生命力,还是曾经的辉煌?

李小山:“宠物化”这个说法有点过于情绪化了吧?别的不说,你不妨数数我们一千年的艺术史,每个朝代你能脱口报出几个大家和大师来?短短三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有一两个、两三个艺术家突显出来,就差不多了。他们目前的辉煌已被机遇铸就——也包括他们的才华和努力。至于他们是否看重艺术生命力,得他们自己回答,看他们作品,似乎没给予我们以很多信心。

高敬:那么,当代艺术是否越来越缺乏实验性?

李小山:不能夸大实验性的功效和意义。艺术家创作活动和科学家在实验室做实验毕竟是有区别的。从整体上看,实验性有助于艺术保持活力和创造,但具体到艺术家个体,差异就太大了。有的艺术家追求实验性,哪怕哗众取宠也在所不惜,劳森伯格,杰夫•昆斯都是这样;有的艺术家安于稳定,莫兰蒂一辈子画他的瓶瓶罐罐,也没什么不好。中国当代艺术的实验性本来就弱,西方版本摆在那里,学习、借鉴、挪用等等,原创的东西不太多。

高敬:网络影响到了艺术的流变,将艺术从高处拉近平民,你认为传播技术的改变会改变艺术观吗?

李小山:在平民那里,艺术只是装饰,只是娱乐,再多只是工作之余的陶冶性情。艺术在很长时间内是少数人的事,我说过了,艺术家是一种职业,而艺术则是一种专业,与医生、律师、工程师等等社会分工一样,专业性要求很高。当然,艺术与别的专业不同,艺术是公众话题,大家可以表态喜欢或不喜欢,但影响不了专业的自我评价。康定斯基做的那个金字塔比喻很有意思,塔尖上的人不会被塔底的人理解和欣赏,需要中间层次的层层传递,把他的思想观念、他的天才表达让很多人分享。再说了,网络中也是分各类专业的,我相信很少人会打开专业特强的网站,浏览自己不懂的也不感兴趣的东西。

高敬:艺术理论界的论资排辈现象严重吗?

李小山: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这是我们的老传统。与什么学部委员、“两院”院士以及大大小小数不清的利益悠关的领域相比,艺术理论界的论资排辈要好一些,因为利益太少了。当然,也不是风平浪静,有一阵,在谁谁对上世纪85新潮贡献最大、谁谁是掌舵人这个问题上,明争暗斗,煞是热闹。

高敬:艺术批评的惰性和局限性在哪里?

李小山:十多年前,我参加吴冠中的画展研讨会,会上我的耳朵里灌满了千篇一律的颂扬声,大师、泰斗、旗手的帽子一顶顶往吴先生头加。轮到我发言时,我只说了一个观点:吴先生是我们这个平庸时代的大家,是荒漠里一棵绿树。后来吴先生特地找我,希望我保持住棱角,不要变得圆滑和世故。批评家的基本要求应该是这两个方面:一,职业素养,二,职业操守。职业素养因人而异,有的底子厚有的底子薄,有的有自己的理论系统,有的只是有感而发。说起批评家的惰性和局限性,我想与艺术的学术评价无足轻重有关,资本的话语权迅速膨胀,人们相信越能卖高价的作品越高级,当艺术品的商品属性淹没了它的学术性评价,许多批评家身不由己跌了进去,成为吹鼓手、轿夫和广告词的撰写者。这与其他行业的“专家”一样,职业操守的全面丧失,“专家”变成了“砖家”,世道如此,要求艺术批评家独善其身,似乎很难。实际上,根源还在于话语权旁落。批评家再学术,再公正,人家当你的话是耳旁风,时间长了,你总不能一直自说自话吧?优秀的批评家在素养上在操守上更有担当,坚守原则,但是他们像优秀的艺术家一样,终究是少数。

高敬:当下批评家、媒体被称为“坐台小姐”,如何辨别真正的发声呢?

李小山:把某某职业形容为“坐台小姐”,似乎算是一种轻蔑或责骂,这是对“坐台小姐”的不公平。既然是职业,没有谁比谁在道德上更高尚,批评家和媒体在很多时候出差错是他们自己的事。我前面说现在是众声喧哗,太闹了,真正的发声反而不受关注。吵架的人嗓门一个比一个大,说理不需要嗓门大,但是听众习惯了大嗓门,耳朵有点失聪,怎么办呢?

(声明:传播收藏知识为宗旨,本文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之删除。)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