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原创 儒侠共济的徽人精神-从《太函集》入手,探析汪道昆的士商形象

1 已有 98 次阅读   2024-10-25 21:49
原创 儒侠共济的徽人精神-从《太函集》入手,探析汪道昆的士商形象
壹豆历史 2024-10-24 18:43
提起汪道昆,就不得不提到“儒侠”“士商”这两个关键词。汪道昆,商人世家出身,自幼学儒,年盛为官,招募义乌兵与戚继光一同抗击倭寇,晚年又致力于改革弊政,强化边防。归乡之后,又创立新安诗派。商—儒—士—侠—诗,一生波澜壮阔,不愧为一代传奇。
其所著《太函集》120卷,《太函集》对于徵学研究和明代经济史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价值。这一点经过日本学者藤井宏氏《新安商人研究》一书的广泛徽引和揭示,业已得得到学界的共识。又因汪氏曾任抗倭名将戚继光的监军,后又官后部侍郎,集子中不少篇章对于研究抗倭斗争历史和晚明军事,特别是有关保定和蓟辽防务,其史料价值同样甚高。
一.儒与商之矛盾统一
汪道昆名言“良贾何负闳儒”历来争议甚多。一种观点以此为明朝商人地位提高以及与士商融合之证据,另一种以此为明朝商人承担社会责任、维持社会道德方面不亚于传统儒家知识分子。不管怎样,儒与商在当时很长一段时期内,是一定程度上处在对立面的矛盾体,但在汪道昆身上得到了统一,这可能与他的徽商出身相关。
1.从明朝商人地位提高以及与士商融合的角度来看
《太函集》中说道“吾乡左儒右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左儒右贾”,可以认为是商人地位提高的一个重要佐证。古代以左为下,以右为上,“左儒右贾”就是“轻视儒生,重视商人”的意思。但是,不能因此就认为,当时商人地位已经高于儒生。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儒家思想为主的统治体系当中,商人的地位从来没有高过儒生,这基本是一个公认的社会规则。那么汪道昆为什么会说出这种看似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事实的话呢?
查阅《太函集》可以知道,明朝官吏腐败、官商勾结的情况并不罕见。而观察当时商人的资本构成可以知道,官僚资本也是商人资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太函集》卷四十《儒侠传》,记载国子监学生嘉谊把全部资金授予商人方景真以从事商业;卷四十五《明承事郎王君墓志铭》中有“诸豪贾借资贵人”等等。可以知道,尽管汪道昆对官商勾结是一种批评的态度,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他不得不承认这是徽商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所以,“左儒右贾”的含义,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就可以发现:“乡人”们所轻视的儒生,并不是所有的知识分子,而是那些“名高”“德虚”的知识分子,暗讽那些腐败的官僚;相比之下,尊重商人,是因为商人们赚钱有一种“白手起家”“劳动积累”的含义。商人凭借自己的劳动所得,取得了一定社会地位,也和汪道昆所在的徽商群体吃苦耐劳的品格特征相符合。
因此我们可以还原一下真相,汪道昆所在的徽商群体,依靠数个世代的勤恳劳动,从一无所有白手起家,终于拥有的可观的财富体量。但在这时,一部分腐败的官僚群体要求对徽商“注资”,将徽商当成他们变相攫取人民利益的工具,因此徽商群体开始“左儒右商”,鄙视腐败官僚,赞赏勤恳劳动。这样看来,汪道昆这番话实际上既符合逻辑,又符合事实。矛盾点达成了统一。
2.从明朝商人承担社会责任、维持社会道德方面来看
现代社会,商人们往往在拥有了一定财富之后,选择通过慈善等方式反哺社会。不过,在当时的时代,一部分明朝商人可能是通过完全不同的方式反哺社会。
《太函集》记载:明代徽州商人佘文义“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佘文义显然是一个热爱慈善事业的人,他的行为模式和现代人也非常相似。
但是,仔细查阅《太函集》就可以发现,血缘乡党关系在徽商的资本构成中,占据了非常高的比重。例如在汪道昆《先大父状》中可以看到,“诸昆弟子姓十余曹,皆受贾”,也就是说,汪氏商业的开端,就是一个“公及子弟十余人”的家族企业。不仅如此,在古代中国各个行业,血缘乡党关系都占据了非常高的比重。
