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黄帝内经》第三部养生篇 第廿一集起居有常《四气调神大论篇》

6 已有 2104 次阅读   2018-01-07 11:04
《黄帝内经》第三部养生篇 第廿一集起居有常《四气调神大论篇》

刘先银书法题字作品

刘先银书法题字作品

刘先银题写书名

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六十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黄帝内经》解释辞

    《黄帝内经》第三部养生篇 第廿一集起居有常

  【提要】起居顺天应时。顺应四季的规律,是养生的重要内容。一位一百二十岁的道长独自生活在大山里。

起居有常,即生活起居有规律,合乎卫生。这是《黄帝内经》养生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黄帝内经》指出,人与大自然,人的生命活动与大自然的规律相应相参。既然如此,人的起卧则必然要顺应天时,顺应四季更替的规律。

对此,《黄帝内经》有一段极为精彩的论述:(字幕:《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原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春天的三个月,这是万物复苏,天地生气勃发,万物生长欣欣向荣的日子(阶段;时期)。

(字幕: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

人们应当晚睡早起,漫步于庭院。披散头发,舒缓身体,使神志岁春意生发。

(字幕: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这是顺应春天的规律,是养生之道(必须遵循的做法)。

(字幕:逆之则伤肝。)

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伤害肝(影响肝脏的生理功能)。

(字幕: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花实。)

夏三月,这是万物繁茂秀美,天地阴阳之气交合,自然界的植物结出果实的日子。

(字幕: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

人们应当晚睡早起,不要厌烦白天时间长,使胸中没有怒气。这是顺应夏季的规律,是养长之道。违背这个规律就会伤害心。

(字幕: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秋三月,这是万物成熟的日子。天高云淡,秋风渐凉,大地的暑热和潮湿已经散去,地气清明。(字幕: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人们应当早睡早起,鸡鸣时分起床,使神志保持安宁。这是顺应秋季的规律,是养收之道。违背这个规律就会伤害肺。

(字幕: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

冬季的三个月,这是万物潜伏闭藏的日子(阶段;时期),天寒地冻,正是需要保护和不能扰动阳气的时候。

(字幕: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

人们应当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到日光显露后再起床,使神志像隐藏一样平稳,安静。

(字幕: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这是顺应冬季的规律,是养藏之道。

(字幕:逆之则伤肾。)

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伤害肾。《黄帝内经》详细地论述了人体阴阳之气,随天地运行变化的状况,指出了人的最佳睡眠时间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起居有常的内容颇多,但睡眠却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因为睡眠与饮食、运动、呼吸一样,是人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的大都市,夜生活可谓多姿多彩,名目斑杂,花样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酒吧、卡拉OK、歌舞厅、桑拿浴、夜总会等等,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必需。但是,长期的夜生活给人的身体带来了不少弊端,增加了癌症、抑郁症等疾病的发病率,人们在深夜的欢娱中透支了生命。古人有“一夕不卧,百日不复”之说。意思是一天不睡觉,对身体造成的损害,一百天都难以恢复。民间也有谚语:“会吃不如会睡”;“吃人参不入睡五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竹简《十问》中写道:“为道之百编,而卧最为首。”就是说,养生之道有很多,而睡觉却(最)是首要的。正因为如此,古人才有诗云:

花竹幽窗午梦长,此中与世暂相忘;

华山处士如相见,不觅仙方觅睡方。

(陕西华山玉泉院)

西岳华山北麓谷口,有一座道观,名玉泉院。院内绿荫蔽天,水石环绕,迴廊曲折。据说,这座道观是由中国历史上一位“睡功”大师所创,这位大师名叫陈抟。

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安徽亳州人。《宋史》记载,陈抟生活于五代宋初年间。少年时代熟读经史百家之言,好佛学,医理以及天文地理,在诗方面有一些名气。后来考进士不中,自己悟出了世间浮华都是过眼云烟,于是他游历名山,求师访道,长期隐居在武当山、华山、少华山,成为一名著名的道士。然而,真正让陈抟闻名天下的,却是他独特的“睡功”。相传,陈抟的睡功了得。《宋史》说,他一睡便数十日甚至上百日不醒,令人瞠目结舌。这种说法或许夸张了一些,但睡觉,却正是陈抟的独门养生方法。古籍记载,陈抟以这种独特的养生术,活了118岁。

(福建福清龙回镇西亭村)

