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人轶事] 原创 林徽因抱病设计纪念碑,偏偏拒绝康乾线条,反而要求去看霍去病墓

3 已有 68 次阅读   2024-10-19 23:11
原创 林徽因抱病设计纪念碑,偏偏拒绝康乾线条,反而要求去看霍去病墓
狂奔的小白羊 2024-10-16 14:30
真正的死亡不是失去,而是被人遗忘,对于那些传奇人物而言,我们最该做的是正确的记住他们。
民国时期是个多样的年代,各路学术大家思想碰撞,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殚精竭虑。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在那么多人里面却偏偏有那么一个女人,无论在生前还是身后都一直是人们谈论的焦点,这个人就是林徽因先生。
近年来,无论是坊间吃瓜群众热衷的八卦,还是学术圈讨论的建筑心得,都有她的一抹倩影。然而,很多人提起林徽因时,总局限于风花雪月,未免对这位先生的传奇人生少了几分尊重。
曾有报道,高晓松打算筹拍《林徽因传》,据说剧本都写好了,这本是好事。然而,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看过剧本后却不愿意筹拍,原因是不想剧本里出现徐志摩和金岳霖这些花边绯闻。
其实,梁再冰的选择恰恰是对公众误解林徽因的一种回应。事实上,真正的林徽因远不是“名媛、风花雪月”等词可以形容的!
看完学生画的国徽草图,林徽因急了:你得给我到霍去病的墓上找线条
1949年7月,历经百年苦难的中国即将迎来新生,此时距离开国大典的日子只剩下了三个月了。然而,问题来了,作为一个国家重要象征的国徽却还没有设计出来。
当时,林徽因为了设计国徽,先后组织了清华大学和美术学院的人员组成设计团队,尽管那时候林徽因的肺结核已经日益严重,但对新中国的成立依然怀着无限期许,不顾身体先后设计出四种方案,最终获得了国家的认可,她的设计稿也成为了我们后来看到的国徽。
后来,受国家所托,林徽因作为建筑师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设计。要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非同小可,是为了纪念那些为国家独立、民族兴旺而浴血奋斗的人们,也代表着国家对这些民族英雄的态度,更代表着对历史的一种回顾,对未来的一种展望。
尽管这时候林徽因早已经卧病在床,但她却不改对国家的热爱,反复和助手们讨论设计方案。不过,历来温和的林徽因在看到学生绘制的草图时却坐不住了,她直接怒斥了自己的学生。
原来,学生画的设计草图参考的是康乾时期的线条灵感,但林徽因却不满意,她说道:
这是康乾线条,不能用(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你去给我到汉唐去找(线条),到霍去病墓上去找(线条)!
令人赞叹的是,林徽因尽管卧病在床多日,却依然能一眼认出线条年代,古建筑、古文化的修养之高可见一斑,关键是她还准确把握了这个纪念碑的历史使命。
对于普通人来说,线条无外乎就是影响是否美观的评价罢了,但对于林徽因等深谙中国文化的人而言,浮雕的线条可是代表着新中国的“精气神”。
那么康乾线条究竟为什么不合适,霍去病墓的线条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这个问题其实困扰过许多人很久,直到后来散文家梁衡写了一篇《线条之美》的文章。在文章中,梁衡是这么写的:
(汉唐时期的)线条拙朴、雄浑、苍凉,虽时隔两千年,仍然传递着那个时代的辉煌、开放、不拘一格与国家的强盛。
泱泱华夏五千载,提到王朝巅峰的时候却怎么也绕不开汉朝与唐朝。这两个朝代猛将如云,谋臣如雨,更关键的是朝代的精神代表了华夏民族的特质,从汉朝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彰显了中华民族的进取之心,到唐朝的“中华、夷狄,爱之如一”,昭示了中华文明的包容之义。
林徽因之所以让学生去找汉唐线条,就在于她想让纪念碑承继这种进取与包容,想让新中国再次走出远迈汉唐的气势与未来。至于为什么康乾线条不合适,这里斗胆做一个猜测:
对于那个年代的人们而言,清朝已经成为了腐朽的代名词。受进步思想的影响,林徽因大概是认识到康乾线条固然优美,却是代表着封建社会的日落西山。因此,线条越是繁华复杂,腐朽意味越是浓厚。而那时候的新中国才刚刚要给民族一个有希望的未来。
其实,在线条之外,林徽因还对纪念碑底座的花纹十分重视。当时,林徽因本来已经有了合适的花纹,也就是木棉花。木棉花艳丽似火,有“英雄花”的美誉,倒是适合纪念英雄。但一向心细的林徽因却觉得花的特质固然重要,花的产地也不可忽视。
