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一个演员的意外死亡:过劳时代,谁来关心职场社畜的身体健康?

1 已有 1534 次阅读   2019-12-03 11:03
一个演员的意外死亡:过劳时代,谁来关心职场社畜的身体健康? 

最近,明星高以翔因拍摄综艺节目猝死片场的新闻轰动全网,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

有关过劳死的话题也跟着火了起来,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工作再忙,也要保重身体啊。

大家是否还记得,先前的“工作996,生病ICU”的社畜反抗无良公司的口号曾风靡全网,如同向当代职场扔下一块石头,一石激起千层。

话题之火爆,已然成为一个现象级热点,这也可以反映一个现象:我们正处在全员过劳时代。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日本经济学家森冈孝二的代表作《过劳时代》。本书作者帮你分析,过劳趋势形成的原因。

1. 经济全球化的副产物:全世界过劳

1980年代是一个拐点,世界各国的工作时间从减少转为增加趋势。“过劳死”这个概念虽然最早源于日本,但过劳现象不是日本独有,而是早已蔓延到了全世界。

在美国,到1980年代末,人们的全年工作时间比20年前增加了163个小时。而在一直被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员工积极性较低的英国,人们的工作时间也在增加。2002年的一项调查发现,每6个英国人里就有1个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四分之三的员工会加班。

就连以工作时间短而著称的德国和法国,也逃不开过劳的浪潮,都出现了修改每周35小时工作制、延长工作时间的迹象。虽然在工会的强烈抵制下,35小时的工作制勉强暂时保住,但两国的劳动者还是不得不接受降薪、法定加班时间延长之类的条件。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人们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呢?本书作者森冈孝二提出,这背后的第一大原因,就是经济全球化。

“全球化”这个词儿大家都不陌生,它指的是跨越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活动,意味着世界各地彼此相连,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协作网络。

虽然全球化突破了国家界限,带来了更多的商机,但同时,竞争的范围也扩展到了全世界。原本你的就业对手可能只是在国内,而现在,世界另一头的人都在跟你抢饭碗。为了降低成本,同样的活儿,公司肯定会选工资更低、工作时间更长的人来做。比如,跨国服装公司会把制造工厂搬到东南亚国家,美国的一些公司会把电话客服业务搬到印度。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随着越来越多的业务搬离本国,自然会导致国内的工作岗位减少,就业竞争进一步加大。人们为了保住工作,往往被迫放低身价,接受更低的薪水和更长的工时。毕竟,你不肯做,总是有人愿意做的。

另外,“股价至上”的企业经营理念,也助长了过劳现象。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公司股价的表现成了管理者关注的焦点,而提高股价也成了首要任务。想快速提升股价有个捷径,那就是大规模裁员,这可以降低经营成本、增加利润,推动股价升高。因此,企业重组和精简人员的事情时有发生。不难想象,人手少了,工作量却不变甚至增加,员工过劳也就不可避免了。

所以说,全球化的协作网络,把世界各地的劳动者拉到了同一个竞争界面,对利润的追求和对压力的妥协,让人们的工作时间不断增加。

在全球化进程的背后,信息技术可以说贡献了重要的推力,然而,它也成了过劳时代的另一个幕后推手。

2. 方便也是一种罪:信息技术让职场无处不在

自从有了电脑、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我们的生活可以说是越来越方便,看新闻、购物、娱乐、社交,只要动动手指马上就能实现。然而,信息技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工作量、延长了工作时间。

按理说,科技的发展不应该提高效率,让人更轻松吗,怎么反而会引发过劳呢?在本书作者看来,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信息技术让工作变得标准化、简单化,导致就业门槛降低,所以很多公司会选择廉价的、可替代性高的兼职人员或临时工。比如说麦当劳之类的快餐店,食材加工全都有电脑控制的标准流程,服务员不需要任何特殊技能。也正是因为门槛低,就算雇主压低工资、延长工时,也不愁找不到人。

不仅仅是服务业,高科技产业雇用临时工和外包业务的情况也很常见,像电路板组装、软件开发等等。然而,这些工人的薪水往往不高,为了赚更多的钱,他们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接业务。

第二点原因,信息技术打破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对如今的很多人来说,手机、电脑和互联网都是办公的必需品。网络让工作更便捷的同时,也扩大了速度上的竞争,打破了沟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结果,就算员工不在公司,也要时时刻刻看信息、回邮件、接电话,渐渐地,工作挤占了生活的每个角落,让你无处可逃、压力山大。

最后,信息技术模糊了我们对时间的感知。过去一天才能做完的工作,用电脑可能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就能完成。我们的时间被压缩、加速,你越是觉得能很快做完的事,却越是不知不觉花了更多时间。结果,高强度的工作让人身心俱疲,不仅颈椎病、干眼症纷纷找上门,还可能因为压力而焦虑、抑郁。

如此看来,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既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却也让职场无处不在,工作时间无限延长。

当然了,付出就有收获,辛苦奋斗可能会换来升职加薪。可是,口袋里的钱多了,反而会进一步加剧过劳,这又是为什么呢?

