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人轶事] 苍天负了才情 — 萧红

5 已有 1832 次阅读   2018-02-03 09:30
苍天负了才情 — 萧红

老鹰丨文

萧红是迷人的,也是不幸的,她的一生与爱情纠葛,无非想要安稳的一个港湾,却从未停下颠沛流离,才华于她,是生活的排解、情感的寄托,更是一种无法不接受的命运的安排。

如果说祖父给了她文学的启蒙,萧军带她入了门,那么鲁迅无疑是她的贵人,他带她进入了当时的文学圈,凭借自己的人脉帮她出版书籍,并亲自作序,鲁迅,于萧红而言,大概是恩师一般的存;鲁迅欣赏萧红的才华,并为之打点一切,萧红崇拜鲁迅,更当鲁迅是她的知音。

鲁迅眼光极准,把《麦场》改为《生死场》,并为她写序,果然,比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还要轰动。

萧红她追求自我,只想坚持做自己,她心中充满了倔强,笔下流淌的人情事故,都是她经历的人间冷暖,她的生活中充满了矛盾与蛮荒,爱恨交织的小生活大悲哀,深深浅浅,淋漓尽致。

一九四零年一月,萧红和端木从重庆到香港。

这时的萧红,身体衰弱,患着肺结核,经常咳嗽,头痛,竟然完成了《呼兰河传》的创作。《呼兰河传》不仅是呼兰河人的传记,也是萧红的自传。

她通过一个不到五岁孩童的眼睛描绘了她的家乡,她的家,家里的后花园,描绘了她最爱的祖父,冷漠的祖母,暴戾的父亲,有着悲惨命运的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也描绘了她的童年。

她以冷静理智的笔触来描绘着那个小城,那个小城的浮光掠影,那些平凡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年年种着的小黄瓜、大倭瓜……字里行间全是她寂寞心境的写照。

一生中历经坎坷与波折,看到了太多底层劳苦大众麻木而又辛酸的生活。所以她所描绘的都是寻常百姓琐碎的日常,真实地展现出了动荡时代下那些循规蹈矩的良民。

萧红的写作行文不引经据典,更不刻意修饰,而是最自然和客观地白描。

所以,她的文字一点也不矫情,甚至可以说是最接地气的女作家。在民国如此众多的女神作品中,她的著作绝对可以算得上与众不同。

所有的文字,凝结着她的心血,她的点点滴滴,借着文字,她渴望回到以前,回到之前的岁月。萧红的文字是很值得称道的,不可多得的文风。在我看过的中国作家里,勿论思想性和情节的可读性,仅凭其文字便可慑服读者心魄令人钦佩的,并不多见。

萧红一生追求独立,自由与平等,虽漂泊异乡,历经磨难,却始终怀着自由与真爱的憧憬。萧红的《呼兰河传》有一段文字,用来形容这种自由最为传神:“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磕磕绊绊地活着,桀骜不驯地走路,轰轰烈烈地恋爱,青春和死亡对峙。“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的那半部红楼与别人写了。

1942年1月22日,这位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生死场》《呼兰河传》等等名著的女作家,正处于31岁的黄金年龄段,却香消玉殒。骨灰被分葬于圣提司凡女校和浅水湾公墓。就这样,萧红孤零零的一个人,长眠在异地。

后来,在香港许多热心人士的奔走协助下,经过多次交涉商议,最后决定把萧红墓迁移到广州。

1992年,呼兰县政府,在萧红故居旁的西岗公园,重修了萧红墓地。端木把他贴身珍藏了五十多年的萧红的一缕青丝,拿了出来,葬入了呼兰河边的坟墓。

老鹰居住在十三朝古都洛阳的一个女子,经商十几年,自幼喜欢读书,十几岁开始在报刊杂志发表作品,文章内容以诗歌、散文为主,出版有诗集《飞翔》。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