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人轶事] 民国名媛的老照片 | 优雅气质,一生的选择

1 已有 2357 次阅读   2018-05-09 19:06
民国名媛的老照片 | 优雅气质,一生的选择

翻开这些照片,仿佛历史的痕迹,在眼前一一掠过。

她们中,有科学家,有艺术家,还有作家……

职业不同,但拥有共同的一点:都是优雅女性,都气质不凡。

在她们的经历中,曾经有许多让人感动的细节,总是难忘……

走进记忆,就是走进生命。

气质,是从内心散发出的吸引力和气息。

一个人有气质,就好像拥有了美好的生命四季。

漂亮是表面的,是第一眼的吸引和好奇;

而气质是内在的,是文化和品味做底蕴,是时光赋予的珍贵品质。

气质,在一定程度上,来自读书、修养、阅历和着装。

读书,拥有书卷之气;

修养,充满娴静之气;

阅历,散发从容和淡定;

着装,体现自信和独立。

而优雅气质,来自岁月沉淀,更来自那份从容和云淡风轻……

1

左起:妹妹沈性元,沈性仁,姐姐沈性真

沈性仁 (1895-1943)

北大教授、著名社会学家陶孟和的夫人

1925年,沈性仁翻译的房龙的《人类的故事》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经久不衰的"房龙热"。

对于沈性仁高雅的仪态与美轮美奂的容貌,作为女性的林徽因既羡且佩,而对林徽因倾羡、爱恋了一辈子的金岳霖,初次见到沈性仁时,即惊为天人,大为倾心动情。平时不作诗的老金,一反常态地作起爱情诗来,并在题赠沈性仁的一首藏头诗中写道:性如竹影疏中日,仁是兰香静处风。

老金以婆娑的竹影与兰花之香来比喻“性仁”风采丽姿,其倾慕艳羡之情溢于表里。

2

凌叔华(1900.3.25-1990.5.22)

文坛才女,作家,画家

凌叔华是一位气质娴雅、温柔、慈祥、谦逊、坦率而又热情的人,一些早年接触她较多的老作家,常谈起她的性格和为人。1967年,苏雪林在《其文其人凌叔华》一文里说:"叔华固容貌清秀,难得的她居然'驻颜有术'。步入中年以后,当然免不了发胖,然而她还是那么好看。……叔华的眼睛很清澈,但她同人说话时,眼光常带着一点'迷离',一点儿'恍惚',总在深思着什么问题,心不在焉似的,我顶爱她这个神气,常戏说她是一个生活于梦幻的诗人。"

泰戈尔曾经对徐志摩说过,凌叔华比林徽因“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徐志摩的心目中,最值得信任的人正是凌叔华。1925年,徐志摩在赴欧洲旅行之前,曾经将装有日记文稿的小提箱、即所谓“八宝箱”交给凌叔华代为保管。

凌叔华 — 为自己的心,找一个家

3

董竹君与丈夫夏之时

董竹君1900-1997)

上海锦江饭店创始人,辛亥革命元勋夏之时的夫人

董竹君——

我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

她指导孩子们——

为人做事要有责任感,要内方外圆,即内在要光明正直;处事宜感情通过理智,对客观事物应全面分析研究;妥善方法处理,不要主观,切忌任性……否则,效果差,甚至失败,并注意急事缓办,缓事急办,意在急事三思而行免错,缓事往往易忘,故宜急办。

4

黄卓群(1904-2002)

黄卓群,原上海特别市市长吴国桢夫人,堪称“史上最美上海市长夫人”。

吴国桢早年赴美留学,获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湖北省财政厅长、汉口市长、重庆市长等要职。据说,吴国桢和黄卓群的爱情故事也颇具浪漫色彩。

黄卓群的祖父黄远嵩在清末光绪年间曾在南京的两江总督衙门当文案师爷,她的父亲黄金涛则是民国时期汉阳铁工厂的技师长。黄卓群13岁就赴上海中西女中读书,毕业后回到汉口。

