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人轶事] 原创 1942年陈独秀去世前,无米下炊不肯动巨款,嘱咐妻子:可从速改嫁

2 已有 87 次阅读   2024-10-18 22:25
原创 1942年陈独秀去世前,无米下炊不肯动巨款,嘱咐妻子:可从速改嫁
金色说历史 2024-10-14 10:15
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先生在重庆市江津县的老宅里与世长辞,自此青史留名,数人为之哀哉。
临终前,陈独秀将妻子潘兰珍叫至床前,看着这个陪自己走到人生尽头的女人,心中自是怜惜愧疚,但有两件事他不得不叮嘱与她:
你还年轻,若是遇到合适的人你可从速改嫁,但需得自立自强,不可依附他人而活;我走之后,切记莫拿我的名声去卖钱。
潘兰珍看着瘦骨嶙峋的丈夫已在弥留之际,难掩心中悲痛,但也点头答应丈夫遗言,最终陈独秀先生撒手人寰,享年63岁。
潘兰珍
共有三任妻子,与潘兰珍比邻而识
潘兰珍在陈独秀离世那年不过34岁,比先生整整小了29岁,在她之前,先生曾有过两任妻子,婚姻颇多变故。
陈独秀的第一任妻子名为高晓岚,在父母撮合之下结为夫妻。
高晓岚是典型的旧时代女子,思想封建传统,在她的意识里,她的一生就是要相夫教子,依附丈夫而活。
但陈独秀数次求学日本,接受资产民主主义思想,是前卫的革新人物,他的想法妻子无法理解,妻子的封建传统也让他日益厌弃。
高晓岚
两人思想上的不合在日益相处中逐渐凸显,久而久之变成了无法消解的矛盾和隔阂。
最终在成婚五年后以分手告终,当时他们已育有三儿两女,但这并不能改变他们的结局。
陈独秀的第二任妻子是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的高君曼,她漂亮,有学识,陈独秀在她身上也找到了久违的精神上的共鸣。
高君曼陪伴陈独秀走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革命岁月,但是因为个性原因,二人还是以分手告终。
高君曼
和第三任妻子潘兰珍相识之时,陈独秀正处于一生中的黑暗时刻,二个儿子相继被杀害,原配因病而终,而他也被国民党当局以三万重金悬赏追捕。
为了躲避通缉,陈独秀在上海租了一间简陋的房子,隐姓埋名,化名为“李先生”,如同一个普通人一般活着。
他租的房子恰好在潘兰珍居住的房子的后面,两个人成了邻居,也因此熟悉起来。
潘兰珍比陈独秀小29岁,虽然年龄不大,但命运坎坷,任谁听完都不禁唏嘘一番。
1908年,潘兰珍出生在江苏通州,家境贫困,一家人仅靠几亩薄田为生。
为了谋生,四岁那年,潘兰珍跟着父母从通州逃到了上海,几口人租了一间简陋的小房子就此安顿下来。
没了田地,一家人自然要想办法挣钱,潘兰珍父亲走运在一家烟草公司干起了装卸工的工作,她母亲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去捡垃圾获得些许收入。
有了弟弟妹妹以后,家中更是入不敷出,很长一段时间都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
十三岁那年,潘兰珍作为童工进入到一家纱厂工作,虽然收入不多,但在一家人的努力下,他们的生活也在慢慢变好,不再有连饭都吃不饱的窘迫,但是命运却没有眷顾这个年轻的姑娘。
十七岁那年,潘兰珍出落的亭亭玉立,在厂里做工时便常被工头们骚扰,后来惨被一流氓工头强暴,怀孕生下一个孩子,但没过多久,孩子就夭折了。
他们一家人势单力薄,在上海也没人撑腰,遭遇了侵犯也不敢声张,只得咬碎了牙往肚子里咽。
为了不再遭受这种非人的折磨,潘兰珍自己搬到了熙华德路的一间房子里住,和陈独秀偶然成了邻居。
因为住得近,陈独秀和潘兰珍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交集。
第一次见陈独秀,潘兰珍便知他和他们这些人不一样,一身长衫,一看就是读过书的人,和这“贫民窟”格格不入。
打那时起,潘兰珍便不可避免地关注起他来。
知道巷子里许多人没有读过书,不识字,陈独秀闲暇之时便会给他们讲一些文化知识,时间久了,巷子里都知道这里住了一位读书人。
得知潘兰珍的遭遇以后,陈独秀非但没有瞧不起她,反而对她同情怜惜,空闲的时候还会教她读书写字。
