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个人展厅] 李津:肉食者不鄙 | HEM展览

2 已有 174 次阅读   2023-01-01 21:04
 肉食者不鄙
 —— 李津 顺德行 
顺 德
李津是八月底来的顺德,住下二十天,主旨是吃喝玩乐,心无旁骛。闲下来,把所见所嚼的留在纸上,辅之以诗文,便有“到此一游”的意味。
在顺德,李津画得最多的便是食与肉,倒不单是“美食之都”自身的滋味,此主题在他的创作中持续二十年往上,并且据说李津在哪里都要领吃、领酒、领笑,也自己钻研烹饪,因而说见肉思画,手到擒来。以他自己的话说呢,这叫个“家常主义”,关乎吃喝住行的,中国画里的什么“传统”啊、“风雅”啊、“精神”啊,通通不沾边。甚至都不只说风俗或者世俗,单就一个“俗”字,俗到只作为终日寻味的肉食动物,所谓“食色,性也”,这才合了李津的性格。
这性格十二分典型的天津卫,爽快、市井、不着小节。如果今天有个角色讲,一大胡子中年男性不顾时政世事,终日呼朋唤伴,提篮寻肉,只顾口腔之乐,却唯有一妙笔生花的本事,能点食成金,那定让人判断是冯骥才笔下大隐于市的俗世奇人,要与刷子李、泥人张等人并列。
不过,作为北方人,李津远离南方的风土传统,对顺德自然是“远远不够说了解”。当然,好的地方也正长在这儿,看到第一眼,尝到第一口的滋味,那种新鲜劲儿,只能在初见时抓得住,像情窦初开两眼放光,美妙极了。人们常道顺德菜着重时令,讲究食材本身的滋味,说“清、鲜、嫩、滑、爽、香”六味,“清淡味永”则是顶准确的形容。观李津笔下的脆皮烧鹅、笼仔饭、蟹鸡锅、一煲鸽,那阵浑身一哆嗦的惊奇,尽是淳香绕舌,滋滋作响,加之偶尔一抹青绿,油而不腻,回味无穷。
食 色
我们看李津的肉菜,简单来说有生食和熟食之分,溢出的品质也有细微的差别。他的生肉或者鲜菜有绝对复魅的魔力,它们定不让人想到超市里一板一眼的速冻品,反而是在市场或是厨房中摆至案上的鲜货,刚刚杀完切好,或者淘洗干净、亟待下锅。
这大抵是因为,超市今天致人的幻想已变成商业、加工、进货与出货的无生命场所,就说这生肉,即便其中血汁与下水俱在,业已使人心生怀疑,怀疑它已变成某种标准产品,作为一种恰恰适宜入口的日常补给,抑或粗暴地变成某种生活方式的代言人,而不再脂肪晃动了、鲜活了,也就是不俗了。
超市里面陈列的因而只能叫作食品,市场里面瘫置的,才有资格叫作肉。市场里面肉的特质,就是“俗”。每家每户悬于门口之招牌绝无同者,口感、成色、价格,好坏不均。往里一瞧,店面不大,内饰也不够洁净,却总有一众熟客围在四周,全国统一。我这鱼是何时收的、我这猪是何时宰的、我这鸡是何地养的,主人在收拾买卖之同时,定会一边吆喝如上内容。而熟客在挑选一番后,便要神色凝重,撇撇嘴说,你这肉不如昨天的新鲜呐,原来是要谈到价格便宜云云。
李津的画让人想到后者,它就有此等的本事,把肉里面存着的最真实的俗划开给你看,与肉一到流出汁水,香喷喷的。但要这么说,又立刻含了一道反叛的意思。我们谈“超市”与“市场”,倒不是真正在说画里边有什么场所的区别。其象征意义是,后者是一场“耗费”的体验,把生命主动地浪费在闲游上,浪费在不完美的肉上,反抗效率、分类与理性,反抗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好”的肉,反抗肉的拟像。“耗费”寻求的是过程,寻求与一块肉对上眼的幽默,甭管是牛肉猪肉鱼肉,只要对上了眼,就画一幅画题一行字,像爱情的箴言,无关物种。
李津自称呢,此作法始于八十年代末的西藏之行,他在牛眼中见过人,在人的“天葬”中见过肉,从此豁然开朗,此来三十年,不分肉与身。你们看他的自画像,正是与肉对上眼的后果,动情了,就走不动道了。
生材做成熟食后,“寻”的意义退下去,咀嚼与吞咽的过程开始重要。李津的意思是,“拿起肉来就吃,脱了裤子就拉,拿起笔就画”,把人的行为全还给欲望,一点儿也不憋,一点儿也不想。所以他画的盘中餐,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口腔张合、身体震颤的瞬间,纸张也跟着热腾起来。这个过程正是从“世俗”向“俗”的下坠,“俗”到了底,纯粹地关于动物性,诉诸原始本能。
说起来李津前两年还去几个寺庙住过一段时日,包括天台山的国清寺,在采访中他说,“以往大鱼大肉的生活习惯在这里不再想了,很自然地被改变。”话抵如此,一回到俗世间,李津就还是那个李津,欢乐无限,大不了就在画上抄一段《华严经》,求个双全法——谓之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断 续
应当说,李津是少管向上之精神的,至少从近些年的作品看来是如此。他时常自述如何受益于近代以来的笔墨传统,例如黄宾虹对于绘画时间的态度、齐白石刻画日常物见之细致、海派的水墨技法等。然而,前人现代视野下的总体性精神和理想主义情怀在他这儿罔存。观其笔下之境,无论山水、风物、肉食,往往精气多于精神、畅想多于冥想、风情多于风雅,尽显示当代生活的无羁之态。他的策略是,寻而不求、食而不言、饮而不思,乐而不怠。何解?向下超越,向着动物行军,而将精神世界悬置。
石涛有言,“随笔一落,随意一发,自成天蒙。处处通情,处处醒遂,处处脱尘而生活。自脱天地牢笼之手,归于自然矣。”客居自然,予物以向上之精神,进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至不分他我,这是前人的看法。我们转眼看李津,通过向下服从欲望肉性的自然法则,他的逍遥圆满也成了。乔治·巴塔耶声称人往上通向神圣世界,为的是求意识与自然的合一,这也是中国画历来的内在要求。但巴塔耶同样说,往下向动物世界的回归也是合一,因为全然听取动物性,听取自然指挥,也就每一瞬间都与自然共存于不变之连续里。由此我们也可以打趣地说,也正因为固执着向下超越,李津开了文人精神里“天人合一”的新路数。
要说,李津是活在昨天与明天里的人,于他,或许这便是时间的最大刻度,想想昨日美酒,规划明日食谱,今天则创造与享受。这与当代人的时间观自然不同,如今的都市男女绝不在如此短的时间度量里把握自身,他们一面忙着与过去和解,一面忙着向未来冲刺,当下则成为永恒的过渡,实则失去肉身的全然性。李津反对这个。
通过向下回归,现代戏的时间把戏也被拆穿,本能上的反叛力量被重拾,这便是李津中国画的滋味。向上的精神不顾了,中间的俗气的顾上一段,下面的欲望在他这儿看个完!以不变为变、以不应为应,以不承为承,吃喝咀饮为之妙,为肉食者言说,以肉食者不鄙!
撰文 / 黄鹤诚
摄影 / 刘相利
关于艺术家
李津,1958年生于天津,1983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天津。2013年被AAC艺术中国评为年度水墨艺术家。2014年被权威艺术杂志《艺术财经》艺术权力榜评为年度艺术家。作品被大都会博物馆、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西雅图美术馆、中国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