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原创 曹雪芹《红楼梦》的后几十回内容的几种猜测

3 已有 136 次阅读   2024-10-27 20:35
原创 曹雪芹《红楼梦》的后几十回内容的几种猜测
聊聊文史 2024-10-26 17:15
引言
喜爱《红楼梦》的读者们一直对于后几十回有颇多疑问。这部分内容到底是由高鹗等人续写,还是曹雪芹本人所著?
有一种说法一度被热议:《红楼梦》后30回原稿可能在日本。
这个版本的内容里,曾出任荣国府CEO多年的王熙凤最终被贾琏一封休书赶出家门,沦为专做贱役的下等女仆。
这个说法到底有什么根据,让我们来细看究竟。
01 寻“梦”三百载
对于现在大家看到的后40回,人们普遍认为是他人续写之作。有些专家认为是“无名氏”所续,姑且认定就是高鹗所为吧。
从读故事的角度来说,有完整结局的故事才是读者所想看到的。
笔者认为大家还是应该感谢高作家,虽然与前八十回的超高水准还有差距,但也有很多可取之处。
因而不必那么苛厉地批评后40回,相比起一般读者的文学素养,后四十回的段位也已经高出不少。
世事总是知易行难,何况是续写不朽名著《红楼梦》这样的高难度工作。但无论如何,在资深红迷的眼里,未能得见后40回的原貌是一桩终生憾事。
300多年来,红迷们从未停止搜罗、考证,希望恢复“曹氏正版”后40回的原貌。这些年,总有 “旧时真本”的消息不时冒出来,与现在流行的后40回完全不同。
例如,有一个版本说:贾宝玉没有出家,而是“沦为击柝之流”,后与流落街巷的湘云结为夫妇(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也有版本说:宝钗死于难产,妙玉沦落风尘。这些版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又各有不同,一时间难以分辨。
这40回究竟是被当时的统治者销毁了,还是有抄本藏于民间?
前文提到的后30回原稿可能在日本,确曾有这样一个版本,至于是不是原稿,至今没有定论。
让我们回溯历史,到1943年的春天看看。
这一年,在北大的一次读书会结束后,一位日本籍哲学教授找到主讲《红楼梦》的张琦翔教授,向他谈起一件奇事——在日本,有一部三六桥版本的《石头记》。
正如前文所述,后世流传开来的版本很多,但像这位日本教授提到的110回版本很少见。
这位日本人名叫儿玉达童,他告诉张教授,自己看过这个版本的后30回,里面关于主要人物的内容有:宝钗难产而死,湘云宝玉再婚,妙玉沦落风尘,王熙凤被休,小红嫁给了贾芸……
这个“三六桥本”不是官方或专家认可的版本,而是由一家民间机构收藏。
张教授后来撰文发表在《北大文学》上,但此事并没有引起相关专家的重视。张教授对于此事的真实性也存有疑虑。
他后来偶然见到红学家俞平伯,私下里谈起这个海外本子,也没有引起俞的重视。
02 “三六桥本”的由来
抗战胜利后,国内时局大变,儿玉达童辞职回国后,张教授也逐渐遗忘了所谓的“三六桥本”。
“三六桥”乍一听像是地名,其实不尽然。
这是一个人名。
“三六桥”是一个蒙古族官员,属正白旗籍,他在清末为官多年,喜欢古典文化且广为涉猎、颇有造诣。他著有《可园诗抄》4卷,另有著作多种。
他的蒙古本姓为“钟木依氏”,汉字姓为张,名“三多”,号“六桥”。“人以其‘三’字为姓,配号而呼为‘三六桥’”。(出自俞樾:《曲园日记》)。
之所以为自己取号为“六桥”,只因其人生于杭州,一生之中对这片故土爱得深沉,尤以西湖为甚。
而对于西湖美景,当以高居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为他的最爱。苏堤有六桥,每一座都各具风姿。故而,苏堤春晓又名“六桥烟柳”。
千年来曾迷倒过多少文人骚客,有诗为证:“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 又有:“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
这位“三多”先生年仅24岁就官至二品杭州将军,后来还曾任职于京师大学堂,真是能文能武。
他在工作的闲暇时间里,十分喜爱收藏文物。据考证,他的藏品中最为有名的有3件。
第一是《西溪梅竹山庄画册》,画册收纳的作品前后共历百余年,是清朝中晚期不可多得的绘画精品。
第二件是纳兰性德画像,现已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第三件就是前文提到的后30回本《红楼梦》。
三多曾向一位名叫孙楷第的学者提到过这个藏本,但这位孙先生未能目睹实物。
多年以后,这位三多先生的后人说,这个本子很大可能就是出自曹雪芹之手的后30回原稿!