1929年春,留学归国、当上湖北省财政厅长的吴国桢路过中山大道民生路口,见品芳照相馆的橱窗内挂有一少女照片,照片中的女孩楚楚动人,吴对她情有独钟。经打听,得知那美女是黄金涛长女,遂托自己经商的哥哥吴国炳和嫂子为其牵线,最终结识黄卓群,并喜结良缘,此事轰动一时。

婚后两人育有二儿二女,家庭幸福。1954年,吴国桢一家离开台湾赴美定居。

黄卓群酷爱绘画,曾经拜多位知名画家为师,专攻彩墨,喜画花鸟虫鱼,之后也成为一位颇有名气的女画家。

半个世纪后,在美国一位邻居曾这样评价黄卓群:“吴夫人美丽贤惠,且能文能画,多才多艺。平日除料理家务外,尚能发豆芽,做豆腐,蒸馒头。最令人佩服的,她自己还能缝制西服,手艺精巧,式样大方,不逊于职业裁缝。”

5

王右家(1908-1967)

著名报人,民盟创始人罗隆基的妻子

1974年,王右家的闺中密友、同时也曾是罗隆基婚外情人的吕孝信,在台湾《传记文学》上发表长篇回忆《忆一对欢喜冤家--王右家与罗隆基》。其中介绍说,她与王右家从小学一年级就是同学,至中学、大学都同校,还曾约定要一起去美国读书。关于王右家的风采,作为情敌的吕孝信写道:"我认为她最美的地方不是面孔体型,而是她的动作和气质。她动作时的美,我以为纵集天下美女于一堂也无法与之相比。她的一举手一投足,都给人一种如音乐旋律的美感。"

但是,她留给后人的只是口口相传的美丽传说,从她存世的照片中,实在看不出风华绝代的神采韵味。而见过她本人的同时代人则纷纷证明,王右家"不太上相,照片中她的美丽,不及她本人1/10"。王右家,同时也是曹禺戏剧《日出》中陈白露和《桥》中梁爱米的原型。

6

戴西(1909-1998)

戴西,原名郭婉莹,上海永安百货公司老板的四小姐。她在澳大利亚度过了快乐而又温馨的童年生活。6岁那年,父亲郭标应孙中山的邀请,来到上海开办当时最新潮的百货公司:永安公司(1949年后改名“中百十店”,现在又叫“华联商厦”)。

戴西,是1934年燕京大学心理系的毕业生。

女儿静姝说过,妈**仪态,也是燕京的教育之一。

戴西——

我永不相信我们就应该拒绝痛苦、罪恶和不适,我只不过是想,先愉快地迎接不知道的将来,要好得多。

孙女媚——

奶奶最多的,是告诉我,人一定会遇到许多事,到时候一定不要怕,什么也不用怕。我觉得这一点对我很有用。

雕刻生命的石像 — 记戴西女士

7

吴健雄(1912.5.31-1997.2.16)

著名物理学家

吴健雄的衣着举止、行事为人,外在形式上是中国的,内在精神上更是中国的。之所以如此,来自她对自己文化深刻的认识,也因而有了深厚的信心。

在吴健雄的信念中,认为对工作必须要竭尽心力地全力以赴,她自己如此做,也以同样的标准要求她的学生。她不能明了,如果一个人真的有志于科学研究,又怎么能够分心旁骛。因此她要求学生,必须追求完美,她要他们有最精确的测量,做最准确的计算,对每一个过程都要一丝不苟。

幸福着,遗憾着 — 记物理学家吴健雄女士

8

赵萝蕤与陈梦家

赵萝蕤与丈夫陈梦家

赵萝蕤(1912-1998)

翻译家、文学家

钱穆先生的《师友杂忆》是一本怀人含蓄、忆事婉约的书。他在追忆抗战初期西南联大的生活时,有一段说到陈梦家、赵萝蕤夫妇:“同事陈梦家,先以新文学名……其夫人乃燕大有名校花,追逐有人,而独赏梦家长衫落拓有中国文学家气味。”“及是夫妇同来联大。其夫人长英国文学,勤读而多病。联大图书馆所藏英文文学各书,几于无不披览。师生群推之。”这位名校花,就是外语界老一辈中的大学者赵萝蕤先生。

