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动态] 感恩遇见——一舨书画精品展·研讨会实录

1 已有 117 次阅读   2023-02-13 16:30
感恩遇见——一舨书画精品展·研讨会实录 

2023年2月6日上午,“感恩遇见--一舨精品书画展”在西海岸艺投当代美术馆成功举办。

出席活动嘉宾:

青岛西海岸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党组副书记 彭少华

青岛西海岸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 薛建波

瑞源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于瑞升

北方美术馆馆长贾衍彬

著名画家 王伟

书画家、学者、曾任清华大学书画高研班工作室导师、山水教研室主任、河北美院客座教授、江山问道水墨画会会长 葛涛

北京庐灵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周文锋

新泰市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主席 陈广秀

馆长 宋忠义

青岛理工大学教授、著名画家 张志烈

山东省功勋摄影家、青岛日报记者 王群

青岛城矿集团董事长 杨宝臻

荣明美术馆馆长 李荣明

青岛石油大学美术系主任 王志刚

西海岸新区收藏家协会主席 王卫卿

央美源高考学校教学校长 王光东

书法家 杨贤玉

唐汉坊,著名画家 钮博

著名画家 一白

私享艺术杂志社主编 王成业,邵凯、蔡洪军,

青岛环球集团副总经理 尹郁武

青岛油画院院长、西海岸新区东区美术家协会主席 陈增慧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海岸新区东区美协副主席 张平

青岛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海岸新区东区美协副主席 于兆科

文物鉴赏家 管良泽

著名书法家 赵远军

山东美协会员、西海岸新区东区美协秘书长薛玉世等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现场

开幕仪式由青岛油画院副院长、青岛西海岸新区艺投当代美术馆馆长尹珊主持。策展人陈增慧先生、著名画家王伟先生、瑞源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于瑞升先生以及一舨老师先后致辞。

感恩遇见——一舨书画精品展研讨会

彭少华:我在书画方面是外行,所以我先做一个欢迎辞,首先我代表西海岸新区文联,欢迎隋老师回家乡举办画展,也欢迎今天到场的各位领导、大师、以及喜欢书画的老师们,能在正月十六这个时间欢聚在青岛艺投当代美术馆,作为青岛西海岸新区美术家协会的开年第一展,我认为在这个节点举办展会足以说明我们西海岸新区美术家协会对于隋老师的重视,也足以说明隋老师的艺术水准与作品分量,人们常说万事开头好,后面便都更好,所以在我们西海岸新区美术家协会第一个活动就能邀请到隋老师以及隋老师的朋友、粉丝,说明我们今年西海岸新区东区美术家协会的工作也会越来越好。我来到文联工作时间比较短,对于书画方面来说是一只“菜鸟”,但来到展厅之后我请教了在场的很多老师,如何鉴赏画作,我也希望在艺术的世界里面,收获更多,接受更多的滋养。我是一只“菜鸟”,也代表了大部分观者群体,从一个观者的角度而言,内行人有内行人的解读,外行人有外行的感受,我今天认真地观看了所有的画作,虽然有很多字看不懂,有很多画也没有办法给出相对专业的解读。

我谈谈给我的感触,中国画看重的是笔和墨,隋老师运用笔墨的功力大家应该都感受到了,给我最大的感触便是一种亲切和自由。美的艺术作品容易与人产生距离感,让人感觉只能仰视。但隋老师的作品会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人物十分生动传神;在西海岸新区没有看到过这样的作品,风格独特,特色鲜明,我相信看过隋牟老师作品的朋友,会铭记于心。

从创作主题上,我认为把一个复杂高深的主题,表达的亲切简单才是大师的功力,陈主席也和我谈到过,在创作的时候不要有太多的束缚,要表达出自己的心中所想。我看到今天展出的作品之中,有菩萨、罗汉等一些具有禅意的形象,但是我在隋老师画中看到的罗汉的形象,与寺庙中或他人的画作中看到的形象,是截然不同的,他们很欢喜,也很自由,这可能就是金刚经中说的“不住于相”,这种自由欢喜的形象也给我们带来了别样的震撼共鸣。虽然是第一次接触到隋老师以及他的作品,但是有一种犹如故人归的亲切。

我有留意到隋老师的画中也有一些菩萨的形象,这些菩萨给人的感觉也是放松亲切的形象。让我们在生活中可以更加了解佛学,更加贴近佛学,让我们理解到佛学的教义,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都是道场,都是在进行修行,这便是我感受到隋老师的作品所表达的含义。

