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人轶事] 原创 他曾是鲁迅童年最好的玩伴,晚年却凄惨死去如今儿孙实现华丽逆袭

2 已有 13 次阅读   9小时前
原创 他曾是鲁迅童年最好的玩伴,晚年却凄惨死去如今儿孙实现华丽逆袭
惊鸿历史苑 2024-12-17 09:15
如果你对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有印象,就一定会记得其中这样一个场景: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明月,在海边沙地的瓜田里,一个项带银圈的少年手捏钢叉,朝着一只猹尽力的刺去......他便是闰土,在书中他是主人公迅哥儿家里短工之子,这个质朴又活泼的农村少年便是迅哥儿童年最好的玩伴。
我们都知道,小说里的情节大多是作者根据亲身经历杜撰出来的,书中的人物和事件也可能只存在于作者的脑海中。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是,闰土在现实生活中是确有其人的,闰土和迅哥儿的友谊其实也是一段真实的过往......
在开始我们今天的故事之前,各位看官朋友们,不妨动动小手,点一下关注,这样既可以回顾往期视频,也不会错过之后的精彩哦~
年少初始,亲密无间
就像鲁迅笔下的“迅哥儿”一样,鲁迅也出生于富贵人家。他的祖父名叫周树清,是当时的朝廷命官,后来甚至一路官至内阁中书,所以当年的周家,也算是封建社会中的名门望族。
后来祖父因被卷入一起科举舞弊案而锒铛入狱,家人为保他一条命贴进去了不少钱,自此周家便开始家道中落。但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如此,周家当时的生活还算是富足。童年时期的鲁迅,虽然整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却并不快乐。
那时候的他整日被锁在高墙深院里,咿咿呀呀地背着拗口晦涩的四书五经。背不出来还要当心父亲的板子,虽不用为生计担忧,但那样的日子对年幼的鲁迅来说是另一种折磨。直到那个身影闯进他的生活......
他和闰土的初始是缘于一次祭祀。
那时候,周家经常会因事务繁杂而人手不够,所以需要经常临时雇佣一些短工。在几个常在周家做工的人里,其中有一个姓章的竹匠,心灵手巧,干活麻利,所以常来帮衬。他们一家住在海边,还种着一些瓜果蔬菜,经常会周家走动,带来些特产。
因此这次隆重的祭祀便也请了这位章竹匠来帮忙,为了让孩子见见世面,也为多挣几个钱,在竹匠的请求下,他的孩子闰水也来府上帮忙照看祭器。没错,这个孩子便是书中的闰土。
两个孩子一见如故,便以兄弟相称。事实上他们也真的情同手足,因为在那段时间里大人都忙于准备祭祀,两人便整日到处玩耍。闰水从小生活在海边的房子里,所以对城里的什么东西都觉得新奇,而鲁迅则痴迷于闰水口中无穷无尽的民间轶事和奇幻故事。
现在想想,日后的鲁迅先生对平民生活的那一份悲悯,在内心深处对底层人民的尊重和爱护,有可能就是在此时生的根。
在鲁迅的眼中,闰水永远都是一个活泼健康、乐观开朗的哥哥。他还看出闰水的父亲很爱这个孩子,不仅为他起了“闰水”这个名字以防他被命格所克,还给他戴上了银项圈以防他死掉。再加上闰水小小的年纪,就已经见过那么多世面,肚子里的故事仿佛永远都讲不完,两个人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