这个说法受到支持的主要原因就是:里面的情节与脂砚斋批语中透露的故事情节非常吻合。
然而,对于脂砚斋批语(即“脂批”),红学界一直都有争议。毕竟,脂砚斋不是作者本人,并不能直接表达作者的真实所想。
03 漂洋过海
今天,出版商将图书作为一种商品发行,需要做很多前期工作。曹公的《红楼梦》可谓生不逢时,在乾隆年间,此书被列为禁书。
要知道,曹雪芹晚年生活潦倒,买不起酒肉,经常只能靠朋友接济度日。如果是现在,曹公早就高居作家榜之首了,再不会为贫苦生活所迫。
“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苦难,才有《红楼梦》的深刻反思和讽刺。试想雪芹如若一辈子顺风顺水,当一个富贵公子哥,大抵是不会写出如此巨著诞生的。
苦难在作家乃至艺术家的人生里很常见,命途多舛与传世之作的有无相生,原理大致一样。
据民间传说,《红楼梦》被解禁还要感谢“天下第一贪”和珅。不要看扁了和珅,贪腐只是他头上的一个标签,此人其实很有文学素养。
一部好的小说对于一位文学爱好者来说就是“精神毒药”。他怎会错过《红楼梦》这样百年难遇的佳作?
和珅入迷之后,把此书推荐给了太后。这下好了,太后读完后茶饭不思,就令乾隆解禁。乾隆皇帝拗不过太后,只能让人进行删改后再出版。
其实,就算皇帝不同意出版,也阻挡不了民间读者们对此书的热爱。在此之前,各种手抄本早已流传甚广。这些手抄本里面或许就有三六桥本的后30回《石头记》。
那么,“三六桥本”后来去了哪里?
几位专家在1975年进行了调查,得知三六桥最终这个疑似“旧时真本”的110回本转让给日本人了。
也就是说,这个所谓的“海内孤本”就此流落到日本去了。据此,我们可以推断:这个本子大概率仍在日本某位藏家的手里。
而那位儿玉达童教授,就是在日本国内看到过这个本子,并记住了其中的内容。
04 往来成古今
对于三六桥藏本是真是假,红学界是有一个主流意见的——品质较高的一本续作,这一类的续书绝不止这一部。
对于“三六桥本”,作为当事人之一的张琦翔教授有着自己的说法。
“我最初以为三六桥是地名,后来同俞平伯谈起来,他说三六桥就是三多,我才知道是人名。”
“以前的人们对《红楼梦》还不像现在这样重视。在当年的读书会上,小说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
“从三六桥本的内容来看,有可能是端方藏的那个本子。”
红学家周汝昌曾就此事专门写信问过张琦翔。遗憾的是,张教授没能提供更多有用的线索。
从目前红学研究成果来看,曹雪芹的《红楼梦》大概率已经写完,并不仅仅只有前80回,而是还有后40回,或者后30回。
张琦翔认为:“三六桥的本子,可能会是曹雪芹的原稿,书名应该叫《石头记》或《情僧录》之类,而不会是《红楼梦》。”
在原著中,作者曹雪芹对于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揭露、批判是坚决的、无情的,特别是在后三十回或四十回。这也是此书在乾隆年间被禁的主要原因。
这就导致后几十回最终未能出版传世,最终“散佚”于民间。
与断臂的维纳斯一样,二者的残缺美是非常惊人的,以至于任何人也无法来继续“完成”它们。
这座举世闻名的维纳斯雕像由古希腊雕刻家阿历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左右创作,在中世纪捣毁偶像运动中被埋入地下。
经过了漫长的一千多年以后,一个爱琴海的农夫在一座古墓旁的荒地下面挖土时发现了她。
那一年是1820年,此后的200年里,很多雕塑家像要复原雕像的双臂,但都以失败告终。
为什么呢?