我之前在手机上也看过隋牟的作品,但当到了现场却感受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力量与震撼,这便是我个人一些心得。在我来到文联这个岗位上的时候,我认为人不能什么都会,但是应该什么都学,至少是与工作有关的都要去用心学习。青岛艺投当代美术馆、青岛西海岸新区东区美术家协会,能邀请到隋老师来举办展览,是对我们各个方面能力的认可,这个展览也是给我们新区的艺术爱好者开眼界,也是为我们新区的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隋老师的展览可以说是意义深远的,同时也能看出陈主席的良苦用心,从去年开始筹备,到提前很久就在和我讨论这场展览,包括公众号的宣传都是陈主席一个字一个字的在修改,万事都怕用心,隋老师用心创作,让我们感受到经典之中的魅力。陈主席为了我们新区的美术事业也在用心奉献,包括尹珊院长也是在用心去策划。我在文联工作后的感受是艺术家们都不善言辞,但是做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我也代表文联表个态,文联今后也会认认真真的为大家服务,文联没有领导,我们都是在一个平台上为大家服务,多多交流,多多学习,希望我们的工作可以像文联的口号样“共文艺,共生活”,希望我们的文艺作品,可以给新区营造一个好的艺术氛围。陈主席选择青岛艺投当代美术馆就是为了让艺术融入生活,在人流量如此大的一个场所,虽然场馆不是很大,但是能真正让人们接受到艺术的熏陶与滋养。新的一年文联也会为各位更好的服务,也希望在场的领导,艺术家都在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成,健康平安,所得皆所愿。

葛涛:我和陏牟兄很多共同的经历,我们都是标准的青岛人,我去北京已经十五年了,隋牟兄二十多年了,我们都是怀揣着理想远去北京求学,游学,教学。隋牟兄的求学经历以及艺术造诣一直都是我非常尊重的一个学长。为什么说他是学长,隋牟兄是卢沉先生的学生,我是贾又福先生的学生,我们共同都是中央美院教学体系出来的。

隋牟兄是一个非常全面的艺术家。什么叫艺术家?我们当下的很多人,一说到画,就谈是画人物,或是画花鸟的。其实标准的艺术家应该是全能的,不该再有分别。你看齐白石、黄宾虹等这些艺术大家,他们都是全面的,所以隋牟兄的山水、人物、花鸟,书法乃至于鉴藏均涉猎,也都用了他最大的力量打了进去,这是我们从他的绘画上能看到。中国绘画,它是来自于传统。隋牟兄的绘画,他给人一个感觉,就是三笔两笔。画的极简,他不像我们当下看到的很多绘画,炫耀的都是作品有多大,有多少米长,而忽略了画的有多好,有没有学术价值。

我们看到隋牟兄的绘画,一笔两笔。它里面实际上承载的是千笔万笔的浓缩和沉淀、这是一个辩证关系。今天画展上,我们看到的大多数画是禅意人物,观音菩萨、罗汉、佛祖。其实禅意人物我们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末五代大和尚贯休,宋人梁楷,法常、清代的四僧,这些都是艺术大师。

这些大师的艺术都是归结在禅画这个大语境中的,它实际上是形成了一个脉络。如何从这个脉络继承,能继承就很难,你不用说创新。但是还要把这个脉络上的这种传统文脉语境上的精神,做到有自己的风貌,我们讲的特别的图象形态,这个在历代乃至于现在都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它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事。

我的老师贾又福他曾经谈过一句话,他说入古者深方能出古者远。这句话非常有道理。从他作品中每个物象,乃至题字,人物上的每一个点乃至聚焦成的线和面,点线面中的关系,组织的非常精致。他画的不是画,他画的是什么?我们内行人讲他画的是关系。他的画是从笔墨关系发展到他的情感关系的融合。

青岛有一个老画家说的很好,张朋先生,莫让理法拘活手,但使笔墨任纵横。他是我从小敬佩并求教的画家,他很早就看到了笔墨关系和绘画情感中间联系,因为学院派出来的人,非常注重笔墨关系,学术层面相对高,但是真实情感少。我们各地方的职业画家,真实情感非常多,才华横溢的人也非常多。但是很少真正能画到学术层面的笔墨关系。

我们去看展厅里的作品,一张人物画,随便去看一条线的两端,如果你看到的是有一样的状态,那他就是个低手,他就不懂笔墨关系。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看画途径。

