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人轶事] 原创 乔冠华自诩与李白杜甫齐名,季羡林称其:人还不坏,唯好大言

3 已有 15 次阅读   14小时前
原创 乔冠华自诩与李白杜甫齐名,季羡林称其:人还不坏,唯好大言
历史黑洞BHole 2024-09-28 16:02
一个是我国外交史上,笑对世界,贡献卓越的外交官乔冠华;一个是扎实做学问的著名学者季羡林。
两人同样的优秀,一起毕业于我国最好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彼时两人还不认识,后作为德国交换研究生一起奔赴德国留学,相识相知,相互欣赏陪伴,至此开始了这段“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谊。
然而,留学之后因为两个人的哑巴德语,不得不先到柏林大学上德语的强化学习班。在这段时间里,两人一起吃饭,上学,外出游玩,拜访师者朋友,有的时候甚至同睡一张床,可以说是形影不离。
就此成为生命中最了解彼此的朋友。在季羡林这段时期内的日记中,乔冠华成了绝对的主角。他更是称乔冠华为“同声好相应,同心自相求”的知己。而在挚友季羡林的眼中,到底乔冠华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他如是说:人还不坏,唯好大言。
持才傲物,卓尔不群
而季羡林之所以如此评价乔冠华,与他从小的生长经历是分不开的。1913年3月28日,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县东乔庄,出身地主,父亲也经营一些生意,算是一个开明绅士。
乔冠华从小天资聪慧,甚至有过目不忘的本事。6岁的时候被父亲送去叔父开办的私塾里读书。后来辗转几所中学,因为成绩极为优秀,几次跳级插班。
年仅16岁的乔冠华,就凭借聪颖无双的天资,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成为同届中年龄最小的学生。大学期间更是除了本专业以外,在文学、艺术方面都有所涉猎。
毕业后,又来到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继续学习哲学,因为参加了当时的红色革命活动,被日本反动组织所不容,不久之后就强行被驱逐出境。
1935年8月,乔冠华报名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的交换研究生,顺利通过。与他一起赴德国留学的还有德语系的季羡林。
当年24岁的季羡林却是22岁的乔冠华的学弟,乔冠华向来是心怀大志又不按常理出牌的激进分子,而季羡林却是踏实读书的老实之人,小学、中学、大学一路品学兼优,直到大学毕业。
大学时期两人之间既不是同一届,也不是同一个专业,并无任何交集。然而,乔冠华生的高大俊朗,一副踌躇满志,卓尔不群的形象气质却深深的留在季羡林的记忆之中。
两人结伴来到德国后同在德语学习班的这段时期,让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德语补习班结束后,乔冠华来到德国图宾根大学继续学习哲学,而季羡林去了哥廷根大学,纠结了半年之后,才选定梵文方向的学习研究。
而乔冠华一年多以后,就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留学期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国际局势风云变化,紧张激烈,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被激发,在课余时间学习军事科学,以及研读欧洲的战争史与军事地理方面的各种书籍。涉猎广泛,深刻研读,这也为他以后的外交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此时,国内中日之间的矛盾已在激化边缘,战争一触即发。心怀祖国安危的乔冠华,心心念念想着祖国的危难形势,顾不上拿到他的博士学位证书,而迫切的想要回到祖国,投身到革命之中,用自己的才能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各自领域内践行诺言
回国的前一夜,乔冠华去看望了季羡林,几个朋友深谈至半夜才分手,季羡林曾回忆到:在柏林愚妄氛围中,能得到这样的谈友,也算不坏了。
虽然之后的人生两人踏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但这份深厚的友谊,却贯穿于生命的始终。当年两人结束德语学习班之时,乔冠华曾对季羡林说:我要干一个样给他们看。对那些不读书的留学生充满了嫌恶。就这样两人肩负着各自的使命,踏上了不同的道路。
回国后,乔冠华放弃了哲学领域的研究,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中,以他出色的文学才华,和在德国留学期间对战争知识的学习研究,在各种报刊杂志中发表政论、国际评论之类的文章。
新中国成立后,又开始投身外交工作,他不仅见证了中国在世界外交舞台上的历史性时刻,更是创造了著名的“乔的大笑”成为中国外交自信的标签,被当时的各国媒体评价为“震慑议会大厦的玻璃”。他用他的行动践行了他的诺言,虽骄傲而狂妄,却有着这样的资本去完成他所要完成的任务。
而季羡林在战争胜利后,回到祖国,成为北京大学的一位教授,为语言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一直在他的学科领域内,潜心学问的研究和发扬,教书育人,培养更多的人才。
不可磨灭的友谊
而在异国他乡的那段友谊,已经成为彼此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曾经形影不离的陪伴,触动灵魂深谈,理想与激情的碰撞,季羡林在当时的时光中,更是用日记记录了这些平凡而琐碎的时光!
而季羡林给予乔冠华“唯好大言”的评价,也是出于知己至交之间的中肯说法。真正朋友便是如此,独在异乡时的陪伴照拂;忧思之中的宽慰劝解;迷茫疑惑时的指路明灯;形神无状时的当头棒喝。
而在这段友谊里,季羡林对乔冠华是真正了解的,乔冠华曾自诩为“李、杜、乔”称自己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可与李太白,杜甫齐名。乔冠华博览群书,文学基础也颇为深厚但说与李、杜比肩,确实是言过其实了。而季羡林对此却也看的十分清楚,曾说:乔有多大本事,我一眼就能看透。
虽然性格不同,所热衷的领域也不同,但在对祖国的热爱上,两个人却是完全一致的。革命之中,乔冠华一腔热血,犀利的笔锋直指战争的本质,以文字为武器走在抗日战争的前列,引导舆论,调动国人的爱国热情。
胜利后,转战外交平台,更是因为他的傲气和才能,让中国在国际上扬眉吐气,所以说他有他狂傲的资本。
而季羡林相对平淡的一生也许因为有了这样一位挚友,而变的有所不同,晚年时两人还经常喝茶聊天,谈论文学、艺术,年少时所有的一点一滴,以及彼此对生命的感悟。
结语:
但对于乔冠华来说,再过持才傲物,再狂妄自大,他始终铭记自己作为一名中华儿女的责任,在第一时间回到危难的祖国身边,承担起自己的义务,不忘本,不逃避,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从小就注定了他的不平凡。
而作为朋友的季羡林,或许是欣赏的,嫉妒的,但对于他乔冠华同样是敬佩的,并且自己也将一生所学献给祖国,所以说他们是志同道合的。
友谊不同于爱情的醇香浓厚,但也同样不失为一瓶陈年发酵的老酒;不同于亲情一样的要相伴长久,却是留在心底里那一份温暖的守候。是危难之时拉你的那只手,是迷失时牵引着你向前的那股力量。青年时期的乔冠华和季羡林正是如此,彼此欣赏,敢于直言,给予忠告。让彼此都成为那个更好的、更完美的自己。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