3. 过度追求便利的消费主义是过劳死的帮凶

如果要问你工作赚钱是为了什么?估计答案除了保证基本的吃住以外,那就是可以随心所欲地买买买。自己赚钱自己花,确实让人很有成就感。但消费主义恰恰是造就过劳时代的第三大因素。

要知道,每个人在消费方面多多少少都有攀比心理,而随着广告业、大众媒体以及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跟风和攀比对象已经从身边熟人扩大到了整个社会。比如那些推荐商品的手机应用,其实就是利用了“别人有我也要有”的心理吸引用户。再比如,看到社交网络上的明星红人穿啥用啥、去哪儿吃饭度假,你也会想向他们看齐。

为了买名牌、请私教、吃米其林餐厅、去海岛度假,我们只能拼命工作,赚更多的钱。更有甚者,就算现在没钱,也要刷信用卡预先透支,然后再努力加班只为还款。结果呢,过度消费不仅带来了过度劳累,也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消费主义不仅延长了消费者本身的工作时间,也把商品的生产者拖进了过劳的深渊。在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影响下,如今的市场竞争激烈、产品繁多,为了抓住消费者的心和钱包,企业必须想尽办法,不断推出物美价廉的新产品和新服务,而这背后,是无数人加班加点的工作。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不仅对商品的价格质量有要求,还很看重便利性。然而,过度追求便利带来了限时服务,这种服务又触发了行业竞争,让“快”成了衡量服务好坏的重要标准。比如24小时便利店、外卖送餐、同城速递、网购次日达等等,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快速地得到想要的商品。可是,提供这些服务的收银员、送餐员、快递员,却成了过劳的受害者。

就拿便利店来说吧,为了提供24小时服务,企业往往会选择聘用廉价的临时工。这些临时工大都是同时打好几份零工的兼职者或者学生。试想一个白天已经送了10小时外卖的小哥,为了多赚点钱,晚上还要去便利店当收银员,过劳肯定是常态。

再比如,大型网购平台的商品经常是秒发、次日达甚至当日达。本书作者曾经做过一次实验,他周一凌晨在亚马逊下单了一本书,结果周一早上就送到了。根据他的调查,这本书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从仓库到他手里,需要亚马逊的夜班工人以1分钟3本的速度分拣出用户下单的书籍,还需要送货员深夜连续开车7小时送货,最后再由快递员送上门。可想而知,要满足那么多的客户,他们必须超负荷工作。

所以你看,在我们随心所欲花钱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人,甚至包括你自己,工作时间的无限延长。

4. 给过劳的自己踩刹车

如果要继续在职场奋斗,有什么办法能缓解过劳呢?本书作者给我们提了下面一些建议: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而“成功”的定义也不只是有钱有地位,应该试着在工作之外寻找生存的意义。比如,可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多陪伴家人、跟邻里朋友多多来往,建立更好的工作与生活平衡。

第二,适当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划清界限。比如告诉自己,晚上几点之后不要再看工作群里的信息或者邮件,或者在陪家人孩子的时候把手机、电脑放远一点,给私人生活创造空间。

第三,给自己留出放松休息的时间。就算工作再忙,也要留出足够的吃饭时间、细嚼慢咽,还要减少熬夜、保证睡眠。另外,法定的带薪年假一定不能浪费,这是放松身心、给自己充电的绝佳机会。

第四,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我们应该定期进行体检;如果在工作过程中觉得身体不适,千万别硬抗或者拖着,而是要及时就医。一旦真的发现了问题,也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最后,主动跟雇主沟通。有的时候,老板下达的任务,他并不一定清楚难度有多大、需要多长时间完成。所以在完成有困难、压力太大的时候,不妨跟对方沟通,商量更好的方案。

希望大家保重身体,活得健康快乐。

编辑|凉山

排版|凉山

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士30分钟精读一本好书。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