从禅画语境中,我们会发现想变革是很难的。但是隋牟兄是有大智慧的人,眼光非常长远。他是看到了这一条文脉逻辑发展的远方灯火,禅画文脉逻辑发展的远方,是有星星点点的灯火。你没有功力是看不到的。陆俨少先生在八十多岁的时候说,我怎么觉得中国画还是有些光明,如果再给我二十年,我还能往前走一走。隋牟兄,他的大智慧就是他看到了这远方的灯火。他坚定的、孤独的走在这条路上。

如果你让我用几个词去形容他的画,或者他的人。我们俩只见过几面,偶尔在微信里头畅谈,这一谈就不是一二个小时,我们虽然都在北京,但是有点距离。只能在微信里交流,谈绘画、谈人生、谈境界、谈理想。我可以用一个词去形容他的画,我想了又想,最后归结是热闹中的侘寂。为什么呢,他的画朴素,生机,苍茫,寂静,你站在他的画前面的,不管你处在什么热闹的环境中心都能静下来。

侘寂是我们的唐宋美学,传到日本后形成了日本美学的一个重要支柱。我倒觉得在这里形容隋牟兄的画非常贴切的,热闹中的侘寂,大道上的孤行者。

我讲了两次孤独,并不是说他人孤独,它是一种境界。搞绘画的人都知道,当你画到一定高度,画到一定层面的时候,你就开始孤独了。为什么呢?你的画已经脱离了大众审美了。他是一个小众的东西,他是个自我的东西。脱开大众审美之后,他迎面而来的是什么呢?是学术层面的越来越高,个性的越来越强。他的所有的喜怒哀乐,实际上都是他自己和他自己在进行中,在绘画里边,这是一种境界。

绘画中的孤独,他会使一个画家清醒的看清了自己。绘画中的孤独,他会使画家同自己的良心在谈心。绘画中的孤独,他实际上能将画家看到他画面中的人性。为什么在好的绘画前你能留下泪来。那是因为作品融入了他所有的修养,包括他所有的精力。他并不是我想的画家都要画两笔技术换钱,这不叫艺术家。所以所有繁华热闹都会离我们远去。但是,寂寞这种艺术的特质,它能延长艺术家的生命。隋牟先生他无疑是达到了寂寞高度的画家,在在个时代是比较少有的。

金刚经有云,法布施的功德远远大于财布施。今天展览我看到很多从青岛和外地赶来的绘画学子,如果他能在这个画展上看到什么是好的艺术作品。如果他能在这个画展上能看到隋牟先生所走过的艰苦的艺术大道。如果有这个念想,我也想走这条路试一试,这个画展的意义就非凡了,主办方,和隋牟兄也就功德无量、善莫大焉了。

钮博:有幸能够参加隋牟兄的展览,说说我临时性的看法。我对隋牟兄的作品一直非常喜欢,包括我的夫人。她是广美毕业的本科生,我们俩都是他的粉丝。我就简单说一下:隋牟先生的“线”有一种神秘感,有一种不能让你释怀的东西,能抓住你,这是我的感受。

在远古时期有一个人仰观俯察,远思近取,用一实一虚两根线解释宇宙万物。阴阳之道由此而生。也奠定中国文化的基调。同时也赋予了线条神秘属性和信息含量。这个人就是伏羲。古时各部落有以巫的身份沟通天地的法师,我们看到的很多原始的岩画,实际上都是这些人画的。有很多我们能看清楚的形象,比如生活场景,狩猎场景等。还有一部分看不明白的东西,据说这些图像是部落法师做法后呈现的一种图像,这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神性。实际上画画,画的是什么呢?是人性以及人性深处延伸的一种东西,通过视觉语言表达出来的艺术形式。所以中国画说低很低,说高很高。

我是说隋牟兄的线条有一种原始感,有一种神秘的含量。

清初的李渔编了一部《芥子园画谱》,影响了日本的浮世绘,摧生了印象主义,改写了西方美术史。所以说这根“线”的魅力是相当大的。“线”在西画中作为一个独立的符号出现,其实是中国的文化赋予了西方绘画的灵魂。印象主义之前,他们的线只是打底稿的轮廓线,画完了就没有了,体会不到这根“线”在绘画语境中最直接的作用及审美价值。

我想隋牟先生线条的魅力是文化积淀所至,是阅历所至 ,也是他对书画独到的见解所至。他赋予了这条线丰富的 文化内涵,因此也就会耐品耐读。这条线也就有了独立的文化和审美价值。

我很喜欢隋牟先生的画,从中受到了很多启示。我经常翻看他的画册。从技术层面讲,我曾经和他说过,这根线是怎么画出来的,我怎么就画不出来。咱们说技术,但是这里面可能是心理状态,文化心理,当你的认知达不到的时候,这根线是画不出来的,法由心生,我是这么想的。就说这么多。谢谢各位聆听。

