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他是水墨高原雪山画法创始人,却说自己从来没画过雪 | 艺沙龙

4 已有 1066 次阅读   2018-06-15 11:52

李兵  

李兵,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 一级美术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画高研班导师,四川师范大学外聘硕士生导师,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成都大学东盟学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兼秘书长,四川省美协山水画会名誉会长,四川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四川省西部中国书画院院长。李兵独立探索提炼出的新皴法——“块斧劈皴”(也有人称之为“李兵冰雪皴”)和独特的“挤白”“衬白”染雪法、冷暖对比烘雪法等,填补了中国水墨高原雪山画法的空白,开创了冰雪山水画的新境界,成为中国水墨雪山画体系的创立者和领军人物。

李兵所画雪山画根本没有画雪,却让观画者感觉到了雪的存在,此种 “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独特表现手法是中国画写意精神的上乘境界。他的用墨、用色超凡脱俗、恣情挥洒,把传统笔墨与自然物象以及自身感悟都鲜明地展现在了宣纸上,既随意写景,又以景造意,法自然而不刻意雕饰,创作出的作品不仅力量雄健、气势恢宏,而且清爽淳朴、境界高远。因而其作品多次在全国性展览中获奖,并广为海内外藏家和文博机构及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委等收藏。2002年11月李兵作品《春归雪岭》被泰王国钦赐淡浮院收藏。2010年5月被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评选为“当代最具收藏投资价值的山水画家”。2011年1月李兵艺术作品及其简历被收录进《中国当代美术史》。同年10月,由李兵绘制的《荣宝斋画谱》第356期(山水部分)出版发行。2011年11月,李兵作品被中国政法代表团作为礼品赠送美国警方。2012年10月,《李兵》大红袍画册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11月在全国政协礼堂举办展览引起轰动。人民美术出版社于12月出版发行了《李兵西域雪山画集》。2013年李兵雪山画系列作品相继在四川博物院、安徽博物院、沫若艺术院等进行展出受到广泛好评。近年来,李兵作品陆续被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联合国日内瓦代表团、中国驻牙买加大使馆、中国驻哥打基纳巴卢总领事馆等收藏和悬挂。第十三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期间,李兵作品《玉颜清风》被坦桑尼亚总理平达先生收藏。2016年10月被中国艺术报道等单位评选为“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国画家”。2017年8月,入选“全球500强”水墨画家,作品在香港国际会议中心展出,获得广泛好评。

从根植甘孜高原起

他的雪山题材创作已进入第35年

作为一名开宗立派式的画家

而今他却说——

自己其实从来没有画过一片雪花


©刘清子 摄

近日,大型纪录片《香巴拉深处》正在央视热播,向世界展示了川西藏区神奇瑰丽的独特魅力。在四川美术界,也有这样一位钟情高原雪山题材的画家,他就是李兵。李兵曾在甘孜高原工作生活了10年,今年正好是他雪山题材创作的第35个年头。


李兵是中国水墨雪山画体系的创立者和领军人物,大量作品都以四川西部雪山为表现对象,也由此开创出冰雪山水画的新境界。

自新世纪以来,他的水墨雪山画作品相继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日中友好协会、泰王国钦赐淡浮院、美国警方、人民大会堂、中国驻联合国日内瓦代表团、中国驻牙买加大使馆、中国驻哥打基纳巴卢总领馆、坦桑尼亚前总理平达等收藏。在其获得了“中国书画百杰”“当代最具收藏投资价值的山水画家”“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国画家”等一系列称号之后,无法让人不去关注这个曾经当过化学老师、当过政法干警的画家的起点。


李兵 作品

“李老师7点多钟就到办公室了,他几乎每天都来得很早。”一个冬日的清晨,四川省文联的门卫告诉我们。

李兵的办公室内靠墙放着一幅刚展出完的最新作品,画的是梅里雪山的神女峰。苍郁的松柏、嶙峋的山岩、皑皑的白雪、迷蒙的云雾,描绘出一个雄伟庄严的雪域世界。


李兵 作品

“1983年夏天,我作为四川省优秀大学生被省委组织部派往甘孜州,又被州委组织部派到道孚中学教化学,在车上一路可以看到雪山,那是我生平头一次看到雪山,到了塔公就看到了亚拉雪山。”说起自己与雪山的缘分,李兵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许多年前。

那年放寒假回家的路上,汽车在经过八美镇的时候,刚好是黄昏时分。“夕阳西下,我看到晚霞照射在雪山上发散出耀眼的光辉。”当时李兵立刻找来纸笔,想把雪山的线条勾勒下来,将这种变化无穷的光线和颜色记录下来。


李兵 作品

李兵从小就喜欢画画,从小学到大学的黑板报都是他负责编排和插图。和别的年轻人喜欢在房间里张贴偶像海报不同,当时李兵的房间里贴满了自己画的人物、动物、梅兰竹菊。在看到晚霞中的雪山那一刻,已有多年绘画基础的李兵决心要用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把那壮观的雪山描绘出来。其实他当时还不知道有没有人画雪山,后来看展览、查资料才发现西域高原雪山的水墨画法竟然是个空白。“我们四川有这么多雄伟的雪山,居然没有人用国画方式去表现,实在太可惜了。”