于是,林徽因就不辞劳苦,亲自去请教国内的动植物专家,了解到了木棉花尽管在国内屡见不鲜,但其实原产地却并不是中国,而是历史上从东南亚、南亚等热带、亚热带地区传入。
林徽因觉得华夏地大物博,自然有可以用来表达对英雄尊重的原产花。她思来想去,最终选定了三种花,看上去倒颇为和纪念碑的使命相契合,分别是:菊花、荷花和牡丹。
菊花和荷花历来是文人志士用来咏叹高雅精神的载体,而牡丹则是华夏文明雍容华贵的一种体现,可以说这三种花当真是选得极好。
别人忙着当名媛,她却成为了一个爬上爬下的妙人
说起民国时期的知名女性,很多人总是会和风花雪月联想在一起,仿佛“名媛”们的绯闻趣事成为了唯一被说叨的事情。只不过,至少这里面并不包括林徽因。
早在1930年,林徽因就与丈夫梁思成开始对当时全国范围内的多达2738处的古建筑进行考察研究,希望能尽可能记录与研究古建筑。这一研究就是15年,他们不辞劳苦走过了全国多达200多个县,测绘了200多处的古建筑,甚至还有不少古建筑可以追溯的唐宋时期。
1937年6月,他们夫妇二人在五台山寻访古庙佛光寺,却意外发现了目前已知尚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物。可以看到图片里的林徽因尽管风吹雨打以至于脸色憔悴,但她的美丽却足以跨越时光。
林徽因对中国古建筑是怀着一份崇敬之情的,也因为如此,她可以爬上爬下,风餐露宿。这时的林徽因早已经不是北京城中那些摸牌、翘脚的优雅太太,而是一个真正的学者。
尽管林徽因的身体逐渐虚弱,但她却不改保护文物的初心。1953年,听闻四朝古都仅剩的唯一完整牌楼要被拆毁,一贯优雅的林徽因却着急得公开骂人,骂的是当时的副市长吴晗:你们要是真把古董拆了,将来绝对要后悔的!就算将来真的后悔了恢复起来,那也是假古董。
以功能来看,牌楼并没有什么实际效用。然而,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牌楼的意义可就大了。在古代,牌楼往往是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对一些官员或有节气之人的一种肯定,是一种以建筑形式存在的精神奖励。
某种程度上,牌楼的存在恰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和道德认可。
林徽因想方设法保护这幸存的牌楼,她不顾自己肺病严重到无法发生的情况,依然四处奔走呼吁,却最终徒劳无功,那牌楼终究是被拆毁了。
讽刺的是,林徽因生前苦苦保护古建筑,却被一些人给拆毁了。而后来,不少地方却又开始修复那些被拆毁的古建筑,“假古董”之名可谓坐实了,林徽因最终在同仁医院带着遗憾告别了人世。
林徽因绝不只是民国名媛
因为一些人别有用心的描述,加上一些自媒体为了博流量,让不少人只知道林徽因的风花雪月。其实,林徽因尽管有留洋经历,但却是个相当爱国的学者,而且在很多领域都有突出贡献。
尽管现在很多人都在说她的文字,但林徽因的儿子却说那不过是母亲的业余爱好罢了,她不喜欢“为赋新词强说愁”。
林徽因是个学者,更是个爱国的学者。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林徽因却一点不怕,甚至在北平沦陷后还拒绝了美国友人去美国讲学养病。当时,她对学生说道自己为何拒绝邀约:
我深信,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知识分子绝不会选择在这个危亡的时刻离开祖国的。
爱国心之外,林徽因才气纵横,很多看上去署名梁思成的作品也凝聚着不少林徽因的心血。比如以梁思成的著作《清式营造则例》为例,这本书实在是两人心血的结晶,就如梁思成自己在序言中写道:
自开始至脱稿,以后数次的增修删改,在照片之摄制及选择,图版之分配上,我实指不出彼此分工区域……她便是这本书一半的著者才对。
考虑到有些人可能会说这不过是梁思成有意识地想“抬举”林徽因罢了,但这真的是事实吗?
其实,行外人看热闹,行内人看门道。同样是内行人的莫宗江,这位著名建筑学家就对林徽因评价颇高,他直接指出:
梁思成最好的文章都是在和林徽因互相辩论中所得出的。从林徽因逝世后,梁思成的文章就不如从前了。
最后,给大家讲一个关于林徽因墓碑的故事。很多人往往好奇作为丈夫的梁思为什么不在林徽因三个字之前加上“建筑家”的名头,而用的是普普通通的“建筑师”。
其实,这并不是梁思成对妻子的不满,恰恰是因为他太了解自己的妻子了。
他们二人伉俪情深,曾约定为彼此设计墓碑。墓碑反映了一个人一生,梁思成自然懂林徽因,她一生为了保护古建筑风餐露宿、奔走呼告,自然是个做实事的人。
而建筑师三个字虽然简单,却反映了妻子不慕虚名、返璞归真的气质,可以说“知林徽因者,莫若梁思成”了。
也希望大家以后提起林徽因的时候,不是徐志摩、金岳霖,不是梁思成的妻子,而是林徽因三个字,或者建筑师林徽因就够了。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