而潘兰珍瞧着陈独秀自己一个人生活,无人照料,平时也会帮他洗衣做饭。
时间久了,两人便生出不一样的情愫,那年陈独秀51岁,潘兰珍22岁,他们开始了同居生活,但是潘兰珍除了知道他叫“李先生”外,其他一无所知。
得知丈夫身份,狱中相守
到了这个年纪,他们在乎的早已不是风花雪月的浪漫爱情,平淡的陪伴才更抚人心。
潘兰珍不识字,陈独秀闲暇时便教她读书写字,给她讲解各种哲学道理,虽是伴侣,但更像是一个长者一样,对她谆谆教导。
而潘兰珍就负责上班赚钱,照顾陈独秀的生活起居,虽然两人之间有着不小的差距,但生活的意外和谐。
同居许久之后,潘兰珍一直没有怀孕,生活中总觉得缺少了什么,为了不给自己留下遗憾,征得陈独秀的同意之后,潘兰珍领养了一个女孩,随她姓为潘凤仙。
在狱中的陈独秀
1932年,潘兰珍带着女儿回了娘家,等到回到上海以后才发现丈夫意外失踪,她四处打听丈夫去了哪里,可是无人可知。
她深知丈夫的为人,知道他不会不告而别,可是她也不知道到底该去哪里找他。
直到1932年10月的一天,潘兰珍在报纸上看到了陈独秀被捕的消息,看到照片她才知道,原来自己苦苦找寻的丈夫竟然是大名鼎鼎的陈独秀。
因为撰写了大量的短评和文章,抨击蒋介石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陈独秀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
那是陈独秀第五次被捕入狱,最后以“危害民国罪”判处徒刑十三年。
知晓丈夫真实身份以后,潘兰珍才知道丈夫的行为有多么伟大,虽然她读书不多,没有受过多大的教育,但她也不是怕死之人,不管他是谁,在潘兰珍心里,他不过是她的丈夫而已。
于是潘兰珍放弃了工作,把女儿送到老家托人照顾,将陈独秀留在家里的书稿都放好,随后便毫不犹豫地去了南京监狱看望陈独秀。
她想在他孤勇奋战的时候,有她陪着总会是好的。
监狱中的陈独秀看到潘兰珍之后大吃一惊,也为自己之前的隐瞒感到抱歉。
他向潘兰珍解释,隐瞒身份是无奈之举,并非是不信任她,而是怕给她带来麻烦。
潘兰珍此时已不在乎他的身份,她只想伴他左右,与他共度艰难,看着她不离不弃,陈独秀心生感动,但也怕自己连累到她。
于是陈独秀一边吃着潘兰珍带来的饭菜,一边劝她:“你快回去,在上海你还有工作,我现在身处监狱,什么也给不了你,跟着我只能吃苦。”
在这乱世之中,人人都求明哲保身,陈独秀虽然不舍,但也早已做好潘兰珍离他而去的打算,能赶到南京监狱来见他一面已算是仁至义尽。
但是潘兰珍并不是权衡利弊之人,他们夫妻本就应该患难与共,若是害怕被连累就抛弃他独自离去,她做不到,也不会心安。
后来潘兰珍就在监狱旁租了一间房子,之后一边打零工一边照顾着狱中的先生。
1937年,日军的飞机开始轰炸南京,陈独秀所在的牢房房顶都被炸翻,他躲在桌子下才逃过一劫。
陈独秀深怕炮火会伤及潘兰珍,所以每次潘兰珍过来的时候他都会劝她回去南通老家。
但潘兰珍就是油盐不进,不管陈先生怎么劝她都说:“我现在是你身边唯一的亲人,我不会离开的,要死就死一起吧。”
就这样,陈独秀在监狱里关了五年,潘兰珍步步不离地照顾了五年,陈先生不能办的事,都由她跑腿、联络和采购。
在她的协助之下,陈独秀才不用在生活琐事上花费心思,专注学术,在这五年时间里,陈独秀专著一部一部地问世。
1937年,因为外界多放抗议和保释,在压力逼迫之下,国民党当局不得不释放陈独秀,他出狱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潘兰珍一个名分,宣布潘兰珍为他的夫人。
曾经陈独秀和两任妻子都因为种种原因而分开,已至中年的他对感情一事早已看淡。
可是他没想到会有一人历经艰辛也坚守在他身旁,这次他也不会离她而去,想和她携手到老。
从狱中出来以后,蒋介石想邀请他出任劳工部部长,被陈独秀严词拒绝,后来蒋介石又想给他十万元,让他另立党派,只想陈独秀能为他所用。
但陈先生不愿舍弃国之大义,只留下一句:“我陈某人绝对干不出这等低三下气的事。”
后来陈独秀带着潘兰珍到四川江津投靠老朋友邓仲纯。
刚开始他们寄居在朋友的家里,但是邓太太的“嫌弃”还是让他们尝到了寄人篱下的滋味。
一身傲骨的陈独秀不堪此番“羞辱”,带着潘兰珍搬离了邓家,之后一路辗转,直到1939年才在石墙院定居下来。