在甘孜的那10年,当地的雪山成为了李兵笔下一贯的景观,他经年累月从未间断地去观察、体味、感悟,琢磨画法。由于工作繁忙,他只能把自己的创作时间定在早上5点到7点、晚间8点到0点。

以往中国画里的雪山,基本都是以远景的形式呈现。李兵却想把雪山作为画面主体,开始探索时也进行过揉纸法、矾水法、撒盐法、洗衣粉法、掺胶法,酒精法等多种尝试,然而这都无法准确表现雪山的质感和层次,以及雪山的精神内涵。


李兵 作品

无数次像做化学实验一样的尝试之后,他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形成了自成一派的风格——用“块斧劈”皴法表现雪山的岩石和冰川结构,通过“挤白”“衬白”染雪法表现雪的质感和色泽。这种画法,不仅解决了千百年来中国画黑白矛盾中黑分五彩而白无层次的问题,而且还填补了用中国画技法生动表现西域高原雪山的中国美术史空白。

长期沉浸于雪山创作之中,李兵给自己不自觉地定下了一门必修课——利用每一个时间足够的节日假期,遍访雪山大川。范儿姐根据他的微信朋友圈动态做了个不完全统计,仅2017年他就去了5趟川西。这些年来,除了四川的雪山,西藏的珠穆朗玛、冈底斯山,云南的梅里雪山、玉龙雪山,新疆的天山……甚至远达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系列雪峰也留下了他实地采风创作的足迹。


李兵 作品

不过,他依旧对中国的西域雪山情有独钟。他不断通过自己的创作去表达,在继承传统绘画基础上创新出的作品所展示的中国气派,“雪山世界,最感人、最令人敬佩的是坚定信念、傲寒风骨和奉献精神。雪山是雪域高原的灵魂,是雪山下各族同胞的精神家园。”

在一篇《我为何要画雪山》的文章里,李兵写到:“有多少人问我:你为何要画雪山?我不知该怎样回答——因为这题太宽,足可道上万语千言。”今天,我们跟随这位迷恋了35年雪山的艺术家再次步入川西。

川西雪山的精神向度

范儿姐:在您的眼中,川西地区的雪山整体上带给你的是怎样的感受?

李兵:在我看来,雪山根本就不是山,它是有生命、有精神、有内涵的。就像我写的诗《妈妈是一座山》,我觉得雪山就是母亲——黄河、长江、雅鲁藏布江均发源于雪山,可以说它直接孕育了中华文明。

它的品格也和母亲一样,吃苦耐劳,在恶劣的环境下巍然挺立,无论在寒风中还是在烈日下,它都从容淡定,有着不屈的脊梁,这也是中华民族的品格。无私奉献,在冬天积蓄冰雪的能量,在春天把自己的血液融化,流向大江大河,却从来不求回报。

范儿姐:您的雪山作品中除了风光,想传递出哪些文化概念?

李兵:我画的雪山总画得挺拔向上,无论从那个角度看,都能感受到它的雄伟、庄严。这样,我会觉得它能给人传递更多的正能量:上进、崇高、奉献、信念坚定、冰清玉洁、气势磅礴。就像习近平同志用的一句典“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李兵 作品

白纸让人感受到雪的存在

范儿姐:您画的雪山和传统中国画里的雪景是不太一样的,画法上有着怎样的考究?

李兵:很多人都和我说,哎呀你的画太写实了,雪画得好像是真的,但是我说我从来没有画过雪。别人在我的画里看到的雪,其实都是白纸本身的颜色。我只是通过其他地方的笔墨表现和色彩烘托,让人感受到了雪的存在,而意会到了我画的是雪山。

所以,看我的这些画就会有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看山是山。觉得我画的是雪山,所看到的也是雪山。第二个层次,看山不是山,看的是细节,看到的是笔触、画法和色彩的运用。第三个层次,看山还是山。但是这时候看到的山,就和之前看到的不一样了。你看到的是它博大、雄浑、庄严的大美风度,你看到的是它静穆、高雅、圣洁的不凡气质。

范儿姐:您十分认可“笔墨当随时代”,那么这种新的雪山画法与当前时代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李兵:笔墨当随时代首先要符合当今时代的审美。所以对画家来说,要用当代人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山水、用符合客观实际的绘画技法去表现自然山水。然后用当代的审美,新的笔墨语言,从审美、技法等方面去创造一个新的画风,绘画创新才有当代意义。

作品要记录当今时代。没有创新,只有继承,那就只是在复制古人。雪山这种坚毅、无畏、大爱、泰然处之的信念和气质,很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现在全球气候变暖,冰川不断融化,画雪山也是对历史和现实负责任的一种记录。就像现在去研究古画,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服饰和建筑风格以及日常生活状态,包括画家所处时代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有很多画本身就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风貌的记录。


李兵 作品

范儿姐:怎样看待中国画的创新?

李兵: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很珍爱,对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很重视。中国画不仅要继承也要创新,但是创新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我一直坚持这样的观点:写意是中国画艺术的灵魂所在,而皴法作为独特的艺术语言,却是中国画生存的基础,这是不能丢掉的。要创新就要吃透皴法的原理和使用法则,古人创造了很多的皴法,但并不是所有这些皴法都能够表现一切物象,世间万物这么多,总是可以创造不同的新的皴法来表现相应的事物,这也是我在实践感悟的基础上提出的“皴随物定”法则。

资料由北京一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编辑整理。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