其中两件事令童年的鲁迅印象深刻,甚至在多年之后在书中述说这段经历,能把细节都刻画得活灵活现。第一件事便是雪地捕鸟:在刚下过雪的地上扫出一片净地,在一条长长的绳子上绑一根短木棒,用短木棒支起一个大竹筐,竹筐下的地上放上秕谷,等鸟去吃谷子,把绳子一拉就捉到了。这段妙趣横生的描述想必也勾起过不少读者的童心。
还有一件事是瓜田刺猹:像小说中所写的那样,现实中的鲁迅应该还没有机会到闰水家中见识那片绿油油的瓜田,只是听闰水的描述,他就已经无比神往了。在朴实善良的闰水眼中,路边口渴的路人为解渴摘一两个瓜吃是无妨的。但面对偷瓜吃的猹时他又像个小英雄一样,手持钢叉无畏地护卫着这片瓜田。
闰水的到来为童年的鲁迅带来了太多的欢乐,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祭祀一过,闰水就要跟着父亲离开了。就这样,虽然极其不舍,两个孩子还是哭闹着被分开了。
分开之后这两个亲密无间的朋友依然心心念念着彼此,闰水还央求父亲给迅哥儿带去了之前答应过要送给他的一包很好看的贝壳和几根绚丽的羽毛,鲁迅也给闰水捎去了不少东西,两人的友谊并未因为地位和阶级的差异而终结,但两人也再没见过面。
少年重逢,造化弄人
虽然按照书中所写的,迅哥儿和闰土的再次相遇已经是人到中年了,但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中,他们还有一次相聚是在风华正茂的少年时。
17岁的鲁迅离开了家乡的三味书屋,就读于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背井离乡的经历让他更怀念家乡的旧友,第一次放寒假回家他主动联系了闰水,两个人在老家绍兴城里“边走边谈,漫步街头,观赏闹市”。瞬间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的快乐时光。
鲁迅眼中的闰水哥,依然像当年那样阳光活泼,依然每日跟随着父亲到处做工以谋生计。但此时重逢“迅哥儿”的闰水,却被鲁迅精彩的求学经历所吸引。
虽然打小就没念过几天书,但他无比羡慕年幼时从周家三味书屋传出来的朗朗读书声,无比羡慕能去无忧无虑的念书这件事。他心里明白,如果不读书,自己的人生将会和父亲一样一眼望得到头。
鲁迅从小厌倦的生活,恰恰正是他渴求而不得的。阶级的差异仿佛一道鸿沟,横亘在两人的命运之间。但幸运的是,两个阳光善良的少年都选择了视而不见,依然还是跟以前一样情同手足。
更幸运的是,此时的闰水家凭着多年的积蓄已经有余力供得起一个一心求学的学子了。倒不如说正是这次重逢,让闰水下定了决心劝说父亲供自己上学,父亲也终于同意了。
看起来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命运的天平也终于开始渐渐扶正。但就在闰水兴高采烈地踏进学堂大门的时候,老天仿佛跟他开了个莫大的玩笑,父亲突然得了重病,并最终因病撒手人寰。章家的生活又一次跌入谷底,闰水的求学梦也随之破裂了,而且养家糊口的重担也全都落在了这个仍显稚嫩的少年肩上。
他恨这命运的不公,却只能在繁重的农活中将曾经做过的梦都一一打碎,日复一日过着为果腹而奔忙的生活......
中年再遇,已有隔阂
1919年的冬天,离乡二十多年的鲁迅回到了那片故土。鲁迅从小就厌倦了旧封建家族对天性的泯灭,所以对于这个从小就想逃离的地方,没有太多的留恋。此次回乡也只是为了变卖家产,在北京置房。
但在回乡的路上,鲁迅记忆的阀门被熟悉的景物重新打开了,他又回想起了童年苦涩中的甜蜜,一桩桩生动的事,一个个鲜活的人重新又浮现在他的脑海里。其中最清晰最令他怀念的,便是闰水。
想起小时候两人在一起的诸多趣事,想起最后一次重逢时闰水坚毅地说过自己也要去念书,鲁迅开始格外期待遇见这个好友。但殊不知早已物是人非......
