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草书展上这件作品:过分追求 “时风”,没有了自家面目

5 已有 2262 次阅读   2019-10-02 19:45

草书展上这件作品:过分追求 “时风”,没有了自家面目书法田园

发布时间:10-0213:20



在第四届草书展上,杨东亮一幅大草中堂入展。他的这件作品有着明显的时代风格,有人称之为“国展体”,有人称为“流行体”,但不可否认的是,杨东亮对书法的技法掌握相当熟练。下面是两位评委的点评:

杨东亮第四届草书展入展作品

周俊杰(中国书协原理事、河南省书协名誉主席):

当我第一眼看到杨东亮此件自作诗草书中堂时,突然想到,假若多年后人们论及此作的创作年代,便会毫不犹豫认定是21世纪初叶的作品,而不会定在20世纪,恐也不会猜为21世纪中叶后之作。

杨东亮作品

因为,在用笔、气势、意味上明显是这个时代的风貌:用笔、结体率意,多取明人法,却又有着晋人之韵,且整体上又融入“新帖学”的草书浪潮中。

这是当代或者说近十多年草书的大趋势。作者很聪明地把握住了“时代特色”,显示出了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和“与时俱进”的创作思维能力。

杨东亮作品

此作流畅、自然,一气呵成;用墨、用笔亦变化丰富,可谓之佳作。然其不足也正在于此:过分追求当代艺术语言,或者说“时风”,轻松地融入“新帖学”大潮中而自家面目不见了,说是张旭光偶尔之作也未尝不可。

杨东亮作品

丁申阳(中国书协理事、上海市书协主席):

这幅草书作品写得率意朴拙、流芳出彩。整体章法也是谐调饱满,虽然字数较多,且行距间的安排也较紧,却没有杂乱之感,结体上似有“二王”笔意,又渗入了不少明清调,显得质朴无华、自然含蓄。

杨东亮作品

较为可贵的是作者在结构上采用了相对中正的字法并且在线条处理上轻重相间、协调周到,这正是草书作品成熟的标志之一。

讲到草法,一般来说大家普遍认为应该是豪放奔逸、自由放纵、一泻千里。当然这是重要的审美取向,然而隐藏在这些特色之下更为重要的是靠线条去支撑的境界。

杨东亮作品

繁与简、疾与徐、断与留、开与合、欹与正等多种矛盾的问题,都可以在草书作品中去体现并解决,而解决这些矛盾的关键正是驾驭线条的本领。从这点上看,作者似乎还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境界。

杨东亮作品

例如作品中“耸”字的最后一笔,本该作为通篇结束之笔,应该更为有力、坚毅,体现出“一字为终篇之准”的精神,可惜这根稍微清滑的线条使作品的感染力逊色不少。

杨东亮作品

另外,作品中第二行“中”字中的竖画与最后一行“耸”字中的竖画方向一致,使作品欹侧处理上有一些遗憾。

杨东亮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