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作赏析] 原创 揭秘《红楼梦》中贾元春真正的死亡真相

4 已有 111 次阅读   2024-07-11 20:40
原创 揭秘《红楼梦》中贾元春真正的死亡真相
云叙今古 2024-07-10 11:42
元春出生于贾家的荣国府,其父是贾政,其母是王夫人,排在“元、迎、探、惜”四春的首位。在《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曾经这样介绍元春名字的来源:
第二胎生了一位小姐,生在大年初一,这就奇了。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中,对于元春的着墨并不是太多,除了第十八回进行过集中的人物刻画外,其他章回中只有侧面的四五次提及而已。
但是,在全书的金陵十二钗中,元春却排在了第三位,仅次于核心人物林黛玉和薛宝钗。很多人认为,这是由于元春贵为皇妃的缘故,文史不假个人却认为绝非如此的简单,更多原因恐怕还是因为元春属于全书中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
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
元春作为贾府最大的靠山和标志型人物,她事关宁、荣二府的荣辱和兴衰。当她被加封为贤德妃时,尽管贾府已经是摇摇欲坠的家境,但依然出现了“鲜花著锦”和“烈火烹油”之势。
(二)
为了迎接她归家省亲,贾府不惜四处筹借,斥巨资建造了大观园以作为临时的省亲别院。之后,她下旨要求宝玉和众多姊妹们都搬入大观园居住,成为这些红楼梦中人的极乐世界。而同时,这个大观园也见证了贾府最后的昙花一现。
(三)
元春表面的春风得意,也成为众多女子艳羡的对象。恐怕,书中除了林黛玉等少数人外,其她所有人都对此羡慕不已,其中尤以薛宝钗最为明显。
(四)
元春的突然薨逝,成为加速贾府败落的导火索。而且,关于她的真正死因也是扑朔迷离,成为《红楼梦》中最被人揣度不已的谜团之一,一直被人持续关注。
今天,本着对《红楼梦》的无限喜爱,文史不假也对此发表自己的一家之言,努力尝试探寻元春的死亡之谜。
贾元春在十四五岁时就被送入了宫中,而且还不是以嫔妃的身份,仅仅只是区区一个女官而已。对此,她在内心是极不情愿的,《红楼梦》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中,元春就哭诉到:
当日既送我到那见不得人的去处。
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的元春,为了保全自己家族的利益,只得委屈充当政治斗争的工具,被送入了皇宫,相当于被送上了战场。曹雪芹对元春的判词是这样的: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从中不难发现,尽管后来贵为皇妃,但元春的结局却很悲惨。她身处在两派政治势力的斗争漩涡当中无力自拔,并且最终也是因此而悄然殒命。
我们都很清楚,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文中使用了大量的谐音字,除了“家血亡史”和“原应叹息”等几处耳熟能详的地方外,在丫鬟的取名上也是颇费心思。
“四春”姐妹身边的几个大丫鬟,她们的名字就颇有深意。元春的丫鬟叫做“抱琴”,迎春的丫鬟叫做“司棋”,探春的丫鬟叫做“侍书”,惜春的丫鬟叫做“入画”。表面看起来是指“琴棋书画”,也非常符合每位主人的性格特点。可实际上,如果再仔细琢磨,就发现其中暗藏了每位主子的人生结局。
司棋的谐音是“死棋”,侍书的谐音是“逝输”,入画的谐音是“入化”。那么,元春的丫鬟抱琴,其谐音就是“暴寝”。再说得直白一点,元春会在深夜熟睡之中暴毙,很可能就是皇帝亲自下旨勒死的。而且,这个“琴”字也颇有玄机,它可以理解成为二王压顶。也就是说,元春深夜暴毙虽然由皇帝直接下旨,但根源却在“二王压顶”的相争之中。
这两位王是谁呢?其实曹雪芹很早就埋下了暗线,他们就是指北静王和忠顺王。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指以北静王为代表的先帝势力和以忠顺王为代表的新帝势力。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曾提到:
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
当年,先帝在夺取江山后,册封了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有功之臣们,主要以“四王八公”为尊。
所谓的四王,分别是北静郡王、南安郡王、东平郡王、西宁郡王;所谓的八公,分别是宁国公贾演、荣国公贾源、镇国公牛清、理国公柳彪、齐国公陈翼、缮国公石得开、治国公马魁、修国公侯晓明。
以上的“四王八公”,以北静郡王为核心,都是先帝的铁杆支持者,凭借家族先人的鲜血和荣誉而享受着打拼而来的荣华富贵。而且,爵位代代相传,尤其是北静郡王,更是属于世袭罔替的承袭。
但是,随着先帝和“四王八公”的相继过世,他们的后人先后都承袭爵位,可惜已经是日渐式微,再也没有往昔的鼎盛。这样,这些人心中逐渐形成对新帝的怨恨之意。
嫁入宁国府的秦可卿,尽管真实身份是公主,但在没有新帝明旨的情况下,贾府又是卖官鬻爵,又是大操大办,甚至连原本为亲王准备的棺木都敢用上,显然是明目张胆的僭越之举,是对新帝权威的公然藐视,更是对皇权的公然挑衅。
更夸张的是,四王八公的后人们纷纷前来路祭,而作为“四王八公”之首的北静王,竟然敢摆齐郡王仪仗,专程为秦可卿进行路祭。在《红楼梦》第十四回“贾宝玉路谒北静王”中,这样描写:
其中北静王水溶未及弱冠,为人谦和,形容秀美,不以王位自居,亲自来送。
北静王“年未弱冠”,也就是在十八岁左右的年纪,比宝玉稍长几岁。当时,贾府上下自然对他是感恩戴德,纷纷以国礼相见。在北静王的要求下,还单独召见了宝玉并将新帝御赐的鹡鸰香念珠送给他作为见面礼。北静王甚至还对贾政等人说到:
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内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目,是高人颇聚。
以上情节不难看出,这几乎就是“四王八公”的旧帝势力对于新帝的公开宣战,表明他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进退态度。
而作为新帝,在自己的根基未稳之前,必定还得继续虚与委蛇,多方拉拢,各个击破。比如,允许元春入宫并一步步册封为妃,就是在拉拢贾家,就是在瓦解联盟。
对于“四王八公”的势力,新帝深知仅靠拉拢和瓦解显然是不够的,必须采取胡萝卜加大棒式的“又拉又打”方才奏效。于是,忠顺王势力应运而起,坚定地站在了新帝的一边。
基本上,忠顺亲王在《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中,出现的频率极低,只有在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中短暂出现过。而且,出现的也不是忠顺王的本尊,只是他门下的一个长史官而已。
就是这样一个长史官,却敢对贵妃的父亲贾政趾高气扬,毫不忌惮。充分体现出,此时的忠顺王已经崛起,完全不把贾家当回事,甚至对贾家身后的北静王也视若无睹。
在这种背景下,元妃作为新帝拉拢贾家的产物,也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她的突然死亡,也就显得顺理成章,因为她的使用价值已经没有了。
在《红楼梦》第九十五回“因讹成实元妃薨逝”中,高鹗这样续写到:
贾母王夫人遵旨进宫,见元妃痰塞口涎,不能言语,见了贾母,只有悲泣之状,却少眼泪。
探病之后没多久,便传出元妃薨逝的消息,存年仅四十三岁。
高鹗在后四十回续写中,他关于元春死因的说法,完全和曹雪芹在原著中的判词以及多处暗指存在明显的相悖,不能被后世采信和认同。
原创作者:文史不假欢迎您点击关注!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