陈广秀:我与隋牟先生相识多年,亦师亦友,志同道合。曾多次参加过他的采风写生、展览,在一起交流的也很多,今天借此机会,谈一下我个人对隋牟兄作品的赏析。对隋牟兄作品定位的话,我认为是新文人画范畴,古代的文人画主要是诗书画印的结合,这些他都具备,并且注入了很多现代元素。好多人都说他的画好,有感染力,但就是说不出好在哪儿,这就是艺术的玄妙之处,也是他一惯主张的朴素简约却意境深远。今天我看了这些作品,主要是佛道人物。但除了这些,隋牟兄的山水、花鸟都是非常精妙的。这次场地有限,如果把隋牟老师的山水、花鸟一起办个展览,那将会更精彩。刚才大家提到线的问题,我很早也思考过,线是一个画家独有的特质,它是与生俱来加上画家后天的修为从心里流淌出来的痕迹。你是什么样的心就画什么样的线,齐白石就是齐白石的线,黄宾虹有黄宾虹的线,这就是自家语言。如能用镊子把这条线夹出来,不看原作,业内人都能辨出出自那位作者。线就是一个画家内在修养的外化,我觉得线是隋牟兄画的灵魂,他的线打动了很多人。它是怎么形成的呢,我认为还他个人品行和修为、修养的体现。潘天寿先生说过,画画就是苦修的过程。现在画家成千上万,画出成绩的不多。今天来看展的人很多,真正能读懂隋牟兄画的也不全是。隋牟兄的画算是小众,一般人看不懂,因为他已经达到非常高的高度。他是画道上寂寞的修行者,一路苦修,方得自在。我一直关注隋牟兄的为艺过程,近几年,他写起了大草,画面比以前更加自由更加灵动,使得线条更有丰富意味。画画就是解决一个线的问题,以点代线,由线带面,形成自己的笔墨语言,我觉得隋牟兄做到了,而且很完美。隋牟兄的画简练、简约,但不简单,他把心底里的这根线注入他无限情感和人生体验,吸引了很多人也打动了很多人。石涛云“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愿隋牟先生用他心里的这条线,在自由的水墨王国里,为众生写照,为万象代言。谢谢大家!

一白:隋牟老师是我比较敬仰的一位艺术家。这个这么多年,我一直很喜欢他的作品。但是这种喜欢呢,我想可能是来源于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对人生认知的角度,才互相之间有共鸣。

在座谈会上讲中国画,或者表达自己对中国画的一些认知,往往是说不清楚,它的确也是说不清楚的一个事儿。首先,中国画这个概念太广,广到什么程度呢?广到中国人画的都是。所以讲中国画这个事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前提,首先,就把这个范围局限在,最代表中国画精神的,最有中国画特色的,其他画种没有的。这就不是泛泛的中国画概念。它其实从宋代开始文人介入中国画,然后逐渐形成了最有中国特色,最能代表中国画特点的文脉传承。苏东坡提出了中国画的所有问题,一直到石涛解答了中国画的所有问题。这是一个文脉。

文脉传承是中国画最重要的一个特征,也是区别于其他画种的一个特征。

我自己体会到,隋牟兄的探索和实践,恰恰是在这条线上走下来的,他也就打入了中国画的核心。因为中国文人提出了很多中国画理论,同时又结合了对人生和生命的认知。尤其是佛教对中国画的影响,我们平时经常说禅画、禅意。其实我理解的禅画,不是你画一个罗汉、和尚。我看隋牟兄的作品,他的禅意不在形象上。如果主要是在形象上,他恰恰不是禅画。他真正的禅意,在整个的艺术过程,和生命的过程是融为一体。

我理解的中国画是没有线的,一笔就是一幅画。他在创作的过程是住在当下的,就会把当下所有的因缘、情绪、身体、以及所学的东西,以一种形态凝固在笔墨的每一个瞬间。保持了这种状态,这就是一种禅意,一种古意,这就是中国画。也是区别于其他画种最重要的一个点。其他画种到了最高阶段也是这样的,但是表述方式不一样。我们中国人。表述方式就是画要有古意,有禅意,画要表达你的生命的理解。只有这样您这张画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张平:看了隋牟先生的画,给我最大的触动是心静,在这么一个烦扰的环境下,还能保持如此心境,实属难得。刚才大家都提出了中国画的“线”,我也在研究“线”,展厅里的作品,隋牟先生用了很多是枯笔,枯笔给人带来一种静寂的感觉,这是很难的。再有就是隋牟先生的作品造型夸张,这种夸张是在准确的基础上进行夸张,也是把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这是他作品的特点。今天画展来的人不少,不管懂与不懂,大家都有一种感受,每一位来参加展览的朋友都对隋牟的画有一种感受,就是对他作品的认可。

