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天然优势,鲁迅、张爱玲也是感同身受》
作者:赵富忠笔名破石
几乎在中国文学史上,一提到曹雪芹的《红楼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且各种研究和探轶真是琳琅满目,可谓是说什么的都有,如红楼饮食、建筑、版本、人物原型研究等,看得人是头晕目眩,听的人越发百感交集。为何曹雪芹能够写出如此“惊天地、泣鬼神”的小说,细细想来却也是十分的有趣。具体有以下几点,且听书法家赵富忠慢慢道来。
首先,曹家的职业背景决定曹雪芹具有得天独厚的写作优势。
从目前现有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到曹雪芹的家世在江南非常显赫,从曾祖父曹玺开始担任江宁织造算起,他们家好几代人都是从事以下两个主要方面的工作内容:一方面为皇室的内务府提供、采办各类御用物品的工作。故而,在《红楼梦》小说中,贾府里面的老幼对于各类纺织用品的编织、种类等情况,俱是了如指掌。例如,书中的五十二回就有“勇晴雯病补雀毛裘”,再如书中的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其中贾母就提到“轻烟罗”,为此还嘲笑王熙凤不识货。由此可以看出,出生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必然使得曹雪芹对于纺织类的衣物等,十分熟悉。同时,也有可能启发曹雪芹在小说构思和创作过程中,受到如同编织锦绣一般的方式启发,创造出“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写法。
第二个方面,主要就是曹家在担任江南织造这个工作时,还负责第二个任务,那就是充当皇帝的耳目,了解江南地区的官吏以及士风民情,定期向皇帝汇报。这样的一份带有密探性质的工作,就使得曹雪芹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对于各级官员如何贪污渎职、腐化堕落等情况十分清楚,从而写出了各级官僚,尤其上层贵族的腐化堕落,笔笔落到要害处。例如,小说的第四回“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以及后来写到谋夺石呆子的古扇,害得其家破人亡等事件,深刻的展现出通过研究“仕途经济的学问”,进入官场的“文士”贾雨村之流,是如何巴结权贵,草菅人命,胡作非为的。难怪作者要借“贾宝玉”的口,骂这些人是“禄蠹”,不屑与之为伍,并使得“宝玉”越发亲近“女儿”。再就是,提到上层官僚集团的代表——宁荣二府,那些贵族掌权的“主子”们,不仅勾心斗角,纵欲享乐,而且还是“一代不如一代”。如《红楼梦》中“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等。后来,作者借着柳湘莲之口,说出“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狮子干净罢了”。面对这样的话,连宝玉都无言辩解,真是给予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由此也可以说明,曹雪芹家族几代人江宁织造的为官经历和后来的跌宕起伏,恰恰让他更好地看透官场的昏暗,社会的腐朽,从而在作品中流露对于那个“昌明隆盛”的时代充满着无限的悲剧感!
其次,曹家作为“百年望族”,极为考究的衣食住行,展现的贵族品格,为小说写作提供合理的素材。
(赵富忠书法)
在《红楼梦》小说的写作过程中,第一回写道“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前后传抄许多地方不尽一致,再加上部分文稿的遗失,人们自然是存在很多争论的。但是,阅读之后,读者和研究者也会时常不禁感叹小说中园林之精美,器物之豪华,饮食之奢靡。如《红楼梦》中刘姥姥进荣国府探亲,二次来时参加大观园宴会,尽显贾府的奢华气派。由此可见,假如曹雪芹没有经历或耳闻目睹过这样的贵族奢靡生活,又是如何能够写得出来。但是我们仔细阅读后面续写的四十回,对于人物的行为举止、器物、衣着、摆设等方面的描写就逐渐淡化,甚至很多地方不置一笔,而且有时候衔接,也显得很不伦不类。如小说中八十一回,一向端庄严谨的王夫人,与贾政聊着迎春出嫁后的事情,本应该“悲叹”,居然因为想到宝玉的“痴话”,“‘呲’的一笑”,后来“贾政也忍不住的笑”,对于两个“保守、顽固”的封建贵族家长,按照其原有的风格,不为儿女的事情发怒或发愁,却置身事外似的“偷着乐”,尽失“贵族家庭的体统或体面”,真是让人很是莫名其妙。要是在以前,前八十回遇到宝玉“如此种种不肖”的言行,王夫人如何敢说与贾政听,岂不是让宝玉又要受到训斥和挨打,掀起新的家庭波澜。
同时,在九十七回“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中,居然整个成婚仪式、排场等,只有匆匆数语,搞得像“过家家”,全无豪门贵胄的气派,与之前元春省亲、贾府祭祖,甚至中秋赏月等回目的排场描写都有着天壤之别。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曹雪芹没有丰厚的家庭底蕴,经历或体验过类似的荣华富贵生活,也会沦为“续书者”一般的论调,这部小说也就没有从诞生以来,就呈现如此绚烂至极的影响力。
最后,世家大族由盛而衰,乃至“一败涂地”而产生的幻灭和伤感,这是很多平常人家所难以体会出来的人生“况味”。
《红楼梦》这部小说,尽管具有众多的优点,但是在我看来,最是能够打动人心的便是处处流露出的感伤和幻灭情怀。这种人生的“况味”,被作者用诗意的语言充分表达出来,也引来众人的啧啧称奇。如七十八回宝玉哭吊晴雯未果,薛宝钗又搬出大观园,“宝玉听了,怔了半天,因看着那院中的香藤异蔓,仍是翠翠青青,忽比昨天好似改作凄凉了一般……”
同时,我们也都是知道的,鲁迅先生的祖上算得是一个官宦人家,书香门第,可以由于他父亲的“病”,家境日益凋敝,本来一个“小康人家”最后依靠“典当”为生。这样就使得鲁迅先生体验到一个家族的由盛而衰,经历过人世间的“大起大落”后,也会有着曹雪芹类似的感伤情怀和幻灭感,才能对于《红楼梦》有如此深的体悟。故而,其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说道:“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而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试想从鲁迅先生所作的《父亲的病》、《琐记》等作品中我们就可以窥见一二,很好地体会出两位伟大作家之间的“感同身受”!
在此,还需要提到另一个作家——张爱玲,她也是一位具有类似生活遭遇的人。我们回想张爱玲的家庭背景,身后何尝不是承载着一个煊赫家族败落的“感伤情怀”。故而,张爱玲曾经也喜欢读《红楼梦》,还专门写过一本关于红楼梦的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做《红楼梦魇》。记得她曾经在《天才梦》中有过一段非常著名的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从折射出的感伤和幻灭,与曹雪芹的《红楼梦》,在人生主题表达方面,也是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试想,曹雪芹的家族没有从繁盛走向衰落,再加上独特的家庭背景,恐怕根本不会写出《红楼梦》这样的旷世奇作。尽管他曾经经历过种种不幸,这些恰恰也都是他进行小说创作的天然优势,这是一般创作者所不具备的。这一点我们从鲁迅、张爱玲的作品和评论中,可以感受到他们与《红楼梦》的“感同身受”,真是“萧条异代不同时”。
(赵富忠书法)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