福建省福清市龙回镇西亭村有这么一位老人,老人名叫潘三只,今年114岁了。家里五代同堂,共有八十多人。潘三只老人身体非常健康,眼不花,耳不聋,腰不弯。她一生热爱劳动,至今还闲不住,整天做这做那,忙个不停。(潘三只 114岁)同时,她的力气大得惊人。你看,把满满一桶水从深井里提上来,轻轻松松,恐怕许多年轻人还做不到呢!镇上的人都尊敬这位百岁老人。开食品店的老板们,只要见老人从店前走过,便会送上水果、点心什么的,请老人品尝。老人不大爱说话,有时会静静地在家门口坐一会儿。据介绍,老人爱吃红薯稀饭,并且饭量很大。最有意思的是,老人特别能睡觉,每天下午四点开始入睡,到第二天上午八、九点钟才起床。虽然比不上陈抟,但每天足足睡18个小时,已经大大超出一般人的睡眠时间了。

“(老人)没有什么病,身体很健康。”

“(老人家)她晚上一般是几点钟睡觉,你知道吗?”

“她下午四点多钟就吃完饭(睡觉),睡到第二天九点多钟起床。”

“晚上十点多睡觉?”

“四点多。”

“哦,下午四点多。”

“下午四点多吃完晚饭,吃了晚饭就睡觉。”

专家认为,青少年的睡眠时间,应不少于10小时,成年人以8小时为宜,老年人也不得少于7~8小时。我国自古就非常讲究睡眠的环境。卧室内安静,卫生,空气清新是最基本的要求。那么,睡觉之前应该有哪些准备呢?宋代温革曰:“足是人之底,一夜一次洗”。洗脚,是睡前准备的最重要的环节。谈到热水洗脚,人们是再熟悉不过了。其实它是一种古老的养生方法,在医学上,称之为“足浴”。有专家的养生秘诀是:“晨起三百步,临卧一盆汤”。这“一盆汤”指的就是洗脚水。脚部是足三阴经的起始点,又是足三阳经的终止点,踝关节以下就有60多个穴位,如果经常用温水洗脚,能刺激足部穴位,增强血液运行,调整脏腑,疏通经络,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祛病除邪的目的。我国有民谣这样说道:“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去;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概括了四季洗脚的益处。脚掌心有无数的神经末梢与大脑紧密相连,所以按摩脚心能强壮身体,防止早衰。经络与脏腑,与体表各器官组织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有规律地协调着整个机体的生命活动。而通过足浴,主要是刺激足部经穴,以激发经络调控作用,使人体阴阳气血(达到)平衡,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这与现代医学的反射学说、循环生理及医学全息理论等不谋而合,相互印证。

另外,古人强调,睡眠要“先睡心,后睡眼”。就是说,睡眠时要把脑中的千头万绪都加以摒除,安定心神,心静了,才能有好的睡眠质量。

关于睡眠的姿态,古人也十分讲究。孔子曰:“寝不尸”,而要“睡如猫,睡如狗”。就是说,睡觉的姿式应该像猫狗一样侧身踡曲,而不应该直挺挺地仰卧。医学大师孙思邈说,曲膝侧卧,有益人增长恢复气力,胜过仰卧。

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保健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医史学会委员,周贻谋先生说:“这个《脉法》里面有一句话:‘寒头暖足,乃圣人治病之道也’。这句话,很有价值,我们现在还用得着。头部要保持寒凉,足部要保持温暖,这个是养生方面要特别注意的。还有人做过科学实验,枕头让它温度低一些,比被子里的温度要低十度,用这样寒凉的枕头睡觉,可以提前入睡,可以提高睡眠质量。这就体现了马王堆出土的医书里讲的‘寒头暖足’这四个字在养生方面,在防病治病方面,至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山东泰山三笑石)

相传,古时候,有人在泰山脚下看见三位老人,尽管年纪都已过了百岁,可是精神饱满,没有丝毫老态。三人聚在一块大石头上,下着棋,嘻嘻哈哈地欢乐不已。路人出于好奇和长寿的愿望,上前拜问:“您三老何以能这样长寿健康?”一位老人说:“室内姬粗丑。”另一位老人说:“量腹接所受。”第三位老人说:“暮卧不覆首。”第三位老人说的就是晚上睡觉时不要用被子蒙着头。