正如书中所写的那样,闰水的样貌把鲁迅吓了一跳:整日风吹日晒下,闰水原本紫色的圆脸已经变得灰黄,脸上的皱纹里写尽了二十年的岁月沧桑。已经是寒冬腊月了,头上戴着一顶破毡帽,身上也只有一件单薄的棉衣。
老友瑟缩的模样已经令鲁迅心酸不已,那一声“老爷”更是寒了他半截的心。他知道,曾经那个与他无话不谈的闰水哥,那个活泼开朗、健康可爱的童年玩伴不在了。但他不懂的是怎么会成这样?在离开的时候一切明明已经开始好转了。
在交谈中他明白了,文中“迅哥儿”的妈**一句话总结了一切:多子、饥荒、苛捐杂税、匪、兵都压迫着这个男人,他已经被折磨成一个木头人了。
但在鲁迅的笔下,我们还是能窥见一丝人性的希望的:即使家境已经拮据成了这样,即使他跟“老爷”小时候关系那么好,老实本分的闰水还是只拿走了几件桌椅板凳。但又令人可悲的是,他拿走了香烛和烛台。
高举“科学”“民主”两面大旗的鲁迅见此情形时,一开始肯定是不解的。但渐渐地他也开始理解了,“共和”的口号喊了那么久,老百姓的生活依然过得苦不堪言。人们并没有看到像当时的执政者口中的希望,反而每天被三重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
但人活着是一定要个希望的,就像鲁迅先生在文章的结尾所说:其实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本无所谓无的,只是求希望的人多了,就像走路的人多了一样,希望自然也就从每个人不灭的生之欲望中诞生出来了。但可悲的是,旧中国受苦受难的民众里,还有千千万万个闰土,他们的未来都被逼到了绝境,都只能寄希望于那一抔用黄土塑成的神像......
悲苦交加,玩伴病逝
然而这希望又是何其渺茫,1934年的一场旱灾席卷了整个浙江,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旱灾之后一场洪灾又接踵而至,只有六亩薄田的闰水并没有得到他所祈求的庇佑,劳碌一年最终颗粒无收。
然而生活并没有给这个男人喘息的机会,上门来逼债的、纳税的、收租的不绝于缕,其势头甚至更甚于洪水猛兽。于是强忍着悲痛,闰水只能卖掉仅有的那六亩地。
忙忙碌碌了数十载,到头来被一场洪水冲了个干净。极度贫困早就已经面黄肌瘦了,此时的闰水再加上操劳过度、积劳成疾,最终还是病倒了。据说当时他的背上长了个大毒疮,按说当时的医疗水平是有能力医治的,但早已被榨干的章家,哪里还能有钱治病。就这样,闰水年仅57岁便撒手人世了。
据说直到临终前,闰水依然念念不忘他的“迅哥儿”,把子女叫到病床前,声嘶力竭地交代道,记得给周先生带一点干青豆去,他打小就爱吃这个。
让人称奇的是,过了不久,就在同一年,鲁迅先生也因病离开了人世。
在当时的神州大地上,那千千万万个闰土上演了千千万万个无可奈何的悲剧,无论他们滋生出如何坚定的希望,最终都只能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被湮灭。
后生逆袭,改天换命
闰水死后,他的儿子启生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虽然跟父亲一样勤劳本分,但命运却也一样的悲苦,于1940年的瘟疫中悲惨死去了。
启生死时,家中还有个年仅3岁的小儿子叫章贵,就在大家都以为他的命运也和他的父亲爷爷一样注定无望之时,新中国成立了!
长在红旗下的章贵乘上了时代的浪潮,在国家的帮助下,他实现了爷爷的夙愿:终于读起了书。在扫盲学校里勤学苦读的他被组织,调到了鲁迅纪念馆工作,抓住这次机遇,章贵在职工夜校里开始了更系统全面地学习。
他不仅有机会通读了古今中外的许多名著,更是系统性地研究了许多鲁迅先生的文章,了解了章周两家的历史渊源,后来还与周海婴(鲁迅之子)经常书信来往,两家后来已经再度成了亲密无间的世交。在组织的安排下,他于1982年被提为绍兴鲁迅纪念馆的副馆长,1993年退休后,他依然奋斗在工作岗位上,为社会做着贡献。
如今章家的后人们早已不用像闰水那样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之中苦苦煎熬,他们也终于实现了先辈未竟的夙愿。品尝过真正的苦楚,眼见过真正的黑暗,才会格外珍惜如今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这盛世,正如你们所愿......
本期文章到这里就要跟大家说再见了,欢迎各位看官在评论区留下您的宝贵意见,喜欢本期文章的看官们还可以点点关注支持一下呦~感谢您的阅读,咱们下期再见!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