与之同理的是,不管是谁,也无论他怎样努力追踪原作,都不可能把续书补写得使人满意,在思想性、艺术性以及这两者的结合上,总是那么天差地远,格格不入。
中国人最爱圆满,尤其是对于这样一本名著的喜爱更不能让它残缺不全。续写者抱着不同的目的去写,一时间版本众多。
其中质量较好的当属“旧时真本”,这类续作从思想上贴近原著。同时也有改变原意去续写的,如程伟元、高销等人续补的后四十回。
另外,还有一些就不值一提了,完全落于俗套,写成了“大团圆”结局,没有什么思想和艺术价值。
05 真稿还是续作?
周汝昌、刘心武、邓遂夫等人都相信清末端方藏本(即三六桥本)确为出自曹、脂之手的“真本”。
基于这个原因,87版电视剧《红楼梦》采用了这个版本中的部分构想。
所以在读者看来,这个三六桥本的内容这样熟悉,但事实上与高鹗续作内容有很多不同之处。
随着时间推移,新的研究成果会更加成熟、更加全面。有专家认为,三六桥本和所谓的清末端方藏本必定是同一部续书的不同版本。
其中一个有力证据就是书中的“杏元和番”四字。这四个字暴露了三六桥本实为后人续书的本质。
为什么说它是续作呢?且待笔者慢慢道来。
在《红楼梦魇》里,张爱玲将“杏元和番”解释为探春的封号。探春被朝廷拉去和亲,远嫁山海之外。
但据专家考证,这根本就不是探春的封号,而是人名。这位“杏元”姓陈,是乾隆中期才子佳人小说《二度梅》的女主角。
而所谓的“杏元和番”,就是根据小说所改编的一部戏剧《陈杏元和番》。
《二度梅》出版于1782年,而由其改编的《陈杏元和番》只会晚于1782年。
曹雪芹于1763年2月辞世(据脂批),一年以后,在曹先生周年祭到来之前,脂砚斋在甲戌本上留下绝笔,之后于人间蒸发。
据此可推断,无论是曹公还是脂砚斋,都不可能目睹1782年以后才流传于世的《二度梅》。
既然没有读过,他们又怎么可能在自己的书中设计出“杏元和番”的故事情节来呢?
结语
不同的时代的人们有不同的审美,例如,在欧美读者的眼里,王熙凤比黛玉、宝钗更受认可。
因为凤姐儿嫁入贾府多年后仍不改本色,是一个不妥协、自我意识极强的女儿,这种个性更符合当代女性的性格和审美。
她强烈的自我意识让她不愿意妥协,所以才一定要逼死尤二姐,和贾琏的关系彻底恶化。三六桥本写她被休,落得下场凄惨,也合乎常理。
有媒体报道过某企业主组织员工集体学习《红楼梦》,主要是看重里面的“经济之道”。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大家各取所需。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红学也一直在推陈出新,在辩证过程中不断进步。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想要有更好的发展,我们需要敢于打破窠臼和勇于创新。独学而无友。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走出固有套路,到意想不到的角落去找寻答案。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真的找到了《红楼梦》原著的后几十回,那将是古典文学的一大幸事,也是红迷们的一大乐事!
参考文献
张爱玲《红楼梦魇》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年7月1日出版
俞平伯《红楼梦辨》商务印书馆 2010年12月出版
周汝昌《红楼真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8年10月出版
周汝昌《曹雪芹小传》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0年4月出版
俞樾《春在堂日记 曲园日记》凤凰出版社 2021年12月出版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