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于明诠:妙,与“美丑”无关丨私享艺术

2 已有 75 次阅读   2024-09-03 18:26
于明诠:妙,与“美丑”无关丨私享艺术
私享艺术 2024-09-02 15:42
编者按:在中国当代书坛,于明诠是一位艺术创作自觉者,一位审美自由探索者,于书法理论亦有独到见地。他的书写,有诗人气质,正好暗合了他的“审妙”论;他关于“书法本体”与“展览体”的思考,是他“时刻警惕‘被主流’”的佐证。他沉浸于审美的思索探究,这也是抵达艺术本源的唯一路径。正是这一点,让他成功地避免了掉入“匠人”的泥沼。于明诠于创作之高蹈实践,也昭示了书法艺术的更多可能性。将书法视为“书法家的‘心事’”,在我有限的视野里,这应是于明诠的首创。只此一语,已是无限抵近或抵达中国书法的本质。
——张方明
于明诠,山东艺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中国书协行书委员会委员
于明诠:妙,与“美丑”无关
浅见以为,古今书法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侧重以技法征服读者观众的“外向型”;二是注重自我释放的“内修型”。两者固然有前后交叉,有重合,但细究起来,本质却截然不同。
故,各自的学习方法、追求、结果及评判标准也因此而不一样。当下,大部分属于前者,前者的“好”容易被理解、被认可;后者的“好”求得理解与认可,则相对比较难。或者说后者也自然不必在乎认可不认可,不主动“求好”。在他们看来,因为求表面那点“好”,害了太多有才华的书写者。
中国传统艺术,不仅仅是书法,也包括诗文、绘画、戏曲等,从来不是什么简单的“审美”“审丑”,而似乎恰恰是一种模模糊糊的“美丑不分”。但也恰恰是在这“美丑不分”中,更核心、更本质也是更关键重要的,却是“审妙”。而“妙”,则往往又“不可言”。
骆宾王诗《咏鹅》300cmx46cm
玫瑰热烈浪漫,美!牡丹艳丽富贵,美!或许都有道理。但在中国文人眼里,玫瑰与牡丹都比不上一棵兰草,开不开花甚至都沒关系。美吗?不是;丑吗?也不是。是什么呢?是有“品”。品,是什么?是一种人格化的境界,不是美丑说得清的。若追问,只能是妙不可言的“妙”。
在多年的创作中,我时刻警惕自己“被主流”,有意地躲避甚至反对所谓“大众审美”。窃以为,写字画画是大众的,而有关写字画画的书画艺术,则与大众关系不大。说我的字我的画漂亮,我苦笑;说我的字我的画丑,我也苦笑。想追求一点“妙”,太难。折腾了大半辈子,也不知道碰到点儿皮毛没有。
刘昚虚《阙题》262cmx46cm
因此,我个人特别注重点画的意趣,把这点儿看得很重,戏称之“有意思的那点意思”,偏重作品的“画外音”。为此,又偏好破败、邋遢、枯寂、荒率、任性、稚拙、慵懒、野逸甚至滑稽、不守规矩,偏好行笔过程中努力控制却又控制不住的“拧巴劲儿”,渴望“意外之笔”的惊喜。因此,在创作上,拙以为没有什么绝对的“败笔”之说,只有被运用得是否恰当、高妙而已。若按一般写字的败笔标准衡量,宋徽宗瘦金书大半是“蜂腰”“柴担”,刘石庵尽是“墨猪”,而康南海就是一堆“烂草绳”。
我不认同书法“形式即内容”以及书法本质为“形学”的说法。拙以为书法艺术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即笔墨之“形”与文字之“义”,各占比例有多寡,后者可能仅占百分之几甚至更少,但绝对不是0。在作品境界的塑造上,文字之“义”则绝对不是可有可无。
王之涣诗《登鹳雀楼》328cmx46cm
书法不同于任何一门艺术,与年龄、阅历、情感积累绝对不能分开。人书俱老,不是说人年龄越大写得越好,而是说人老书也老很难,是个境界。以今天人的平均寿命论,60岁之前都是“热身”,70岁不退步还有进境算“入门”,八十岁敢“衰年变法”而且还不“掉下来”,大概有望能进入“候选书法家”系列,就有点“人书俱老”的意思了。若死了30年还能站得住,大概才能有资格算是成功的书法家。
像林散之说的“站住三百年不倒”,那就是大书法家了,一百年出不了几个。诗书画印文史哲不能分,一辈子折腾,远远不够用。我今年60岁,正值“热身”阶段。生命不息,折腾不止。不是折腾书法,而是借书法折腾自己,折腾自己的精神灵魂,让自己“一刻都不得安宁”。这样说,绝非矫情。
白雨斋词话一则 180cmx48cm
窃以为,今天很多人热衷于讨论“书写的边界”并热火朝天地探索,其实与书法艺术基本无关,那只是“什么算写字什么不算写字”的事儿。至于书法的艺术的“边界”,当然可以探索,但决定书法艺术最终高低成败的,不是“边界”,而是“境界”。而境界,如亚栖所说,“只可心悟,不可目及”。言说,终究是徒劳的,一说就错。自己心里有,它就在;自己心里没有,它就真没有。你当然可以据此说境界、韵味之类的说辞都是故弄玄虚甚至是蒙人的。故,笔墨的事,说到底是用一辈子去“修”自己的“心”。修好了,也许就能看见。
“展览体”这个说法就是我2011年一篇小文章提出来的,发表在当年《书法》杂志上,这是我对当下“伪传统书法”大行其道的感受与批评。我们这一代,也包括下几代的书法作者,都是从万花筒般的展览中走过来的。我批评当下书坛创作现象,其实是从中“照见”自己的浅薄,反思自己走过的弯路。人过六十,某种意义上说,生命已渐渐进入“倒计时”。无心旁顾,伏下身子,系紧鞋带,赶路要紧。
风神清洒庭前雪 画法空灵烟外山 138cmx34cmx2
静坐自然有得 虚怀初若无能 180cmx48cmx2
花甲初周金石寿 林仕富集画图新 325cmx45cmx2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260cmx46cmx2
无迹方知流光逝,有梦不觉人生寒 138cmx34cmx2
一双童子浇红药 百八真珠贯彩绳 138x34cmx2
龚定庵己亥杂诗八首 138cmx23cm
四进士宋世杰造像 34cmx34cm
王维诗八首180cm×48cm×4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