现在画展很多,画画的人也都很牛。但是作品能给人以一种感受的不多。

我对禅学,佛学研究不多,但是看了这些作品,我很有感受,能得到很多启发,我感觉每幅作品能变成山水,因为我它的味道很好。品味,“品”实际上是指他的境界,“味道”恰恰是他的造型和笔墨。作品有了“品”,就到了高度了,也就够格了。

隋牟(一舨):承蒙各位老师们抬爱!在座的每一位朋友的发言我都很珍惜,我很真诚的感谢大家有机会参入进来就专业的个人观点,认知,学术的高度上来分析我的这些作品,也是给予了我学习进步指明了方向,我会继续努力的做好自己。非常感谢文联和油画院提供这么好的一个环境来展示我的作品。

原本想着是在过年的时间里,通过这么一个展览,大家聚一下,相互间多些问候与关注拉近各位亲朋好友的情谊。

刚刚大家也都听到了各位老师的发言,这些人都是我们专业里边的“精英中的精英”都是开悟的智者,所言都非常的专业,有学术,有观点,虽然是在捧我却又不失自身的专家风范,不落恭维之嫌,又倒出了真理,这就是学养,是一种学术态度。这次展览我们依托了油画院,画院本身就是一个学术机构,是做学问做研究的地方。所以我们做事儿,还是要按照严谨的态度去做。刚才大家说了很多,其实都在抬我,我脸红了好久,我自己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真正优秀的人是他们而不是我!我要继续努力才不负各位老师的加持!

我觉得西海岸这个地方已经张开了怀抱迎接各位优秀的老师们,以后我们可以常来常往。可以联合起来多做的事儿,多做点专业的活动,把好的、优秀的艺术奉献给我们这方热土,每年都把这事当成个事儿去做,一边交朋友一边做事儿,我觉得还是挺好的。还是要感谢大家。希望大家多聚多聊,多亲多近,谢谢大家。

陈增慧:各位老师的发言从不同的维度把隋牟老师的人品、艺术塑造起来了。以前可能是一个比较平面的一个形象,现在丰富了,立体了。今天的研讨会使我受益匪浅,我想在座的各位也有这个感受。

隋牟老师在当代中国画坛是有重要的地位的,我很早以前就关注他了,我们都是西海岸人,我们在宋庄的时候,住隔壁很长一段时间,看多过很多学生跟随他研习中国画。关于隋牟老师的作品大家谈的比较多,我就不深入探讨了,我想谈谈我们青岛油画院、艺投当代美术馆,今天的展览我感觉很成功,站在艺术为人民服务的角度,我们的目的达到了。我们青岛油画院在大众心目中是专业学习和研习的地方,很多人不敢冒然进去,但是艺投当代美术馆是对公众免费开放的,虽然我们这个地方小,但是我们坚持学术,办有学术高度的展览活动。今天隋牟老师展览结束以后,紧接着会办一个全国性的展览,而且我们已经和新华书店达成共识,楼上2000多平方的空间可以拓展为美术馆新馆使用。

艺投当代美术馆我们运营一年多了,也举办了十多场展览。接下来我们会推出新人展览,不管是你是偏当代性的,还是传统性的,只要是有学术性的,我们都欢迎,借着今天这个展览,把我们的计划和大家讲一下,同时欢迎各位书画家来做客,办展览,把优秀的作品展示给我们西海岸市民

隋牟(一舨),原名隋宝森。生于山东胶南。现居北京,书法家、画家、收藏家。

 作品欣赏

枯寂 33x33cm 2021年

雅集 33x33cm 2021年

莲花 17x34cm,2021年

西来意 34x50cm(2022年)

相思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7x68cm (2021年)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生处 一作:深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7x68cm (2021年)

过江图 23x33cm(2022年)

三念诵图 33x33cm,2022年

和尚家风 33x26cm(2022年)

观音大士圣像 17x23cm(2022年)

四念诵图 34x136cm(2022年)

莲花消息 136x34cm,2022年

持莲观音 136X34cm,2022年

罗汉图 23X8cm,2022年

观音大士 33X20cm,2022年

莲花供佛 32×45cm,2022年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