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前言
“峰无坦途”,取自李可染行书条幅“真知困而得,峰高无坦途”。意为真才实学在陷入艰难险阻以后才能得到,山峰高处没有平坦的路途。更早可以引申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困抽象,峰形象,对于中国画而言,东晋顾恺之在《摹拓妙法》中提出“以形写神”的观点,指明画家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不仅应追求外在形象的逼真,还应追求内在的精神本质的酷似。对画家来说,“峰”是一种具体形象的载体,既可是山水画的正山碧水,亦可是花鸟画的花草虫鱼、亦可是人物画的男女老少……皆是画家心灵和情怀的寄托之处。
有鉴于此,此次展览以“峰无坦途”为题,以在画风独树一帜、深具收藏潜力为遴选标准,汇集了众多在当今中国画坛和艺术市场中享有盛誉的画家们的作品。画家们以形写神,展现了一幅幅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而成就的的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画卷。画家们以各自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形式,将传统技法与现代笔墨融会贯通,墨随笔至,天趣自来,更是表达了内心不畏艰难险阻,勇攀高峰的心灵追求。给人以视觉的享受与精神的共鸣。峰高无坦途,风景却无限。
本次画展将以线上艺术展的方式呈现,参与展览刊登发布的有今日头条、手机百度、搜狐新闻、凤凰新闻、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新浪艺术、腾讯艺术等近百家主流艺术媒体及门户网站。永久在线展示。
杨必位,1945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曾授予的“97中国画坛百杰画家”。曾任重庆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政协重庆巿第九、十届,重庆直辖一届、二届委员,重庆巿文联委员。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重庆创作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重庆文史研究馆馆员,重庆艺苑副主编,重庆华龙网书画联谊会会长。
曾被中国美术、中华书画家、荣宝斋、收藏与鉴赏杂志、人民日报、中国书画报等作个人专栏介绍,并在中国文化报、文艺报、中国文艺评论杂志上发表理论文章数十篇,还撰写了36万字的《画眼春秋》个人美术文集由文艺出版社出版。
杨必位曾十二次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美术大展,多次参加海内外各级展览,多次获奖。曾与吴冠中等六人在美国西雅图举办中国现代绘画展。多件作品被国务院办公厅、中南海紫光阁、人民大会堂、天安门、中央党校、毛主席纪念堂、京西宾馆、中国文联、中国美术馆、北京大学收藏。有的作品被四川美术馆、江苏美术馆、湖北美术馆、黑龙江美术馆、洛阳美术馆、深圳博物馆、青岛博物馆及日本三重县、山梨县府及日本原首相海部俊树收藏。是一位有影响的,深受社会关注的画家。
他的作品曾被收入《中国美术馆藏品选集》《天安门五十年珍藏画集》《毛主席纪念堂珍藏画集》、中央党校《世纪辉煌》书画集、《现代山水画库》《重彩山水画作品集萃》《当代美术教学意象山水范画集》《当代名家山水画稿》《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精选》《新时代中国画作品集》。以及在日本出版的《中国巨匠绘画作品集》《现代中国美术大展作品集》等数十种大型精装画集。出版有《百杰画家杨必位作品精选集》《中国西部名家作品选集》《名画典藏·杨必位中国画作品集》等个人绘画专集。
自然的体验 美意的联想
文/杨必位
“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源泉” ,这是随处都能听到的老生常谈之语,却常常会引发我在绘画的比较中去作思考。当我们在审美的旅途中去留意古人的文章、诗词、图画,沿着他们的足迹,去寻觅心性中的自然美意时,就会发现古代文艺家们,为了获取心里的自由,曾经出自对自然之美的感动而辞官去职,乐怀、忘返地自觉走入放达、淡泊的生活之中,去领受自然风物的洗涤,去实现心灵的陶冶与情绪的释放,并在乐怀的艺术表现中,完成着个性的人格品性张扬。那如醉的自然之美,却让文人的心中产生如梦、如痴的追慕与留念,并在文人心绪与自然之景相结合的过程中,去体现着一种超然、忘我的境界之美;在自己诗词文章中去实现志趣的寄托,同时,在获取对庄子的“神与物游”的境界追求,天人合一的美意表达中,也获得了不断提升艺术品质的功效。
