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人轶事] 泰戈尔离开前,赠给林徽因一首诗,仅有三句,却道破徐志摩的结局

3 已有 206 次阅读   2023-11-14 15:10
 泰戈尔离开前,赠给林徽因一首诗,仅有三句,却道破徐志摩的结局 

1913年,泰戈尔凭借散文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获此殊荣的东方第一人,从此享誉世界文坛。1924年,泰戈尔开启中国之行,利用五十多天的时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济南、太原、汉口等多个城市,而寸步不离全程陪同着他的正是民国情诗圣手徐志摩。

由于父亲林长民是接待团成员,所以林徽因也陪泰戈尔走了一些地方,梁思成虽也有参与,但时间不多。至此,长衫素衣的老诗人、澈艳如花的林徽因、文质清瘦的徐志摩,三者仿佛构成了一幅靓丽和谐的三友图。在与几位年轻人接触期间,泰戈尔那敏锐的洞察力发觉到了他们之间感情的微妙异常。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1924年的故事背景。这一年,徐志摩27岁,三年前因追求林徽因而与张幼仪离婚,被拒绝后仍心心念念,泰戈尔访华时二人再次相遇;这一年,林徽因20岁,正是如花似玉的年纪,在泰戈尔访华期间的出色表现给文艺界留下深刻印象;这一年,梁思成23岁,泰戈尔走后,他就与林徽因一同踏上了美国求学之旅。

在这样的背景下,林徽因、徐志摩、梁思成的传奇故事奇特而微妙地发生了。泰戈尔是饱经风霜的资深诗人,拥有极强的观察力与判断力,自然捕捉到了三人风轻云淡的表面之下那隐藏的暗流涌动。于是在离开中国之前,泰戈尔赠给了林徽因一首简短的诗。

《赠林》泰戈尔

天空的蔚蓝,

爱上了大地的碧绿。

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唉!

这首小诗虽然只有三句,但却写得出神入化、十分到位,但凡了解林、徐、梁那段感情史的人,一读便能领会到其神韵。泰戈尔运用象征的手法,道破了三者特殊的关系,他那敏感细腻的文学特性,在这首诗中一展无余。

“天空”无疑是指徐志摩,而“大地”指的则是林徽因,天空是蔚蓝色,大地是碧绿色,二者颜色的相近,隐喻着徐志摩和林徽因的志趣相投,他们都属于文艺青年,爱好文学,喜欢写诗。冥冥之中,有一种自然的吸引力。

这是一个十分恰当又浪漫至极的比喻。正因为二者相似,才有相濡以沫的可能,才有相互辉映的情怀。当初徐志摩疯狂追求林徽因时,林徽因的确也动心了,这正是“蔚蓝”与“碧绿”的相似反应;同时,高手发表观点在于点到为止,看破不说破,而仅以天空大地为喻,却又可以让所有人都看懂,这种能力实在厉害。

然而,天空与大地是不可能结合的,甚至连相遇的机会都没有。这是泰戈尔对徐志摩和林徽因感情的预判,他认为二人最终走不到一起。这不仅因为世界不能崩塌的规则,还因为他们中间有“微风”的存在。可微风是谁呢?

“微风”的含义,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主要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指梁思成,相较于徐志摩,他很晚才结识林徽因,算是夹在二者中间的后来者。泰戈尔看出梁思成对林徽因有好感,并指出面对徐志摩这位似远非近的情敌,梁思成只好兀自“叹息”。

第二种是指包括泰戈尔自己在内的旁观者的眼光。林长民的阻拦,徐志摩的多情,世俗的批判等等,多种因素纠结在一起,导致徐志摩与林徽因有缘无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是每个外人都可以看清的事实,唯有徐志摩还执迷不悟,所以只能叹息。

是的,徐志摩就像那高高在上却飘忽不定的天空的蔚蓝,他爱好自由与浪漫,追逐新鲜和虚幻。而林徽因与梁思成却都像是地面上踏踏实实的碧绿,钻研求学,追求实际。不同世界的人,是无法相连的。泰戈尔早已料定徐志摩的结局,他必定抱不得美人归。

这是一首感情饱满、表现力极强的佳作,虽然只有短短三句,却将民国时期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描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人惊觉不已。或许爱情就是如此,你努力眺望天空遥远的蔚蓝,倒不如低下姿态看一眼地上的碧绿,换一个角度,就能发现这世界别样的美。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