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需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徐志摩的文字总是饱含情感,直抒胸臆。玲珑短诗,独放异彩,一句句朗读过去,在心底泛起层层涟漪。
在文学史上,徐志摩的造诣非凡,无可争议,不过在他的感情世界里,给了世人很多茶余饭后的谈资,因为他虽深情,却不专情,短短一生,同三个女人都有一番感情纠葛。
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张幼仪,是陪伴他时间最长的女人,也成为他伤害的第一个女人。这是永久难以愈合的伤疤,直到张幼仪88岁安详去世,墓碑上仅仅四个字,那是对徐志摩最无情的嘲讽。
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人生最美好的回忆,大多都在两个人初见之时,多么纯粹,多么欢喜。徐志摩与张幼仪的相遇并不像他所写诗歌那样浪漫,而只是服从于父母之命。
作为徐志摩的发妻,张幼仪没有林徽因那般的腹有诗书,没有陆小曼那般的千姿百态,她有的只是沉稳内敛,不过却也拥有中国传统女性的诸多美德,比如说坚韧而又勇敢,温婉而又善良。
那时候,张幼仪十五岁,刚从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毕业;
那时候,徐志摩已经年满十八,已经成年,毕业于浙江一中,双方的父母早已经为这一对少男少女物色上了最佳伴侣,一场隆重的封建旧式婚礼便被操办了起来,徐志摩与张幼仪此前没有见过一面,第一面便在洞房花烛夜。
若说有一面,张幼仪只是在阁楼上偷偷看过一眼徐志摩的背影,此外,别无其他相遇。对于徐志摩来说,也只是凭借照片的形式而有了“一面之缘”,而当他看着照片时,嘴角往下一拉,吐出“乡下土包子”这样鄙夷的言语。
在徐志摩心里早就种下了一颗嫌弃的种子,只是迫于家庭的压力,不敢公然反对父母的安排。
两个陌生人面面相觑,用沉默的方式打开了婚姻的大门,也是沉默开始了俩人的夫妻生活。
在世人眼中,这是一对门当户对的夫妻,何其的风光。两人的家庭在当时,都能称之为世家大族,徐志摩的家庭是极其富裕的,父亲徐申如是浙江海宁有名的商人,财产不计其数。
而张幼仪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父权式家庭,父亲是当地的巨富,她的二哥更是在政界的风云人物,是《中国民国宪法》起草的负责人,一个有钱有权的家庭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地方。
所以,徐志摩与张幼仪的结合是羡煞旁人的,本以为是会演绎出一段千古绝唱,殊不知爱情是强求不来的,被强行安排的婚姻是没有生机,没有温度的。张幼仪估计没有想到,自己眼中的谦谦公子会成为薄情寡义的男人。
当第一眼看到徐志摩时,张幼仪的眼里满是星辰,有过怦然心动,犹如羞答答的玫瑰一般,这份美好也只能藏于心底,捱过残酷的现实,能否一如从前?
婚姻的尽头是离婚
把陌生归还给陌生,婚后的徐志摩与张幼仪的感情并没有升温,徐志摩对张幼仪是不理不睬,为了完成双方父母的意愿,这才履行了基本传宗接代的义务。
张幼仪顺利为徐志摩诞生了第一个孩子,本以为通过新生的孩子可以增进俩人的感情,事实并非如此。张幼仪生下孩子不久,徐志摩没有留恋这个重组的家庭,而是只身去了国外。去了国外之后,徐志摩对张幼仪及其孩子束之高阁,不闻不问。
张幼仪的哥哥张君劢实在不忍心看到她忍受别离之苦,就请人书写一封信寄给徐志摩,徐志摩这才勉强答应将张幼仪接过去。前来迎接张幼仪的不是一张带着笑容的脸,而是满脸的不情愿,这像是给张幼仪泼了一瓢冷水,让她炽热的心瞬间寒冷了起来。
可能徐志摩永远不会知道,他正在施行一场冷暴力,在无形之中,给张幼仪一次又一次的伤害。拥有千古风情的徐志摩在这段婚姻里面,书写不出浪漫的诗句,留给他的只有无尽的沉默和内心的嫌弃。
似乎内心的空虚总得有人来填充,徐志摩不爱张幼仪已经成了事实,这时候他遇上了一个才情万丈的女子,也就是他人生中的第二个女人。
那是在英国的康桥,那是徐志摩写下“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再别康桥》留在了康桥上,也留在了徐志摩的生命中。
在徐志摩的眼里,林徽因的魅力远远胜过自己的发妻,一个是白月光,一个是朱砂痣,在诗人的世界里,大概白月光才是理想的追求。
自从遇见了林徽因,徐志摩的心思全部都放在了她的身上,为她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如《月夜听琴》《偶然》等,表达了对林徽因的爱慕之情,于是,他开始大胆地追求林徽因。
认识林徽因的两年之后,徐志摩与她交往甚是密切,原先的婚姻已经没法让他机械地去维系,他选择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认为他们在没有爱情的婚姻里像离开了水面的鱼,根本没法存活,何必相互折磨。
张幼仪深知与徐志摩早就走到了婚姻的尽头,她同意离婚,于是,一段不幸福的婚姻戛然而止,画上了句号。
墓碑上的廖廖四字
离婚后的张幼仪把腹中的孩子生了下来,独自抚养。不幸的是,第二个孩子很快被一场疾病夺去了生命,国外没有让她牵挂的人,她起身回了国。
刻在张幼仪骨子里的是一种坚韧与自强,离婚后的她,并非消沉,而是开始了不断地学习,依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
张幼仪加入了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并且小有成就。回国后,张幼仪自学外语,在东吴大学中担任德语老师,后来因为弟弟所邀,成为商业银行中的副总裁,投身于商业领域。张幼仪的振作以及自学的心态诠释了一个传统女性到现代女性的转变和觉醒。
在某一天,徐志摩罹难的消息传来,张幼仪以前妻的身份出面解决了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并且处理了后事。徐志摩留下了散乱的诗篇,张幼仪不忍心它们流落在四处,便自费将这些诗篇整理并且委托出版社刊印出来。
后来,张幼仪遇见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同一个爱她的男人过上了恩爱有加的夫妻生活。在她88岁时候,在幸福的氛围中沉睡,安详去世。墓碑上的四个字“苏张幼仪”,“苏”字即爱她的丈夫苏纪之,这是对她丈夫的认可,也是对徐志摩最无情的嘲讽。
小结:
张幼仪与徐志摩的悲惨婚姻虽然是时代烙上的伤疤,不过正如那句“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正是那段不堪回首的记忆才成全了张幼仪后期的幸福生活。
张幼仪的自强自立,坚韧不拔是一种福音,面对徐志摩对她的伤害,她既往不咎。她是一个明事理的人,纵然离婚后,在需要她的时候,她依然挺身而出。对于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婚姻,是令人唏嘘的,对于张幼仪的人格,是值得所有人钦佩的。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