所以,动辄数代人经营的徽商,维系一个宗族的道德和责任,也就是在一小片地区承担社会责任,维系社会道德。因为,经历了数代人,宗族子弟数量已经可以覆盖一小片地区。在这种情况下,血缘乡党已经和乡村自治紧密结合在一起了。
此外,徽商对个别地区的影响力已经大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在百姓心目中,其信用水平可以和儒家知识分子相当,而且出于“现实的社会策略”,百姓选择让徽商承担一部分维系道德的重任,也是和他们的切身利益相关的。矛盾点达成了统一。
因此,在儒与商之矛盾这一方面,二者在汪道昆的身上达成了统一。
二.侠与士之矛盾统一
1.“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汪道昆与民族英雄戚继光一起抗击倭寇。是一段英雄的历史。
汪道昆非常珍视与戚继光合作的时光,在《太函集》中讲了一件事,他有一把戚将军的宝剑,视若珍宝,一日仓库失火,幸得小儿抱剑而出,使得宝剑免于火灾,他因此重赏了小儿。
戚继光在其《止止堂集·横槊稿》中也佐证了他与汪道昆的交往。“初继光以明命自浙至,适新安汪公整饬兵备。公时进继光,谈东南事意甚合,又相与乞师于浙闽,至今赖之。”
实际上,从汪道昆就任义乌县令开始,他就一直在组织、训练民兵,对抗日本海盗的侵扰。后来任福建副使时期,与戚继光合作抗日,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汪道昆在为“侠”这一点上,是一个典型。他的《太函集·儒侠传》也被后世奉为经典。“侠”与“士”在这位徽商子弟的身上,得到了统一。
2.“侠”的梦想,与“士”的现实
不过,侠与士的冲突,却是不可避免的。明朝官吏的腐败,并不仅仅是某一个官员的道德品质问题,而是一个制度问题。我们都知道,腐败问题最终影响到了明朝的生死存亡,令后人扼腕叹息。
想要改革体制,对一个封建社会而言,谈何容易!不过,汪道昆晚年改革兵弊制的决心,早已存在。身为徽商子弟,他非常清楚旧的体制只是一种选择,商业的发展就可以改变旧的“儒生为道德维系者”的体制。
汪道昆在《边务疏》提出,建筑防御工事是非常有效的御敌方式,而在《经略边境疏》中,又提到边防工事并非一劳永逸,应该“修举实政,简练部伍”;《太函集·疏和议》中他又提出了“赏罚分明”“择贤而用”的思想,认为这样才能治标治本。
不过,优秀思想的提出通常都不是最难的,之后的执行过程才是最难的。要想做到“赏罚分明”“择贤而用”,就不得不得罪复杂的官僚群体。此外,面对繁复的明朝制度,他提出了“便给发”等类似于简政的措施。
要想做到“赏罚分明”,那就必然会得罪一些“官官相护”“拉帮结派”的官僚,触动他们的利益。但如果不“赏罚分明”,就做不到“择贤而用”。所以官僚体系是必须要整治的对象。
但是,在腐败官僚之“士”面前,民族英雄之“侠”不幸折戟。其结果就是,汪道昆因此受到了两次弹劾,被迫“退休”。事实证明,腐败是比倭寇更加凶恶的敌人。
也就是说,在当时面对复杂的制度改革,如果强力去推行,汪道昆必然会自身难保。面对艰难的现实,汪道昆做出了妥协,由彻底改革的理想主义,变成了“杀一儆百”的现实主义。
在晚年,汪道昆被二次弹劾后,但仍然不辞辛劳亲自前往海防线进行视察,写出了《备倭议》提出包括练劲兵、杜从逆、谨收保、审机宜等在内的十多条措施,形成了系统的海防思想。虽然在仕途上最终失败,但在“为国为民”这一点上,汪道昆并没有失败。
三.结语
汪道昆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文学家,民族英雄,并且为徽商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太函集》描述了当时社会,徽商对社会责任和社会道德重要的维系作用,也客观展现了商业发展对“官本位”的传统思想的冲击,提出了很多军事、体制改革的思想。并且,可以认为,徽商的出身,跟汪道昆后来致力改革的主张不无关系。
从汪道昆波澜壮阔的一生来看,无愧于“儒侠”之名。他既是儒生,也是抗击日寇的的民族英雄,更是以一己之力对抗腐败官僚的大侠。可以说,英雄如此,无愧于民。
参考资料:
1.《“良贾何负闳儒”本义考——明清商人与士商关系问题研究再思考》梁仁志
2.《新安商人研究》藤井宏氏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