后来陈独秀的儿子陈松年也带着祖母来到此处,和他们一起生活,人一多,生活支出自然上涨。
此时的陈独秀已年近六十,身体越来越差,不能外出挣钱的陈独秀偶尔也会写些稿子得些稿费补贴家用,但也生活的捉襟见肘。
虽然生活艰难,但陈独秀的文人傲气却从未被生活磨灭。
来到江津以后,许多的名流、国民党高官,包括他的好友和学生都想资助与他,但先生始终坚持三个原则:
平时无知交者,不愿无缘受赠;
对于朋友的帮助,礼尚往来,他也会回赠自己的文章或书法;
凡是国民党高官的资助,一律不接受,国民党政府的拉拢利诱,也坚决拒绝。
曾经国民政府教育部送来两万元的稿费,请陈独秀编写一部教材,陈独秀花费很大精力最终写成,并命名为《小学识字课本》。
但是当时的教育部部长却认为书名不太妥当,要求改名,陈独秀却坚决不改,他觉得这是对他的不尊重,不允许改动,但预支的两万元教育部最后也并未收走。
闹翻之后,陈独秀坚决不肯用这两万块钱的稿费,潘兰珍知道丈夫的坚持,所以也很少提起这两万块钱。
可是这毕竟不是一笔小钱,对他们家来说,不仅可以改善生活,连陈独秀的病情也能得到救治。
在生活穷困潦倒之时,家中已经无米下炊,潘兰珍思前想后,还是忍不住提出希望暂时动用那笔钱,但是先生却带着怒气说道:“绝不可以,哪怕冻死、饿死,也绝不能动这笔钱。”
从那之后,即使再难,潘兰珍也再未提起那笔钱,为了补贴家用,潘兰珍仅有的几件首饰也卖掉了,生活虽然清贫,但无愧于心。
晚年的陈独秀
因病离世,临终前叮嘱妻子两事
后来,陈先生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1942年5月27日,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的陈先生叫来潘兰珍,满眼不舍的看着她:“这一生跟着我,让你受苦了。”
察觉到丈夫已到弥留之际,潘兰珍的眼泪早已模糊了双眼。
听丈夫说完,潸然泪下:“既然选择了和你在一起,就没有什么苦不苦的,能陪伴先生走过这么多年,我早已知足。”
随后,陈独秀说出了自己的遗言:“你还年轻,等我走后,你可从速改嫁,安度余生,但需得自立自强,不可过度依赖他人,另外,有一事你一定要切记,莫拿我的名声去卖钱,那两万元切不可用。”说完便撒手人寰。
死前,陈独秀交代自己的儿子说:“我在南京监狱里的时候,友人赠送了五只古瓷碗,还有我的稿费,这些全部留给她。”
弥留之际,他也在为她以后的生活做打算。
先生去世四天后,他的葬礼在江津的一个小山庄举行,因家中经济困难,连操办葬礼的钱都没有,衣裳、棺木和墓地都是靠旁人捐赠。
虽是如此,仍有二百多人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先生的葬礼,一代伟人离世,众人哀之泣之。
先生离世后,潘兰珍牢记陈独秀的嘱托,从未打着“陈独秀夫人”的名义去参加任何活动,也从未大肆宣扬自己的身份。
葬礼过后,她去了一家农场工作,虽然收入不高,但也够用,只是一个人的生活她还是不太适应。
1946年,潘兰珍兜兜转转又回到了上海,并将养女潘凤仙接到了身边,重新找了一份做饭的工作,从此母女二人相依为命。
1949年10月,潘兰珍因子宫癌离世,年仅41岁,按照以前的传统,陈独秀死后该与原配高晓岚合葬,所以潘兰珍死后并未能与陈独秀合葬。
但这并代表不了什么,在后辈心里,潘兰珍早已被肯定。
陈松年提起她时,言语中充满了怀念和尊重:“她待我父亲很好,晚年父亲生病时,生活起居全靠她照料,无微不至,我们对她很尊重,尊她为母亲,我的儿辈喊她奶奶。”
陈独秀先生一生历经黑暗和坎坷,虽然潘兰珍对他来说不是一个完美的伴侣,但她何曾不是他晚年时光为数不多的慰藉。
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能有潘兰珍的陪伴,他也不至于太过孤独。
从萍水相逢到相濡以沫,相知相惜,情深至此,甘苦与共不易,患难相随更难,或许潘兰珍的出现,是对先生的另外一种馈赠。
而对潘兰珍来说,陈独秀先生也是她一生为数不多的救赎。
参考资料
[1]《文史月刊》,《陈独秀的婚姻传奇》
[2]《党史纵览》,《陈独秀的南通妻子潘兰珍》
[3]《红岩春秋》,《陈独秀生命中的最后四年》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