赵萝蕤:静水流深处,幽兰有静思

9

龚澎与丈夫乔冠华

龚澎(1914-1970)

外交家

龚澎被形容为“画面上的美人”,她才华出众,举止大方而洒脱,和她交谈没有拘谨之感。并且为人谦和,谈吐优雅,说话注意分寸,不随意渲染,这是很可贵的品德。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重庆,张平群(国民党行政院新闻发言人)学识渊博,通晓中、英、德几国文字。尽管是政治上的对手,但他很敬重龚澎,说她很能干,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与记者打交道时非常灵活,能够随机应变地处理问题。

后来,在外交部工作的龚澎,洁身自好,从眉宇间和声音中,都呈现着乐观的精神,仍保有青春的余晖。

10

张充和 (1914-2015.6.18)

民国闺秀,书画家

张家四姐妹一个个多才多艺,一人便是一道风景。四姐妹个个兰心蕙质,才华横溢,公数四妹充和为最。

1929年,四姐妹与继母合影。

左起:张允和、张充和、张兆和、张元和,前方坐者为继母韦均一

1946年,上海,四姐妹合影。

左起,后排:张充和、张兆和;前排:张允和、张元和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张充和一生低调,为人谦和,淡泊名利,堪称一流,一切随缘。

2004年10月,九十多岁的她,面容清秀,举止优雅,身着一袭绛红色的丝绒旗袍,肩披一方黑色的坎肩,仪态万方地依在雕花栏杆旁,一亮嗓子,博得台下掌声一片。

有人惊叹:这是活脱脱的最后的大家闺秀。

不须百战悬沙碛,自有笙歌扶梦归 — 记张充和女士

11

严仁美(1915-)

严仁美,曾是上海滩出了名的美人。

严仁美的父亲严智多,娶了湖州南浔“四象”(南浔有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之说,钱财百万以上为“象”)之首——刘镛的孙女为妻,生下的第一个孩子就是严仁美。

旧时大家族之间都有些千丝万缕的联系。过去老派人家交朋友都要延续好几代人,到了严仁美这一代,加上性情投缘,严仁美和宋霭龄的大女儿孔令仪成了极要好的朋友。孔比严小一岁,两人无话不谈。

右一严仁美,右四赵一荻(赵四小姐)

1950年,亲友们在上海法国总会聚会

右二严仁美,右三赵燕生赵一荻的六哥,左一吴靖赵燕生妻子,严仁美的表姑,左三吴佩珠吴靖八妹

严家有许多亲戚在美国,其中有严仁美的四姑严彩韵和六姑严幼韵、顾维钧夫妇,还有几十年的好友孔令仪,大家都非常想念她,不知她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

飞往美国,严仁美先是被孔令仪接去,在她家住了两个多月。孔令仪依旧像几十年前一样,关心着严仁美的一切。她了解了国内情况后,主动提出要帮严仁美培养一个孩子。后来严仁美的大儿子留学美国,第一年的学费就是孔令仪资助的。

宋美龄是从不会见从大陆来的人的,对于严仁美的到来,虽然没有见面,但托孔令仪送她一件精致的灰色双面大衣,还送了她一箱子衣服,因为她的衣服尺寸跟宋美龄是一样的。但回国时,她只带回了那件灰色大衣。

12

郑念与丈夫郑康祺(民国外交官)、女儿郑梅平

郑念与女儿郑梅平

郑念 (1915.1.28-2009.11.2)

郑念,出生于北京。先后就读于天津南开大学、北平燕京大学。30年代留学英国,就读于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在上海任职壳牌石油公司上海办事处总经理。

在中国红色的疯狂年代里,她由于英国留学和长期供职外商公司的经历,被控为英国的间谍关进了看守所,一关就是六年。

监狱六年,她独自面对各种纳粹式的暴行——饥刑、铐刑、拳打脚踢刑和精神虐待刑,以至于遍体鳞伤,内外交困。

监狱六年,她凭着自己的智力和坚强的毅力,忍受住了严刑拷打和心理折磨,通过读毛泽东的书和当时的报纸而与迫害她的人抗争。

她有一双老年人罕见的、幽邃晶亮的眼睛,这是因为她随时要提防外界。这股犀利警觉的眼神,贯穿其晚年,和手腕的伤痕一样,是牢狱生活留下的印记。她中年丧夫,晚年丧女,九死一生。