古人对睡觉的床和枕头也十分讲究。古人认为,床铺的位置应头朝北,脚朝南。这与今天养生专家的认识是一致的。从保健养生的角度,古人用绿豆、柳絮、菊花、茶叶、通草做枕芯,这些东西,各自都有清热明目的作用。大概,全世界属我国的枕头花样最多,自古以来,便有布枕、藤枕、竹枕、瓷枕、瓦枕、陶枕等等,令人目不暇接,有的山区,还有用石头做的枕头。各种材料的枕头,是否有着各自的功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些枕头之所以出现,大概绝非偶然,它一定有它自身的道理。

(四川江油北城乡大坪村)

据四川江油市老龄委介绍,本市北城乡大坪村的大山上,独自住着一位年过百岁的老道长。由于老道长的住处与这边隔着一条水流湍急的富江河,所以老道长几乎是与世隔绝。这听起来有些神秘。于是,我们迫不急待地往大坪村赶去。等接近目的地时才发现,这里的“路”实在是太难走了。隔着富江河,我们看见了对面山壁上的草房。村支部书记告诉我们,那就是李道长的家。

我们沿着陡坡走下来,到达岸边,远远看见对岸撑过来一条小船。撑船人正是我们要采访的李道长。

李道长,原名鄂尔米加,是鄂伦春人。(鄂尔米加——李道长 120岁)生于光绪6年,即公元1881年,我们采访时已经整整120岁了!令我们难以置信的是,李道长看上去完全没有百岁老人的摸样,岁月似乎太关照他了,以致还没有来得及在他脸上留下什么痕迹,便匆匆掠过了百年。(下面是采访者和老人在小船上的对话片段)

“公历是多少年?”

“我没学过公历。”老道长说。

“你是鄂伦春人吧?”

“是。”

河水清碧,大山翠绿,我们进入了一个奇特的意境之中。(小船到了对岸李道长家的山下岸边,我们一起岁老人下了小船,)李道长不紧不慢地踏着石阶,一步一步朝山上走去,大概有些累了,他停住脚步,站在那里喘息了一下。突然,我们发现,李道长虽然做了一个道士的发式,却似乎留下了一个痕迹,清晰可辨,这与清朝的大辫子发型十分相似。李道长的小黑狗对我们狂吠起来,态度不大友好。

李道长生气地呵斥它:“听招呼!听到没有!”

我们走进草房,只见简单地陈设了几样不起眼的家具,显得有些零乱。我们看到草房充分利用了山壁凸出的岩石,既可透气又遮住了风雨,一举两得。李道长坐在草房门口休息。这个位置,可以凝视对岸的群山,可以遥望远去的河水,从而可以进入联想,进入回忆,进入一种只有李道长本人才能品尝的意象中。

“那李道长每天晚上都干什么呢?”采访者问。

李道长说:“一个人在这个地方,也就是休息休息。”

“什么也弄不成。”

“一个人休息。”

“一个人。”

“书呢?看看书吧?平时。”

老人摇摇头:“不想看。已经老道什么程度了!”

“你眼睛不花吧?”

“大字看得到,小字看不到了。”

“耳朵还好?”

“耳朵能听得见。”

“牙也挺好?”

“不行,落了。这是第二口牙齿了。”

“那平时也喜欢喝喝茶吧?”

老道长点着头说道:“喝喝茶。”

“茶,就是本地茶?”

“本地茶,白茶。有的时候也买点花茶。看条件吧。”

“吃东西也是看条件。”

“也看条件。有就吃,没有就不吃嘛。”

“你有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

“没有。”

“辣椒喜欢吃吧?”

“不喜欢。”

“酒呢?酒喝不喝?”

“不喝。”

“那么,道长一个人生活在这里,会不会觉得很孤独?很寂寞?”

“我呢,就是喜欢这样的生活。”

“喜欢这样的生活?”

“喜欢一个人生活。”

“平时也不跟外面的村民接触?”

“很不容易接触,隔了一条河嘛。”

“那就自己种点地。柴火都是自己砍的吧?”

“自己砍的。”

“那玉米都是自己种的?”

“是。”

“您现在不作功课了?”

“哎呀,现在作不了啦。老了,不行了,再说气节不上了。”

我们返回对岸,李道长也撑船返回他的草房。

“道长再见!”

“再见!”

随着我们道别声的消失,大山又恢复了它的宁静,只有河水还在不知疲倦地流淌着。猛然间,我们有了一种感觉:如果生活在闹市中的老人孩子和忙碌了一天的人们,都能有李道长这样一个住处,安静,空气清新,有明月,有大山,有小狗相伴,有富江河若隐若现低低的吟唱,那该有多好啊。

附:《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全文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花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花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痎,音jie。痎疟,间日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音sun)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音wan)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顺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人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