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作赏析] 知书 | 什么是日本

6 已有 97 次阅读   2024-07-06 16:40
知书 | 什么是日本
搜狐文化 2024-07-04 14:17
中国与日本,分别秉持着大陆国与岛国的基因,经历了数千年的交流、融合、挑战、动荡、合作。众多学者将日本和中日关系放回更长远的历史尺度中以获得更清晰的图景。道德规则、价值观念、历史文明等差异,造就了中日文化与思维方式的不同。
分享好书,共同阅读。本期知书栏目,搜狐文化编辑部为大家推荐12本关于“什么是日本”的好书,从多元的视角,审视构建这个独特的国家。
#1
日本史
[日] 坂本太郎 著 汪向荣 / 武寅 / 韩铁英 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6
作为经典之作,《日本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看日本思维。在二战后日本人所撰众多通史性著作中,本书被认为是一部“既不套公式,也不虚构捏造”的研究日本历史的“入门书籍"。内容上不仅以时间为脉络,叙述了从史前一直到战后的日本政治更迭,同时还对各个时期的文学、艺术、建筑、学术乃至经济都有一定介绍。
#2
拥抱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
[美] 约翰·W·道尔 著 胡博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8
二战过后,日本被美国单独占领。对战败者日本来说,这个被彻底打垮的国家快速转变姿态,放下军国主义,与强者为伍;对征服者美国来说,战争时期的疯狂敌人转变成了“女性化”的被征服者、受控者。就这样,战败者与征服者共同“拥抱战败”。
书中内容围绕着“拥抱”这个概念展开,1945-1952年期间,在美国军事占领下日本社会的诸多变化,包括日本民众在战败初期艰难的生活、海外日本兵回国后受到的歧视与自卑、日本政府为保卫日本良家妇女的贞操而设立的慰安场所、日本民众对驻日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的广泛接受并将他视为另一个“天皇”……全景式地展现了美国占领时期日本社会变革的方方面面,是对战后日本最全面、最重要的研究著作之一。
#3
活着回来的男人:
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
[日] 小熊英二 著 黄耀进 译
上海三联书店 2024-3
作者以一名倾听者和记录者的身份,坐在父亲小熊谦二面前,听他聊起战争、死亡、生存和命运。小熊谦二作为一个疲于应对现实生活的普通日本人,“既没有支持战争的自觉,也没有反对的想法”,他被征兵、战败被苏联俘虏、到西伯利亚做劳工、回国后被关进结核病疗养所、病愈后逐渐获得富足生活、参与战后赔偿审判……
这本书既是口述历史,也是民众史与社会史。通过庶民视角的日本现代史,深入理解一个普通市民眼中的战争、社会与国家。展示了日本社会鲜少被记录的“大多数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了解身处社会最底层、无法抵抗权力摆布的普通人。
#4
现代日本的缔造
[美] 马里乌斯·詹森 著 莫嘉靖 译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理想国 2024-5
提起日本,最先跳入脑中的关键词是什么?新干线、东京塔、还是曾经啤酒花一样高速腾飞的繁荣经济?日本可以说是亚洲最先迈入现代化的国家,这些代表着现代与生产力的事物,构成了当下的日本。但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无论在职场、家庭还是学校都等级森严、看重忠诚,职场流动率低、以“物哀”为核心的审美体系,在物质层面之下包裹着的日本的精神内核却又显得尤其传统。
《现代日本的缔造》一书跨越四个世纪,以关原之战为起点,以现代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为线索,带领读者走过江户、明治、昭和、平成时代,环环相扣地探讨日本的政治与经济、思想与文化、军事与外交,详细地为我们重现了日本跌宕起伏的现代化之路。
#5
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
[美] 鲁思·本尼迪克特 著 吕万和 / 熊达云 / 王智新 译
商务印书馆 1990-6
这可能是很多人认识日本的第一本书。在日本文化中,名誉被视为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事物。一个失去名誉的人将失去生存的价值,因为名誉即是灵魂,没有名誉,人只是一具行尸走肉。对武士而言,刀便是其灵魂的象征。《菊与刀》揭示了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包括尚礼与好斗、喜新与顽固、服从与不屈等等,而这种异常矛盾的民族特性贯穿于整个日本文化之中。
作者采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将日本皇室的家纹“菊花”与象征武士身份的“刀”作为鲜明的对比,从外部视角深入解释和诠释了日本文化中看似矛盾的方方面面。
#6
禅与日本文化
[日] 铃木大拙 著 钱爱琴 / 张志芳 译
译林出版社 2014-11
禅宗以外的佛教各派给日本文化所带来的影响,似乎仅仅局限于日本人生活中的宗教方面,而唯有禅宗超越了这个界限。禅,对日本国民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然而在中国,情况却未必相同。虽然禅宗与道教的信仰和实践,以及儒教的道德广泛结合,但它并没有能够像在日本一样深刻地影响国民的文化生活。
铃木大拙认为,禅在日本人的性格塑造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整个大和民族的文化都与禅息息相关,离开了禅,也就无法真正理解日本文化的精神内涵。