郑念《上海生死劫》——

将永远离开生我养我的故土,我的心碎了,完全碎了。只有苍天知道,我曾千百倍地努力,要忠贞于我的祖国,可是最终还是完全失败了,但我是无愧的。

在我这一生,曾经很多次离开上海,就像今天一样,站在轮船的甲板上,但是这一次我的感觉和过去都不一样。我心里非常沉重:第一,我想我的女儿。照自然的规律,是年老的应该先死,年轻的人应该活着,应该是她,而不是我到别的地方去,建设一个新的生 活。还有一个原因使我心情很沉重,就是我这次离开我自己的祖国,是永远也不会再回来了。这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对祖国有很深厚的感情。的确,我站在甲板上流了泪。泪水和雨水合在了一起。

有人问过郑念,如何对待苦难?

她答——一个人主要的就是,不要气馁。你一定要有一个希望,并且有信心、乐观,朝著那个望走。如果,你觉得没有希望了,那你就解除武装了。我 在监狱里,虽然那么苦,我还是永远要奋斗的。只要你有一口气,你就应该朝著你的目标奋斗。

13

周小燕 (1917.8.17-2016.3.4)

著名歌唱家

在欧洲九年,周小燕无时无刻都记着自己是中国人。每次上台演出,她总是一袭旗袍,高贵典雅。她能用英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俄语演唱各国歌曲,每次演出,都要演唱中国歌曲,《蚌壳》、《长城谣》、《神女》、《红豆词》、《春晓》、《饮酒歌》……

1947年10月,周小燕回到祖国。很多人不理解,她放弃了那么优越的条件。周小燕却说——我出去的时候,父亲就对我说,现在我有能力送你出去,你就好好地学。第一,永远不要忘记你是中国人;第二,你学好了要回来为中国效劳。所以我觉得学完了就应该回国,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

周小燕语众心长地告诉学生——

要做一个“完美的”歌唱家,必须要尽量地培养自己的文学修养,除了阅读音乐书籍外,要多看其他的文艺作品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尽可能地使自己正确了解人生的意义。总之,要设法培养自己的“内在美”。一个有“内在美”的人,才能有真正欣赏“艺术美”的能力。有了这能力,才能将每首歌曲表演得震撼人的心弦,使听众随着歌声快乐或悲伤。

周小燕 — 乘着歌声的翅膀

14

林海音与丈夫夏承楹

林海音(1918.3.18-2001.12.1)

作家,《城南旧事》作者

林海音——

《城南旧事》中,这些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写着它们的时候,人物都不断地涌现在我的眼前,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不理我们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树胡同的病女人,井边的小伴侣,藏在草堆里的小偷儿。

读者有没有注意,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是离我而去,一直到最后的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去了,我的童年结束了。

那时候我十三岁,开始负起了不是小孩子所该负的责任……

高阳评价林海音的小说——不仅故事感人,她的文笔令人击节赞叹:细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不伤于晦涩,委婉而不伤于庸弱。对于气氛的渲染,更是她的拿手好戏。

“花香不在多”,一个作家能有一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留下鸿爪,足矣!

记忆中的《城南旧事》 — 记林海音先生

15

张可 (1919-2006.8.6)

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元化的妻子

张可年轻时代的照片,偶然被两个华东师大的博士生看见,那两个青年蹲在导师王元化打开的书橱前,感慨照片上那个女子的一派冰雪洁净。

那两个博士生握着张可的相片,还是羡慕导师,对导师说:"现在到哪里去找这样的女孩子?"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张可在北平