在那浩瀚的古代文化典籍中的字里行间里,无处不显露出古代智慧者对社会、人生丰富切身的个人体验,以及对审美认识的真谛述说,很多鲜活生动的情感故事,怡人的诗句,以及感人肺腑的艺术风采都是因此而生发,那传世的诗词、图画就是他们的心声与实践心得。
“鸟归息舟楫,星阑命行役” ,“亭亭晓月映,泠泠朝露滴”,当我们从古代诗人谢灵运的山水诗中,随意摘出几句去品赏时,就会感到诗中的自然之景、自然之语所包含的言情感受,会亲切地扑面而来,让我顿觉艺术离不开自然。当用实践的感受去回味石涛在时代的遥远处,发出“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激情呼喊时,让人感觉到他之所以有此良苦用心,就在于从大自然中收获到了让人感情激动的无限美意,知道了如何从大自然中去觅得崭新的审美特征。在“师造化”中,让图画更富有神采焕发的精神感情表达,获得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审美气息,同时,也觅到了让自己内心获得释然的乐趣,如果他没有真切的体验,是提不出这么有份量的话语的。而对自然造化的理解,应体现在图画绘制的过程中,即去体验山川与我之肺腑间的畅游,注重笔性与心性的结合,正如石涛所说“得乾坤之理者山川之质也。得笔墨之法者山川之饰也。知其饰而非理,其理危矣。知其质而非法,其法微矣。”又“自一以分万,自万以治一。化一而成氤氲,天下之能事毕矣。”,自然与心性是互为依托,艺术的图画表现离不开它们,这是优秀画家的立命根本。为了实现这一表现,需要画家鼓足勇气去面对自然,去大胆联想,才能将所捕捉的美意运用于图画。
“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唐。王维《山水诀》)。在古人眼中的山水画,从发展之初,就认识到“造化之功”应在对“自然之性”的理解与表达上,所揭示出的人与自然的紧密关系,就是“道法自然”中的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它们之间是不能分割的。画家到生活中去汲取养份,生活会让画家的审美心理发生变化,成为画家内在感情升华的重要依托,同时会从中获得向往中的觉悟,忘我中的尽情。在艺术家的眼中,图画中的美不是甜甜蜜蜜,不是生活中的平平常常,而是艺术家激情中的丰富联想,创造中的理想,平淡中的寄与,也是画家个性化理解的实践。其中却含藏着意料之外的不寻常,甚至还孕育着波浪壮阔的伟大,这一切的产生都沿自对生活的触动中所得到的审美启示。
李可染笔下的漓江,就是在对自然中的逆光有所体会后,以主观的个性审美去完成了图画中的不同凡响。黄宾虹的夜山图,也是在对丘陵暮色的体会中,发现了农舍灯火能让山林通体透灵,在密不透风的笔触表现的图画中,显示出透气之美。他们无处不体现出对真实生活的真情体会,所运用的技法表现都是在对自然的体会之中总结而出,所发现出的形式美感,既贴心又自然,毫无造作之痕迹。他们在艺术的联想中所获得的表达自由,对个性审美符号的发现,是与不断地走进生活密切相关。
当我们走在田垅上,看见野花盛开时,那诱人秀实之美却带出一份清新,一点可爱,路上的行人却懒于去理采。但在有心的艺术家的发现中,将这野花野草之间的相互穿插,自然构成,所形成的点线面的天然组合形式,看待为一张自然、随意、富有韵律美感的图画时,美好的意趣就扑面而来,如果再将其赋予理想的境界美,诗性的感怀,那图画中所传达出的生动感人的文化气息,更会让人从中感到鲜活与意外。聪明的古人在精微体会、大胆取舍及概括与描绘之间获得了审美表现,从中体会出了折枝式的花卉画表现技法,逐渐形成为花鸟画这一特别的画种,成为经典的传统形式而得以流传。古人以敏锐的艺术感觉,去完成了对审美特征的发现,通过意趣中的联想,在自然与艺木造化的转换中表现而出,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审美视觉表现,成为中国式的审美表现符号而传承至今。
艺术表现形式的产生往往出在自然之中,就看艺术家以何种方式去看待。大自然中的风霜雪雨、日月星光,给生命的世界照映出无尽的艺术遐想,时代的沧桑变幻却引来感情中的悲悯、惆怅、豪迈与张扬,这都是宇宙的造物,生活的衍生,艺术的联想所造就。它能让图画的世界增添生动、多彩的感受,让艺术的表现更加富有诗意中的激情,也让画家在对自然的体验中更显深厚。“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 亦写吾人之。山水与人以利益,人生息其,应予美化之。” 这是黄宾虹画语录中的一段话,他告之我们山水画的核心审美观,就是去追求自然的天性之美,去获得天人合一的境界之美。
画家虽然被誉为是书斋中的妙者,但更应该是生活中的行为关注者,只有在关注自然生活中,去很好地完成个人的实践,才能取得可喜而真实的艺术成果。一个画家如果长期在一个小圈中讨生活,而不走出画室,不到自然生活之中去采集养料,获取感受,不去开扩自己的眼界,只知道埋头作画,时间一长,就很难再具有良好的审美嗅觉,去捕捉到美的呈现。
作
品
赏
析
杨必位参加第26届广州艺博会获艺术成就奖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