#7
日本之镜:日本文化中的英雄与恶人
[荷] 伊恩·布鲁玛 著 倪韬 译
上海三联书店 2018-4
无论是黑泽明的电影、三岛由纪夫的小说、文乐《忠臣藏》、宫本武藏的传说,或是黑帮片与家庭剧,伊恩·布鲁玛都信手拈来,幽默风趣地探索有如镜子般反射出现实的戏剧性幻想。强调礼节、秩序及仪式,温柔文雅、合群顺从的日本人,其大众文化中却处处糅合了极端病态的暴力与色情美学。以“家庭”为价值判断的核心,对“母亲”“父亲”形象的期望、幻想,造成日本人对性别的焦虑与矛盾。
作者文笔大胆,内容引人入胜,既怪诞诡奇,又充满智慧……他对日本大众文化中病态怪诞的行为提供一个与众不同的解释,让读者能理解这个被迫温文尔雅的民族如何借由“人为”的风格化与仪式感,寻求压抑自我的解放。
#8
中國與日本:1500年的交流史
傅高義 著 毛升 译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9-11
这本书是傅高义教授最后的一本著作,他以前写了《日本第一》,更广为人知的是2012年出版的《邓小平时代》。作者更加迫切地希望中日两国的读者能够阅读这本书。如他在前言中所述:“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总在考虑如何使该书的读者不只包括西方人,也包括中国和日本读者。”
在写作上,作者将自己化身一个旁观者,站在1500年的历史框架下谈中日关系,并且进行的客观理解,希望能对改善关系有所贡献。内容上着重梳理隋唐时期、甲午战争以后、以及1970年代后中日之间三次的大规模交流与学习,将中日关系放回更长远的历史尺度中以获得更清晰的图景。希望通过直面历史,解开中日问题的死结。
#9
中日交流两千年
[日] 藤家礼之助 著 章林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后浪 2019-6
“如果仔细地探讨历时两千年的交流史,我们会发现其间曾有过中断,也有过对抗,并且这些交流和中断的状态的状态也彰显了日本传统政治的特质。这无疑是很吸引人的。而且,虽说中日两国同文同种,但日本在接受中国文化的时候,经常对接受的对象进行微妙的改动。这种接受文化的方式,似乎也体现了日本文化的特质。这也是令人很感兴趣的。”------藤家礼之助
交流、融合、挑战、动荡,《中日交流两千年》从日本立国进入中国古籍谈起,通过倭王金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落处天子”的国书事件、遣唐使、入宋僧、文永–弘安之役、倭寇、勘合贸易、甲午战争等事件及近代之后中日关系的起起伏伏,梳理了两国交往的大事件,串联起两千年的互动交流史,对中日两国的交流历史尤其是和平交流历程做了很好的普及性介绍。
#10
道德的中国与规则的日本
孙绿江 著
中华书局 2010-7
在中国,公与私是一对矛盾,只有“大公”才能“无私”;在日本公与私并行不悖,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中国鼓励职工努力的办法是在前面放上几个成功者,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日本则是在众人之后放开几条狼,让它们吃掉落在后面的人。中国人认为爱情与婚姻的统一才是理想的婚姻;日本人认为只要夫妻遵守规则就是理想的婚姻。
孙绿江认为中日两国的核心差异在于——中国重道德,日本重规则,由此构成了中日文化与思维方式的不同。并且围绕这一核心差异,从宗教、哲学、语言文字、价值观念、教育、生活方式、人际关系、文学艺术等方面对中日两国进行了全方位的对比,力图为读者呈现出中日文化各自鲜明的特征,有助于从深层次上理解中日两国的不同。
#11
东往东来:近代中日之间的语词概念
陈力卫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6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被迫流亡日本的梁启超,为了尽快从日文书刊中汲取最新的学术知识,想出了一套不用花长时间就能读懂日文的速成法,这就是所谓的“和文汉读法”。利用此方法,他将大量的新概念、新思想积极而迅速地介绍到自己编辑的中文杂志《清议报》《新民丛刊》《新小说》上去。曰“使初习日文,径以中国文法颠倒读之,十可通其八九”。
以往研究多偏向甲午以后日文影响中文的侧面,此书则力证1880年代以前还有一条中文译著向日本输送西学概念的渠道,考察了晚清西学“东渐”到中国以后再次东传日本的过程,以及日本“东学”在中国引发的反响,并对具体语词概念的日本渊源作了回溯。揭示“中日同形词”背后的历史脉络,既重视字面上的词源追溯,更呈现概念在“搭乘”汉字词这趟快车旅行过程中的种种分化与变异。
#12
小姨多鹤
严歌苓 著
作家出版社 2016-8
严歌苓通过设定在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的背景,从小切口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作为关东地区“开拓民”的后代,日本孤女多鹤在全村人的“有尊严的自我了结”中幸存下来,面对死亡,她本能地逃跑,一切外在的价值观念在生的欲望面前显得脆弱。张俭、多鹤和原配小环,故事以对中国当代史的深入、精到的把握,以一个跨国作家的宽阔视野,表现了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故事。
《小姨多鹤》不再纠缠于历史的功过褒贬,它将历史作为一个客观存在,将历史置于背景之下,重点表现历史长河的激荡中人们的情感历程,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默默无闻的“失语者”,用文字的力量揭示她们的存在。
统 筹 | 钱琪瑶
编 辑 | Kean
渠 道 | 袁立聪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未经搜狐文化授权不得转载,欢迎分享转发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