1955年因胡风冤案牵涉,王元化被隔离审查;其间精神严重创伤,靠张可精心照料调养,多方求医问药。元化康复后,她与他一起全心力投入莎士比亚研究,在60年代即完成十多万言的译著。在艰难岁月,她不仅支撑着一个弱小家庭的生存,而且支持着一个人文学者的坚守,支持着文明与文化的基本价值。相夫、教子、敬老,以妇道守人道;译莎评、编刊物、教学生,以文明驱野蛮。没有一句怨语,没有一点倦意,没有一丝放弃。劫难过后,他们的坚守赢来学界文坛有口皆碑的赞誉。

1992年,王元化、张可夫妇在珠海白藤湖过冬

王元化有一段质朴深情的文字称赞妻子:“张可心里几乎不懂得恨。我没有一次看见她以疾颜厉色的态度待人,也没有一次听见过她用强烈的字眼说话。她总是那样温良、谦和、宽厚。从反胡风到她得病前的 23年漫长岁月里,我的坎坷命运给她带来无穷伤害,她都默默忍受了。受过屈辱的人会变得敏感,对于任何一个不易觉察的埋怨眼神,一种稍稍表示不满的脸色都会感应到。但她始终没有这种情绪的流露。这不是任何因丈夫牵连而遭受磨难的妻子都能做到的。因为她无法依靠思想和意志的力量来强制自然迸发的感情,只有听凭善良天性的指引才能臻于这种超凡绝尘之境。”

16

叶嘉莹 (1924.7-)

文学家、作家、教授

叶嘉莹在讲台上的光辉,是她顾盼之间那种自在与从容,仿佛整个生命都在诗词之中涵泳。人和话语合而为一,她就是那个“美”的本身。

叶嘉莹——我想这人生,可能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你落到什么地方,不是你所能掌握的,你不知道会落到哪里。可是不管落到哪里,无论命运或者机遇把你落到哪里,你都要尽量做好,这是自己应该做到的。我就是这样,不管命运把我抛到哪里,我都愿尽最大的努力尽量做好。

关于学古典诗词有何用处,

叶嘉莹说——我说古典诗词所写的是古代的诗人对他们生活的体验,对他们生命的反思,我们在读古典诗词时,使我们的心灵与古人有一种交会;在这种交会之中,我们除了体验古人的生命与生活,我们自己也有感动和兴发,在我们与古人的交会中,感受我们自己当下的存在。

有学生问她有无信仰,

叶嘉莹——有,常感到自己能和某种宇宙神秘的意境相通,却不属于世间的任何一种宗教。

17

王玉龄 (1928- )

抗日将领张灵甫的夫人

不能给丈夫丢人!不能给母亲丢人!不能给儿子丢人!不能给自己丢人!

这是王玉龄一直坚守的四个基本原则,靠着它,王玉龄熬过了生命中最艰苦的那段岁月。

1945年10月,上海。因为张灵甫有军令在身,两人的婚礼是匆匆完成的。王玉龄说,张灵甫的这身西装是临时向朋友借的。

王玉龄——

我与灵甫相聚的时间并不长,但彼此相知,情深,且对人生与自我的追求都要求做到尽善尽美,个性融洽,这大概就是我俩能够一直维系到今天的感情的基础吧。

1975年,王玉龄从美国回台湾省亲。俞济时盛情款待王,当面称颂她“对得起张氏列祖列宗”。

王玉龄与儿子张道宇

2002年,长沙广济桥鸿园小区王宅,王玉龄母亲百岁寿诞留念。

前排右起:儿子张道宇、王玉龄母亲罗老夫人、王玉龄。右上角挂着的,是张灵甫的照片。

2007年10月,王玉龄和儿子张道宇,在74师指挥部旧址外张灵甫将军遗书题刻前敬献鲜花

十天丧父的儿子张道宇,从小在外婆教育下,居家行孝道,出门讲义气;后来,又受到美国自由生活的熏陶和影响,养成了幽默宽厚、开朗乐观的个性,从不畏惧困难。

所以每回看到儿子,看到他宽阔的肩膀,高大的身材,与张灵甫非常相似的那张威武面孔,王玉龄就像天下所有母亲一样,心满意足,笑意丛生。

作者:山佳

微信公众号【佳易博览】 ID:jiayibolan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